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路的持续发展除了科学的保护规划及合理的发展利用外,还与重视提高公众参与保护意识密不可分。
平江路是今天苏州古城最有水城原味的一处古街区。与大部分历史街区一样,平江路也存在着人口和建筑密度大、环境和设施条件差等现状,成为与城市周边环境有巨大反差的“城市角落”。2002年以来,苏州市委、市政府在实施平江路风貌保护与环境整治工程过程中,通过拆除违章建筑、10类管线入地、铺设石板路、疏浚河道、房屋修缮等工作,使古老的街区焕发出新的活力。
积极保护历史街区既是留住城市记忆、保护城市遗产的需要,又是情系百姓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复杂系统工程。平江路的保护与整治仅有政府意志是不够的,还要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强化全民保护意识。居民才是街区真正的主人。规划编制阶段,我们鼓励公众参与,及时反映和听取社会各阶层关于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的建议,通过社区等层面发动老年人一起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建筑的保护与整治工程采取公示方式,所采取的房屋不落地的拆迁办法得到了居民的理解和支持,既保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不受损害,又有利于街区保护的顺利实施。在重要历史建筑的修缮和利用上,运用市场运作的方法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解决修缮的资金和合理利用的问题。
平江路一期保护与整治工程已经结束,如今的平江路仍然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保留着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独特风貌,居民生活设施得到改善,生活环境进一步优化,街区成为居民幸福的依托,而居民是街区积极的主人。
案例一:有一部分社区居民,经常自觉活跃在平江河畔,不论寒暑都能看到他们不倦的身影,自此,河边居民乱倒马桶及生活污水现象得到有效控制,他们以平凡的行动为平江河水质改善默默奉献着。
案例二:居民陈老先生,年逾古稀,却是街区管理办公室的常客,遇有损平江路形象的行为,立刻拍照取证,及时通知路面管理人员,为保护平江路面及维护街区形象做出贡献。
案例三:居民陆先生,及时举报破坏平江路环境的行为,经常为街区的发展提出意见与建议,是街区的义务监督员。
案例四:老干部向先生,密切关注平江路房屋修缮,义务监督商家装修房屋,从保护风貌角度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案例五:居民张先生是平江路的义务宣传员,倡导周边居民爱护古树名木,保护文物古迹,维护街区美好环境。
案例六:平江路的历史文化在传承,居民原来的生活还在延续。街区改造后,居民基本保持着原有的生活方式,这种原真的生活形态激发了外来游客的兴趣,常有外国游客走入小巷,品味寻常百姓生活。
平江路的改造历程
平江历史街区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隅,东起外环城河,西至临顿路,南起干将路,北至白塔东路,面积约为116.5公顷,紧邻拙政园历史街区和观前核心商业区。其中最为核心部分就属平江路,它是苏州迄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个区域,堪称苏州古城的缩影。对照宋代《平江图》(它属我国最早的城市测绘图,绘制于1229年,现存苏州文庙)及明末《苏州府城市水道总图》,可以看出平江路基本延续了唐宋以来的城坊格局,仍然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以及“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独特风貌,有些街巷、河道、桥梁的名字都可在《平江图》上一一对应。平江历史街区有世界文化遗产“耦园”1处(亚太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文物保护单位10处,控保建筑43处,还有为数众多的老建筑,许多古桥、古井、古树、古牌坊散落其中,街区内至今还保留着苏州古城墙遗址。历史上包括明代状元申时行,清代状元、宰相潘世恩、吴廷琛,状元、外交家洪钧,近代国学大师顾颉刚,文学批评家郭绍虞,著名医师钱伯煊,电影评论家唐纳等许多文人雅士、达官贵人曾生活于此。
