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头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纪事/副刊
  标题导航
落实整改 取信于民
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
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新中国成立60周年
图书精品荟萃
上海世博会取得音乐作品使用许可
“清华简”研究获重大发现




 中国文化报 >  2009-04-28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清华简”研究获重大发现
《保训》篇记载周文王遗言 新发现周武王时期乐诗

  据新华社消息 (记者李江涛)4月25日,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仪式在京举行。当日,清华大学宣布,经过几个月的清理保护、初步释读及研究工作,最终确定“清华简”数量为2388枚(包括少数残片)。同时,“清华简”目前发现的一些内容珍秘,在历史上久已失传,堪称惊人。

  据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介绍,最早编排起来的一篇简书,原来没有篇题,现根据篇文命题为《保训》。《保训》全篇一共有11支简,每支22至24个字,其中第二支简上半残失,还没有找到,不过篇文大体已经齐全了。《保训》记载的是周文王临终对其子发(即周武王)的遗言,里面讲到尧舜和商朝祖先上甲微的传说,过去没有人知道,所包含的中道思想很有哲学意义。

  李学勤说,一个最新发现是周武王时的乐诗。这篇竹简共有14支,目前还有个别残断地方没有找出,但基本上已很完整。简上记载,周武王八年,征伐耆国得胜回到周都,在文王宗庙举行“饮至”典礼,有武王、周公、毕公、召公、辛甲、作册逸、师尚父等人,典礼中饮酒赋诗,作者已知有武王和周公。有的诗竟与现在《诗经》中《蟋蟀》一诗有关,前所未见,令人惊奇。这篇竹简既有历史价值,又有文学意义,无疑是一项重大的发现。特别是秦代以后,乐经已经全部亡佚,这一发现更显得有重要性。

  据了解,经由校友捐赠,清华大学于2008年7月入藏这批竹简典籍,与这批竹简同时入藏的,还有传为同出的漆绘木笥(装竹简的箱子)残部,纹饰带有楚国艺术风格。经国内11位权威学者专家的观察和鉴定认为,从竹简形制和文字看,这批竹简应是楚地出土的战国时代简册。

  由于长时间流散,这批简到清华时部分已经发生菌害霉变。学校入藏后迅即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并建立专门工作室,对竹简进行逐支清洗保护。2008年12月,受清华大学委托,北大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对“清华简”无字残片样品做了碳14年代测定,经树轮校正的数据是:公元前305年正负30年,即相当于战国中期偏晚,与由古文字学观察的估计一致。清华大学分析中心对多片竹简样本进行检测,竹简绝对含水率约为400%。中国林业科学院对“清华简”无字残片和漆绘木笥残部作了树种鉴定,竹简残片鉴定结果为“钢竹”,木笥残部鉴定结果为“枫杨”。各项相关数值从科技层面充分证实了“清华简”的考古价值。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