本报讯 (记者程竹)“在传统文化逐渐淡化的今天,传统节日也似乎与我们越来越疏远。”4月3日,在山西省介休市绵山风景区——清明寒食文化之乡举办的“第二届清明(寒食)文化节高层论坛上,冯骥才指出,我们的节日在淡化,只有把传统节日变成全民自发性的节日文化,传统节日才能更富有节日内涵,才能在未来有更好的发展。此次论坛有来自全国各地数十位民俗界专家学者参加,围绕“传统节日应该如何有效地融入现代生活”的主题各抒己见,献言建策。
论坛上,冯骥才分析了传统节日淡化的五点原因:一、传统节日与农耕文化有关,在向城市文明、工业文明的转型过程中,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关系疏远了;二、在全球化时代,各种文化信息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和冲击,疏离了人们对传统节日的意识和情感;三、传统节日皆为农历,如今的年轻人不会进行农历和公历的换算;四、从“清末”到“民国”对历史的否定和割裂不能轻易衔接起来;五、我们自身也缺乏历史情怀和文化情怀。
论坛上,与会专家们认为,淡化的传统节日不是仅仅靠政府和专家的提倡便能改变的,更需要全民的自发参与。近年来,我国对传统文化保护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去年将传统节日纳入法定假日体系,为传统节日文化提供了生存空间,在促进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发展方面取得了成效。“传统节日具有独特的文化功能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魁立指出,如何充分发掘这些内涵,使之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是政府、民间组织、专家及社会各界都应积极思考的问题。
与会专家提出,宣传应该为传统节日的传承做些贡献。比如应借助书刊、广播、影视、课堂,尤其应注意运用公益性广告、动漫产品、公益讲座等现代手段,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悠久历史、丰厚内涵、文化地位和现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