在1986年国务院批准的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平江历史街区被列为历史文化保护区。2002年,以迎接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苏州召开为契机,苏州市委、市政府启动了平江路风貌保护与环境整治先导试验性工程,并在2005年批准通过了同济大学编制的《苏州古城平江历史街区保护整治规划》,平江路由此揭开了全面保护的新篇章。按照保持古城格局、展现传统风貌、美化环境景观、传承历史文化的基本要求,坚持“修旧如旧、循序渐进”的工作原则,大力实施河道清淤、码头修整、驳岸压顶、绿化补种、路面翻建、管线入地工程,加快完善停车场、接待中心等交通组织体系,平江路风貌保护与环境整治工程取得显著成效。2005年度,平江路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委会对平江历史街区的评价是:“该项目是城市复兴的一个范例,在历史风貌保护、社会结构维护、实施操作模式等方面的突出表现,证明了历史街区是可以走向永续发展的。”
在平江路风貌保护与环境整治工程的基础上,苏州市政府又以基础设施完善、街巷环境改善、生活设施优化、服务功能提升、文化底蕴凸显为目标,以污水支管到户、整修居民院落、改造环卫设施、修复破损路面为重点,以维护街区原生态环境、优化居民生活环境、美化苏州城市环境为依托,对平江路范围总长度1.6万米、总面积7.8万平方米的70条街巷进行了环境综合整治,全面优化了平江路的历史风貌与生态环境。同时辖区街道办事处和社区也积极组织居民志愿者开展“爱河护河”“文保志愿者在行动”等群众活动,共同保护好平江路的优雅环境。
为实现平江路的可持续发展,在基础设施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载体功能快速提升的基础上,平江路以服务业跨越发展为契机,通过不断完善房屋功能、精心定位产业形态、稳步推进招商开发、加快整合旅游资源等工作,着力打造平江路旅游休闲特色街。目前,平江路已完成文化产业利用面积近2.6万平方米,明代方氏老宅整合后展现江南特色的平江客栈、清代潘氏老宅整合后独具大家风范的礼耕堂等一批契合历史街区业态发展、具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客栈、旅舍、会所、画廊、茶楼、会馆等精品项目相继落户,平江路的整体商业环境加快优化,品牌效应不断增强,在2007年苏州市政府加快服务业“五个一批”建设推进大会上,平江路旅游休闲特色街被命名为苏州市服务业发展重点集聚区。
平江路小桥流水、人家枕河的格局和紧邻拙政园、观前街的地理优势,极大地推动了其旅游产业的发展。在明确古城旅游形象定位的基础上,通过旅游和招商相互联动,平江路旅游资源开发步伐不断加快,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积极实施了街景灯光、监控系统和背景音乐工程,合理设计并开通了“世界文化遗产之旅”和观前街至拙政园两条水上旅游线路,积极参与和组织举办了国际旅游节、旅游交易会、古韵风情节等大型旅游活动,引起了中外游客的广泛关注。
平江路特有的风貌保护标准,决定了保护整治工作的长期性和阶段性。目前,平江路风貌保护与环境整治尚处于试验阶段。未来,平江路将在社会各界专家、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继续围绕风貌保护和环境整治、公共基础和配套建设、功能开发和招商择资、旅游开发和宣传推介等几项工作,实施平江路沿线绿化和街景景观建设,优化平江路整体环境;加快平江路南北入口景观建设步伐,打造好环境窗口工程;加快大儒巷、菉葭巷综合停车场、平江实验学校地下停车场建设步伐,建好北入口接待中心;继续加强存量地块招商工作,加快房屋修缮步伐;不断完善产业布局和业态调整,加快区域各类文化资源整合开发力度;精心完善旅游整体策划,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和旅游产品开发,整体串联各个旅游景点,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系统旅游格局,在“世界文化遗产之旅”观前街至拙政园水上旅游线路基础上,逐步开通观前街至耦园、耦园至拙政园,以及街区内河水系与护城河水系等水上旅游线路。
顾颉刚故居
