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3版
艺术评论

第4版
综合新闻
  标题导航
后来的和尚好念经?
不妨自己写序
《务川共识》
献策民族文化保护
两部电影作品
将在衡水湖开机
浦东三林举行
“三月半”圣堂庙会 
第二届中国诗歌节下月举行
中国文化报社
招聘人员公告
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中国文化报 >  2009-04-17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上接第一版)

  当前,在培育合格市场主体方面,必须着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继续加快推进经营性国有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进一步深化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不仅制定路线图,明确转企改制的思路和方法,而且制定时间表,对工作进度提出明确要求。争取用3—5年时间,把所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文化企业。文化部将着力抓好直属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以中国东方歌舞团、中国文化报社、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中国演出管理中心等单位为试点,带动文化系统转企改制取得实质性进展。同时,还将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全国国有艺术表演团体改革指导意见》,引导和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分期分批地推进歌舞、曲艺、杂技等文艺院团的转企步伐。二是以资本为纽带推进文化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一批大型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基地。要把转企改制同兼并重组结合起来,打破区域限制、行业垄断,鼓励有实力的国有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经营。选择一批实力强、前景好的国有及国有控股文化企业进行重点培育,通过注入资金、发行企业债券、资助项目开发、划转相关资产等方式给予支持,帮助其做大做强,发展成为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要紧紧抓住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的有利时机,统筹协调、形成合力,打造具有示范性、带动性、规模化的产业基地和战略性、先导性的示范项目,切实发挥其在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和研发新的文化传播技术方面聚集、孵化作用。今年,文化部将指导组建中国动漫集团公司、文化传媒公司、文化节目数字制作公司、演艺集团公司等骨干文化企业。另外,将组织协调国家动漫、游戏等重点产业基地的规划和建设。三是要打造一批外向型文化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把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结合起来,把政府推动与企业市场化运作结合起来,通过政策保障、项目资助,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收购、兼并境外企业或资产,把创作生产基地放到境外,直接针对当地消费方式和习惯“量身定做”有中国文化内涵的产品,利用境外销售网络和传输渠道,使我国文化产品打入国际主流社会,从而使文化企业真正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主力军。

  五、积极推进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方式创新

  创新文化行政管理的体制和方式,是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和水平的迫切需要。我们要在坚持宣传文化工作基本要求的同时,适应文化发展的新形势,加快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形成职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有序、统一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

  当前,增强文化领域宏观调控能力,应努力实现“三个创新”。一是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实现管理方式创新。按照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的要求,推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逐步实现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由主要面向直属单位向面向全社会转变,切实履行好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要进一步理顺文化部门与所属文化企事业单位和市场中介组织的关系,使政府文化行政部门的工作重心由过去的“办文化”为主转向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研究制定文化发展战略和规划,提供政策指导和服务,保障全体公民的文化权益上来。二是着力精简评奖活动,实现评奖方式创新。要高度重视文艺评奖多、滥、重问题,采取切实措施,逐步杜绝为评奖而创作生产的现象。着力改进现行评奖机制,扩大群众对文艺评奖的参与面,合理增加市场评价、社会影响在评选中的权重。文化部将推动制定全国性文艺演出和作品评奖的管理办法,确保文艺评奖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要求,确保评奖活动的广泛性、权威性和公正性,切实发挥文艺评奖的引导激励作用。三是有效整合行政资源,实现监管机制创新。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以来,许多地区组建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有效解决了文化市场管理中长期存在的职责不清、职能交叉、多头执法等问题,执法效率明显提高。我们要按照中央要求,力争3年之内对地级市及以下城市的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执法队伍进行调整归并,组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实行统一执法,从而改变文化市场执法分散混乱、成本过高的情况,彻底解决执法缺位、越位问题。与此相衔接,按照有利于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有利于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有利于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要求,鼓励探索在有条件的地方整合有关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组建新的综合文化行政机构。

  六、完善文化体制改革的保障体系

  文化体制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工作难度大。实践证明,改革的力度大小、成效如何,关键在于组织协调是否有力,在于保障体系是否完善。因此,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改革、支持改革的积极性,建立起完备的保障体系,使文化单位想改、愿改、敢改,由“要我改”变为“我要改”,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焕发青春,迸放活力。

  一是健全领导体制。要按照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党委宣传部门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试点经验证明,哪个地方的主要领导重视改革、关注改革、推动改革,那里的文化体制改革就能开创新局面。因此,一定要大力宣传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努力争取各改革试点地区党政主要领导的关注和支持,使改革工作成为“一把手工程”。

  二是完善政策法规支持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用政策引路、用政策激励、用政策保障。目前,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改革的配套政策措施,基本涵盖了改革发展的主要领域,为顺利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保障。对这些政策措施,特别是国办发[2008]114号文件,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做好学习宣传和督促检查工作,确保改革政策真正用好、用足,切实发挥其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的作用。

  三是健全财政保障机制。要充分认识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重要意义,按照“扶上马、送一程”的原则,通过相应机制的建立,把资源向改革早、见成效的文化单位特别是转企改制的单位倾斜,帮助其减轻包袱、获得实惠,为迅速做大做强创造条件,充分体现“早改早主动、早改早受益、早改早发展”。

  四是建立人才保障体系。人才是事业之本,是文化发展繁荣、推进改革创新的基本条件和必然要求。因此,要高度重视掌握文化发展规律的文化人才、熟悉市场经济规则的经营管理人才、精通现代信息技术的技术人才的培养和选拔。通过扶持和保障体系的建立,解决各类优秀人才的后顾之忧,让他们的才华有展示的舞台、创造有实现的空间、贡献得到社会的尊重,进而激励他们自觉参与改革、投身改革,为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原载《求是》杂志2009年第8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