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 忱
4月15日,由小泽征尔亲自担任音乐总监和指挥的“音乐塾”乐团在国家大剧院为中国观众带来了拉威尔的《鹅妈妈组曲》和贝多芬A大调第七交响曲。当晚,70多岁的小泽征尔精力充沛,热情洋溢,年轻得就像个孩子王。包括8名中国乐手在内的“小泽征尔音乐塾”的年轻乐手们在“塾长”小泽征尔的率领下,如骏马一般奔驰在音乐王国中,为幸运的听众带来了酣畅的音乐享受。尽管观众迟迟不肯散去,但音乐会还是在没有返场的情况下结束了。观众不知道,对于刚刚抵京就接待了记者、并且于下午进行了排练的小泽征尔来说,劳动量实在太大了。“塾长” 很辛苦,也很快乐。演出结束后,小泽征尔的老朋友、“饺子会”成员吴祖强、韩中杰都到后台看望他,匆忙穿上和服还没有来得及穿鞋的小泽征尔与大伙亲切叙旧,一边亲,一边说“饺子”“饺子”,家常得不得了。如果李德伦先生还在,那该多好!
小泽征尔已经不是30年前那个40多岁的小泽征尔,中国已经不是30年前欠发达的中国。1976年10月,小泽征尔第一次来到中国,那是中国非常特殊的时期,尽管交响乐在中国的发展还有限,但小泽征尔从此与中国结下不解的情缘——他回到了故乡,他在这里出生,在这里成长,尽管只待到6岁,虽然他早已闻名于世,但他走不出中国。后来他反复来,看朋友,看邻居,开音乐会,当他成立了“音乐塾”,他当然不会忘记选择中国学生。近年来他惊讶地发现中国的巨变:一切都变了,街道以及街道上的人,音乐以及音乐人,还有大得让足迹遍布全球的他会迷路的国家大剧院。
“小泽征尔音乐塾歌剧”第一次来到中国时,小泽就曾表示,“音乐塾”承载了自己“音乐无国界”梦想,旨在培养青年音乐人才的教育项目,将承袭恩师卡拉扬的思想,在音乐学习中大力推广普及交响乐和歌剧。2009年“音乐塾”开办第十年之际,将开启首次交响乐中国学习之旅——4月15日就是这样的音乐旅程。
小泽征尔之所以要成立“音乐塾”,与其两位恩师密不可分。一方面,他曾受教于音乐家斋藤秀雄,这是一位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教育事业的音乐家,深深影响了小泽征尔对音乐的感情;同时,小泽信奉恩师卡拉扬所说的“交响乐和歌剧如音乐之车的两个车轮般重要”的理念,为了构建一个和年轻音乐家们一起学习和探讨的平台,小泽征尔于2000年成立了“音乐塾”,并首先启动了歌剧教育的巨轮:在日本以及亚洲其他国家范围内,通过考试,选拔出年龄在15-25岁之间的年轻音乐家,让他们在小泽征尔和斋藤纪念乐团主要演奏家,以及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声乐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长达3周的集中训练,并在一年一度的“小泽征尔音乐塾歌剧演出项目”的舞台上与老师们同台演出。对于这些学员来说,没有比这更奢侈的学习机会了。在远离人群的奥志贺高原森林音乐厅和松本的乡下森林中,大家经常一起排练直至深夜。如今,每年都会有中国学生跟随小泽征尔进入深山,与日本的年轻音乐家一起研究音乐。
“音乐塾”首演时,小泽亲笔写下了自己的初衷:“我惊喜于当今日本,乃至亚洲的青年音乐家们的水平之高。我希望把我毕生所得的音乐经验倾囊而出,传授给这些年轻而优秀的音乐家们。这就是我所勾画的小泽征尔音乐塾的第一步。”时光荏苒,“音乐塾”已先后组织上演了《费加罗的婚礼》、《女人心》、《唐璜》、《蝙蝠》、《艺术家的生涯》、《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卡门》等多部歌剧,不少中国学生有幸参与其中。
早在2005年,“小泽征尔音乐塾歌剧演出项目之六”——《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就曾拜访北京和上海,这是“音乐塾”歌剧演出项目在中国的首次公演,当时交响乐队和合唱团中的中国面孔,都是 “音乐塾”在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选拔考试中脱颖而出的中国学生。2006年,又有32名中国学生加入到这个“大师班”的行列中。当时与《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一同前来的,还有一场以“音乐塾”名义上演的音乐会,在小泽调教下的学生乐团呈现出的贝多芬第七交响曲波澜壮阔,曾现场见证过这场音乐会的观众至今仍记忆犹新。
4月15日音乐会前,国家大剧院还精心安排了小泽征尔“音乐塾”与青年学子的交流活动。来自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市101中学、中关村三小等7所学校的700多名大中小学生观看了“音乐塾”的排练,并与小泽征尔本人进行了互动交流。那些怀抱音乐梦想的孩子将永远铭记大师的教诲,而记者难以忘怀的是“塾长”的理想:我要与他们一起成长。一个70多岁的大师,愿意以“音乐塾”的方式,给有才华有理想的音乐学子无私的指点,并且认为在与年轻学子的交流中可以继续成长,这是多么美好的信念。当你亲临音乐会现场,感受“塾长”与“塾员”们碰撞出的火花,在哪怕遥远的座位上,也被青春乐手淋漓的激情浇湿心底,被70岁大师火热的生命激情打湿眼眶,你会生发这样的感慨:谢谢你,塾长;谢谢你,小泽征尔!
记者还想告诉大家,在后台,一位还没卸妆的乐手、一个有着圆圆脸的小姑娘激动得泪流满面。她为什么哭呢?她不敢相信,在她音乐生涯的最初阶段竟然得到小泽征尔先生如此的厚爱,“音乐塾”的阳光将指引她通往未来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