在平江路悬桥巷里,曾经有过一座规模不小、风景秀丽的园林——宝树园。宝树园早已无存,在它的位置上,现在是一条僻静的小巷,叫做顾家花园。顾家花园4号和7号,是极其普通的苏州民宅,与这条小巷里的其他门户没有丝毫特别之处。就是在这所普通的民居里,一代知名学者顾颉刚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少年。
顾颉刚的先祖原来是唯亭镇上的耕读人家,在明朝万历年间迁居到苏州城里,“从此我家是城里人了,虽然家庭经济来源仍仰赖田赋,然生活方式却由富农而转为市民,这是我家第一次大转变。”这是顾颉刚自己对顾家历史的陈述。顾氏先人曾经在城里先后造过7处园林宅第,规模都不算很小。起初属于归氏的宝树园,也成了顾家的产业,由于年代久远,其中的转手和易主,究竟发生了怎样的一段故事,已难以考证,但宝树园——顾家花园的脉络,分明清晰可见。明末清初时,“复社”成员顾其蕴得到了这座园林,当时园内“洞石玲珑,云林掩映”,特别是园里的山茶花品种繁多。顾其蕴自己散淡江湖,平时常和一些文人,像尤侗等在园里觞咏。顾其蕴的孙子顾秉忠又在园里建造“安时堂”。1860年太平天国占领苏州后,连同惠荫园一带,为听王陈炳文部所用。太平军失败后,被籍为官产,改为机织局,园中的房屋也被他人租赁,园景遭到严重破坏。顾家在旧学前、因果巷一带还有雅园、依园、秀野草堂等,在潘儒巷也另有宅第。入清以后,顾氏先人曾有多人入朝为官,或编著刻印书文,康熙皇帝下江南时,曾经赞誉为“江南第一读书人家”。只是到乾隆末年,因受赈案牵连,顾氏部分产业被查抄,由此家道中落,这些宅园也大多被毁。
顾颉刚的祖父顾之义,是一位秀才,尽管满腹经纶,但是仕途不顺,没有当过官,以幕僚为职业。曾经游历湖北、江西、贵州、山东等地,既读千卷书,又行万里路,学问和阅历都非常深厚。平时喜欢研究东汉许氏《说文》,工篆隶兼擅铁笔,著有《说文通俗》14卷、《古墓轩印锐》等书8册。
宝树园原貌现在已经无法寻觅,顾宅老屋现存东西两路。东路的第五进屋宇是顾颉刚的父亲在1931年重新翻建的,墙上嵌有“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顾颉刚故居”的标志牌。
洪钧故居
沿着平江路悬桥巷朝西走,有一幢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代建筑,它就是清同治戊辰科状元、兵部侍郎洪钧的故居。
洪钧(1839—1893),字陶士,号文卿,清代苏州府吴县人。洪钧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因家道中落,生活贫困,父亲要他放弃儒业,去学做生意。从小“慨然有当世之志”的洪钧,不愿意从商,请求父亲让他继续读书,父亲答应了他的要求,从此洪钧更加勤奋好学。他18岁考中生员,补县学生。同治三年(1864年)考中甲子科江南乡试举人。同治七年(1868年), 戊辰科殿试以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当年,洪钧刚30岁,正好是“而立”之年。
洪钧喜欢历史,在国外担任驻外使臣期间,在元史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他充分利用外国著作,靠译员的帮助,补证史实,为元史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经数年努力,编撰成《元史译文证补》30卷。此书奠定了他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在国外时,他还创造性地改革中国电报字码,使之与国外大致统一,不仅方便了彼此间的交往,而且为国家节省了巨额通讯费用。
洪钧逝世后,光绪皇帝深为痛惜,特地下诏,云:“兵部侍郎洪钧,才猷练达,学问优长。由进士授职修撰,叠掌文衡,擢升内阁学士,派充出使大臣。办理一切,奚臻妥协,简授兵部侍郎。差满回京,命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均能尽心职守……兹闻溘逝,轸惜殊深。加恩著照侍郎例赐恤。任内一切处分,奚予开复。”
位于悬桥巷27号的故居桂荫堂,为洪钧出仕后所建。整座宅第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后门临河,原有廊桥,过桥即菉葭巷,可惜河道已于1958年填没。整个宅第可分三路:西路是主轴线,共有七进,前有照壁,依次为门厅、轿厅、花厅、大厅、堂楼、上房、下房。第四进大厅“桂荫堂”已拆除,花厅前庭院内的亭子、旱船、假山、桂花树也已不存。堂楼分上房、下房。中路前为洪氏祠堂,亦即桂荫义庄,有门屋和享堂,左右以两庑相接,呈四合院布局。享堂面阔3间11米,进深8.6米,前船蓬轩,外檐施斗拱,梁枋作浅浮雕。东西两庑各6间。住宅包围祠堂西、北两面。西路与祠堂之间有避弄,至享堂北东折,复北转,贯通中路及东路。中路在祠堂北,前为楼层3间,连东西两厢,其后还有上房一进。东路有花厅及两进上房。
