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城市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采风/副刊
  标题导航
文化竞争力,温州独占鳌头?
评选历史文化名街
投票人数超百万
广州举办“城市形象”大讨论
柏屋·2009北京
舞蹈映像活动举行
保卫上海外滩建筑群
袁隆平杂交水稻实验园旧址有望成“国保”




 中国文化报 >  2009-04-21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保卫上海外滩建筑群
  上海外滩古建筑群街景局部

  上海自开埠以来,走过了约150年的历程,由最初的一个黄埔江边小城镇逐渐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

  遍布上海城区的西洋古典建筑,受到了欧洲自古希腊神庙建筑诞生以来西方古典主义建筑艺术的直接影响。它不同于欧洲某一国家的建筑风格,但又具有欧洲很多国家建筑艺术的特点。它也不同于亚洲东京和香港的建筑,更不同于美国纽约的摩天大楼。上海在城市建筑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是西方古典主义建筑艺术在上海的延续和演变。所以,称上海为万国建筑博物馆一点也不为过。无论是各类公共建筑还是私家别墅宅邸、石库门弄堂,大多如此。

  黄浦江西岸的老市区是上海的城市中心,在这里经过百年多的发展早已形成了上海以文化、商业为主要格局的城市特征的历史凝结。整个市区的空间格局、街道走向、建筑风格均已呈现出一种协调而饱和的状态。这也是所谓“大上海”的“大”之所在。走在上海市区任何一条马路或街巷,会被不太宽的街巷和不太高的楼房(与现代摩天大楼相比较而言)在建筑尺度、比例关系和体量上的协调感所产生的美而折服,难怪欧洲人到了上海如同回到了他们自己国家一样熟悉。

  最能代表上海城市特征的当属黄埔江西岸的外滩。外滩众多公共建筑中,绝大部分是由金融机构,还有一些酒店等组成。所有外滩建筑的风格和元素中,古希腊神庙建筑的多立克柱式和爱奥尼柱式、古罗马建筑的单柱式和双柱式柱廊风格、古罗马穹顶建筑样式、欧洲折中主义建筑样式和欧洲十九世纪新古典主义的建筑风格等比比皆是。特别是欧洲古典建筑中“三段式”的建筑形制,在外滩的古典建筑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所谓“三段式”是指建筑立面上下分三部分,底层大理石贴面,结实沉重;中层是虚实相间的柱廊;顶部是水平向后檐(也有的建筑顶部作女儿墙处理)。各部分的比例约为2:3:1。有的中央部分或立面窗口还作出古希腊山花造型。有的柱廊除单柱式外还采用双柱式,以增强其建筑立面的庄重感。

  外滩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群,沿黄浦江西岸一字排开,鳞次栉比、高低错落,天际线十分壮美。各幢建筑之间既能突出自己的形象特征,又能统一在群体建筑的整体效果当中。从美学的角度讲,既有个体之不同,又有群体之内在联系。一般来讲,艺术作品的“整体美”是美学的最高法则,它是建立在既对比又统一的哲学理念之中的。上海外滩的西方古典建筑群在整体上正是这种建筑美学的集中体现。

  大美学家黑格尔曾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上海外滩老建筑天际线的起伏,正像一曲旋律优美的西方古典音乐,矗立在黄浦江边,荡漾着它动听的乐章。

  然而,让我们遗憾的是,如今,黄埔江东岸向西眺望外滩的时,壮美的天际线消失了,被彻底地打乱和破坏了。它被市区中心矗立起的摩天大楼彻底淹没了。桃花依旧,却不是当年的景象。其结果是,新与旧,古典与现代,完全杂乱地堆砌在一起,城市之中,历史的记忆和延续性被肢解得七零八落,支离破碎。哪有“整体美”可言。

  谱曲写不对,可以推翻了重写,可房子盖错了地方,作为百年大计的建筑,可以推倒了重来吗?

  房子总是有旧的时候,人总是有老的时候,为什么我们总是嫌弃老,排斥旧呢?到上海解放时,黄埔江西岸的上海市区建筑已经趋于饱和,既使有的建筑破旧些,也完全可以采取精心维修恢复原貌的做法来对待,尽力保持它的原有生态模样。这一拆一建,失去的不仅是原有的城市景观,更失去了这些建筑在上海城市发展中的历史文脉,同时也失去了上海人文景观的历史载体。

  黄浦江东岸号称“浦东开发区”,改革开放以来建起的摩天大楼如雨后春笋。这是上海真正通向未来的“风水宝地”,更是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世界奇迹的条件。但在建设的同时,该手下留情时,也请留情。

  我们既要留住城市建设的历史文化记忆,又需另辟新区开拓出时代赋予我们的新形象、新地标。即新旧兼顾,新旧两利。

  祁志锐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