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3版
艺术评论

第4版
综合新闻
  标题导航
后来的和尚好念经?
不妨自己写序
《务川共识》
献策民族文化保护
两部电影作品
将在衡水湖开机
浦东三林举行
“三月半”圣堂庙会 
第二届中国诗歌节下月举行
中国文化报社
招聘人员公告
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中国文化报 >  2009-04-17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妨自己写序

  读任何一本新书,序是跳不过去的。因为从一定程度上说,序是书的眼睛,从中可以窥见全书的概貌,包括书的重点、特点、亮点,以致结构方式、语言特色。诚如宋代学者王应麟在《辞学指南》中所指出的:“序者,叙典籍之所以作。”好的序,自可以让读者由此登堂入室,加深对书的理解。

  恕笔者直言,在我所读的序中,真正的好序,有但不多。尽管不少序是由名人、大家所写,也难免落入“序”不副实的俗套。于是,个别书便有了“绣花枕头稻草芯”之嫌。

  如此,那么这些名人、大家又何以愿“放下架子”替人“贴金”呢?除了钱,怕更是为人情所动。在朋友的“盛情”相邀下,有时他们也不得不给朋友一点面子。不少操作方法则是由书稿作者自己或请人先起草好序文草稿,交与名人、大家签名。想一想吧,名人、大家这般作序——连书稿都没有看上一眼,又怎能保证其质量货真价实呢?

  要让名人、大家不给人写序,也难。但写序终须慎重,否则,便会折损自我形象。真要替人写序,就不要看人“脸色”,而要看书的“货色”。书若真货、实货、好货,有感而发——好处说好,差处说差,再签名不迟。

  对书的作者,笔者好心劝上一句:别去糟踏名人、大家。其实,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真正有思想、有见地的读者,并不会拜倒在名人、大家的序文之下,他们自能甄别高低优劣。对于出版社来讲,则必须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即便是由名人、大家作序的书,凡质量不过关的,也要拒绝之,千万莫要为了几个钱而去制造“文字垃圾”。

  笔者认为,作为出书者,序言也不妨自己动手来写,最了解全书内容和写作特点的还是作者自己。要提醒的是:不要把好话写满了,要留有一定的余地——因为让读者通过读书来叫好,远比作者自我吆喝显得明智。

  最近读报看到冯其庸先生为《瓜饭集》一书所作的自序,很有启发。冯其庸先生是名家,只要他一开口,名人、大家愿为其作序的怕是很多,可冯其庸先生并没有让别人作序,而是自撰序文。细细读他的《永不忘却的记忆》序文,是那般的谦逊、那般的朴实,就是读不出一丝儿名人、大家的“盛气”。自序有如此款款情怀,有如此平实的境界,不是难能可贵的吗?

  赵 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