礼耕堂潘宅
在平江路,鳞次栉比地保留着许多规模宏大、结构规整的传统民居建筑。总的来说,它们的布局轴线清晰,层层递进,生活起居、休闲娱乐等功能明确,装饰古朴典雅、工艺精致,反映了江南民居的文化特色。“礼耕堂潘宅”就是其中保留较好、建筑群落较大的一处。
这处大型住宅位于卫道观前1至8号,是苏州古城内留存不多的清前期建筑,为徽商潘麟兆家族所有。在苏州曾出现过两大著名的潘姓家族,一家世代书香,家族中状元、探花和进士、举人辈出,历朝为官,被称为“贵潘”,最有名的是状元宰相、四朝元老潘世恩。另一家依靠经商致富,积累了大量财富,在苏州拥有无数店铺、作坊、房地产,民间称为“富潘”,潘麟兆就是富潘的代表人物之一。
如果说山西的乔家大院作为中国北方民居的大型建筑群,体现了清代中期到民国年间我国北方、特别是晋中地区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那么,礼耕堂潘宅就是江南水乡自乾嘉以来民居中的杰出代表作。
礼耕堂潘宅坐北朝南,一共五落六进,东到徐家弄,西抵平江路,后门可通到混堂巷,目前尚余建筑占地6700平方米,在苏州古城中名列前茅。建有门厅、大厅及三进楼厅,建筑群以大厅为中线,但略略偏重于东侧,全部粉墙黛瓦,以白灰两色为主色基调,屋宇都为木梁架结构,高大敞亮,峻严大气。
礼耕堂潘宅原有8座砖雕门楼,其中3座最为精致,且保存得较为完好。它们都位于中路,分别位于轿厅、大厅和堂楼前。这3座砖雕门楼各具特色,其构图严谨,雕工精细,均属砖雕中的上品。3座门楼均宽3.3米多。轿厅前门楼和第四进堂楼前门楼都是硬山式、山面砖博风;门楼则为歇山顶,其垛头素平,勒脚为须弥座式,可惜经过火灾已有残损,炱痕至今清晰可辨。
轿厅前门楼镌刻着“居德斯颐”4个字,大厅前门楼镌刻着“秉经酌雅”4个字。四周镶以蝙蝠、荷叶、灵芝、牡丹等图案。这些图案都是富有意蕴的,如蝙蝠意为洪福齐天,牡丹寓意富贵等。整体造型是美观大方而又凝重的,其中有繁有简,错落有致,充分体现了苏州能工巧匠的传统手工精雕细琢的功力,显示出他们高超的技艺。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有文学作品称,苏州古城“河边的秀丽清净,巷里的幽深宁静,桥边的多姿丰富与民居组合得那么适当妥帖,尺度那么舒服亲切”。礼耕堂潘宅就处在这样一种既和谐又融洽的环境之中。绿树流水、古宅古桥,那份恬静、那份幽雅!可喜的是,此古宅日益受到重视,并于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方的“乔家大院”因为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而蜚声中外,周庄古镇又因陈逸飞的油画《双桥》声誉鹊起。相信不久的将来,养在深闺人不识的“礼耕堂潘宅”——苏州平江路卫道观前这一清代乾隆大宅也一定能旧貌换新颜,走出苏州,受到更多人的赏识和保护。
全晋会馆
来到苏州古城,漫步城东,沿着水波粼粼的平江河,拐过石板小桥,跨入幽静的中张家巷,便可望见一处令人瞩目的古建筑。这一古建筑始建于清光绪五年,由山西寓苏汇票、办货、印账三帮商人集资构筑,称全晋会馆。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会馆是离开故土寄寓异乡的经商者们所建立的一种同乡性的行会组织。明清时期,在商业发达、交通便利的通都大邑,商业会馆、公所等行帮组织极为普遍,经商者为的是保护自身利益,共同协商,合力对外。当然,这些行帮组织都被豪商富贾所操纵,一般中小商人只能唯命是从。据记载,苏州历史上曾先后有过260多处会馆公所,但留存至今较为宏大且具代表性的完整的当属全晋会馆。据说民国时全晋会馆的名誉理事长就是“四大家族”之一的孔祥熙。
会馆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以中路为轴,分中、东、西三路建筑。中路建筑是会馆的主体,气势雄伟,富丽堂皇;有门厅、吹鼓楼、戏台与大殿,是当年晋商们举行庆典和娱乐活动的场所。
据说,全晋会馆每遇皇帝诞辰之期、国家大庆之日,均举行隆重庆典;每年农历正月半,都要用整牛、整猪、整羊“三牲”举行祭祀仪式,鸣钟击鼓,极为隆重。庆典或祭祀后,还有盛大的演戏酬神活动。每当经商者生意兴旺、财源丰厚时,也要举办庆贺娱乐活动。
如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昆曲“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3年11月22日中国昆曲博物馆又正式在全晋会馆挂牌成立,这里将为弘扬世界文化遗产焕发新的光彩。这是120多年前会馆的创建者们未曾想到的事!
卫道观
卫道观位于平江路卫道观前16号,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有关卫道观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明洪武卢熊《苏州府志》,称其“初名会道观,宋季蜀人邓道枢以教法显于理、度两朝。宋既内附,道枢游吴中,得上官氏废圃,建此观。”邓道枢为四川绵州人,南宋理宗端平年间来苏游历,并定居在这条幽静的小巷中。元朝初年,他将自己栖居之所创建为道观,取名会道观。
此后,近百年时光流逝,明初会道观已是“观既颓落,记亦亡失”,一派凄凉破败的景象。成化十二年(1476年),道观住持昆玉峰人张复淳,目睹“真宇之失观,若膏肓之匿竖”,于是带头捐出自己的所有积蓄,并向善徒信众募征善款,重建殿宇。其间栉风沐雨十数载,新观终于在弘治年间大功告成。当时吴中文坛书界巨擘祝允明特为撰写了《会道观修建记略》以示庆贺。文中有“金谷既集,土木凑呈;夙壤聿修,新构载起。有若三清殿,有若玄帝殿,有若山门,有若夹庑,皆一日鼎成,完满弘壮。彩上塑像,玄金铸炉,泊诸法筵供具,亦复种称严备”,反映了当时善众群起响应和大兴土木的盛况,以及新建殿宇的金碧辉煌,规模宏大。这是卫道观历史上的第一次复兴。
卫道观整体坐北朝南,20世纪50年代初占地1950平方米,有殿宇54间。现存建筑主要为中路及西路。中路依次为山门、灵官殿、玄帝殿、三清殿、后殿(斗姆殿),其中三清殿是全观的主殿。从光绪元年《重修卫道(观)记略》的碑文中,可知三清殿始建自明正德四年(1509年),距今已近500年了。清道光时,重兴土木,光绪元年,又进行了适度的修缮。此殿至今基本完整,面阔三间13米,进深17米,高10余米,硬山造,扁作梁架,两山墙全用抹角方石柱,柱础均为青石素覆盆式,尚存明代遗构。殿内有造像碑和重修记石刻多种,扇面墙上的彩色道教壁画和前金柱上的蓝地金字抱柱对联犹清晰可辨。当初香火鼎盛时,分别在玄帝殿和三清殿中供奉北极玄天上帝和三清神像;上置云头,下摆供品,灯烛辉煌、香烟缭绕,盛极一时。观中各进殿宇之间均为天井。中路殿宇两侧均有廊庑,分别以月洞门与东西两路相通,门上原有水磨细砖门额。西路为西华堂,前后共三进。堂中原有“可与宏教”匾额;堂前另有平房五间,为厨炊、库房及沭浴之所,并有古井一眼。墙外原有空地亩许,曾是观中道士高树杂木、种植蔬果之所。堂西与礼耕堂潘宅隔墙相邻,潘宅中的白皮古松与紫薇的青枝绿叶伸过高墙,与道观相映成趣。
历史悠久 人文荟萃
——平江路上的文物景点
平江路位于苏州市干将东路苑桥东堍北侧,南起干将东路,北越白塔东路与东北街相接,是平江历史街区的主要街道,古名“十泉里”。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的《吴门表隐》记载道:“平江路古名十泉里,有古井十口,华阳桥南一,奚家桥南北各一,徐家弄北一,魏家桥南北各一,朱马高桥北一,混堂巷口一,张家桥南一,苑桥北一。”
平江,原为苏州府治名。据史载,宋政和三年(1113年)正月,敕升苏州为平江府,平江之名自此始。元至元十二年(1276年),以苏州为平江路治所。直到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攻克平江之后,改设苏州府。在250多年中,苏州城作为平江府、路所辖若干县的统治中心,又有平江城之称。街名平江路即源于此。
平江路两侧伸出众多历史悠久的小巷,比如:狮林寺巷、传芳巷、东花桥巷、曹胡徐巷、大新桥巷、卫道观前、中张家巷、大儒巷、萧家巷、钮家巷等等。
平江路现在是石板路面,路旁挺拔的香樟苍翠葱郁,撑出一片绿荫。驳岸上,一行石栏、石桌、石凳点缀其间。水埠苔痕斑驳,积淀出历史的沧桑。雕刻精美的系缆石,系住了许多往昔的故事。粉墙黛瓦间,藤萝掩映漏窗。冬青围住的花坛内,石笋挺立,湖石嶙峋,黄杨、夹竹桃错落其间。在树荫下,你可以欣赏到老人对弈品茗图,你可以欣赏到小孩游戏趣图,你可以聆听到少女奏出的悠扬笛声。
在这里,随意拐进一座老宅,都可以触摸到吴地深厚的文化底蕴。李坤堂宅就位于平江路344号,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786年。相传原为皇族的粮库,后来由李坤堂出资2000元购得。一落三进住宅,一座精致的砖雕门楼题额“燕翼贻谋”,至今仍保存完好。在平江路228号门前有一眼“百斛泉”,为“自治局官井”,凿于清光绪戊申年。花岗岩井栏内圆外六角形,雕有花纹,高50厘米,属高腰井栏。平江路22号前有口双眼井,30号前也有一眼百年老井。三口古井,浸淫着吴文化的清清文脉。
平江路以“水陆并行,河街相邻”著称。平江路河为苏州古城内“三横四直”干流的第四直河,宽5米至6米。从北端的华阳桥至南端的苑桥,共有13座桥跨越,是城内桥梁最密的一条河道。潘家桥原名通济桥,明万历年间始建。现为20年前重建的单孔花岗岩石拱桥,桥栏两端饰抱鼓石,桥面正中浮雕花卉。庆林桥,原名庆历桥、石梁桥,矮石栏可坐憩。保吉利桥古称打急路桥,原系重建于清嘉庆九年的石拱桥,现已改建为平桥,花岗岩桥栏有抱鼓石和云纹望柱,两侧栏板上各镌五幅浮雕,有双龙戏珠、翠竹、花卉等图案。胡相思桥旁一石梁桥桥名唐家桥,两桥呈直角,桥洞一圆一方,形成颇具情趣的“钥匙桥”。雪糕桥因“张孝子抟雪为糕以奉亲”而得名。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重建,桥上原有观音堂,后拆除,现为石板梁桥。桥上原有建筑现已重建。苑桥相传因春秋时吴王阖闾在此建苑囿而得名,现为平桥。两侧花岗石桥栏上镌有精美的花卉。桥旁辟一方绿地,湖石、翠竹、美人蕉点缀其间。平江路第四直河上的桥梁,在宋代《平江图》上大都能找到,可见有七八百年历史了。
平江路的管理运作模式
名街保护离不开居民参与
江苏省苏州市、平江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一直非常重视平江路的整体保护工作,并将保护工作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苏州市、平江区两级政府共同出资组建了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保护整治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具体项目工作的落实。规划、建设、文化、土地、财政、环境保护、旅游、水务、市容市政、交通等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负责具体保护与建设管理工作,并主要形成了一些具体工作模式:
1.深化街区各主要区域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在文物、规划部门的审批下,按照“修旧如旧,保存其真”的原则,逐步恢复区域内粉墙黛瓦的面貌。
2.建立一支负责街区环境卫生、公共安全的市容、市政队伍,对街区进行每天 24小时不间断管理。
3.政府出资对历史街区内各条街巷进行整治改造,对年久失修的房屋进行解危。
4.制定坊规民约,约束自发无序的建设行为,提高居民保护和热爱遗产的意识。
5.建立历史街区咨询委员会,对保护管理等重大问题进行论证、提出意见,监督保护规划的实施。
6.逐步建立各类文化遗产保护档案,对文物古迹、控制保护建筑、历史建筑建立详细的保护档案,分等定级,运用计算机进行跟踪管理,及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7.挖掘、整理并建立以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为窗口的吴文化展示体系,用作民俗旅游、文化研究、保护交流等。
8.对街区保护管理人员实施定期培训制度,培养稳定的技术管理队伍,保护街区的建设按规划要求进行。同时,对参与古建筑修缮的设计施工队伍进行资格审查,明确古建筑的修缮在专家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