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节庆空间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纪事/副刊
  标题导航
“五一”扎堆登场的“国际动漫节”
第二届非遗节:展现川人的脊梁
泸沽湖畔的纳人转山转海节
节庆活动如何避免昙花一现




 中国文化报 >  2009-04-28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节庆活动如何避免昙花一现

  节庆是指某个地区或团体在某个特定时间与地点进行的庆祝活动,它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孕育而成的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经济或文化行为。按照节庆形成的动因,节庆基本可以分为五类:一是由于历史地域等民俗、宗教文化而形成的传统型节庆(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中国的端午节、美国的圣诞节),二是由行政当局确立的附有政治或人权意义的节庆(如国庆节、国际妇女节、教师节),三是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因生产聚集或商品交易而形成的商业性节庆(如深圳文博会、上海国际电影节),四是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为背景而形成的节庆(如姜堰溱潼会船节、山东潍坊风筝节、建湖烟花杂技节),五是旨在推动当地城市旅游或名特产品等而形成的节庆(如青岛啤酒节、南京梅花节、盱眙龙虾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节庆活动也逐步远离最早的神圣感和崇高感,更多地表现为娱乐与功利的双重动机,呈现出内容丰富、式样繁多的趋势,并逐步被政府和民间团体开发利用,节庆经济应运而生,给活动举办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当地经济、人文、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一是要有利于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节庆活动是城市树立和展示自身良好形象的重要契机,对发掘城市文化资源、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积极作用不言而喻,法国的戛纳小城因国际电影节而驰名天下、意大利的米兰因国际时装节而名闻遐迩。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实际上也是一个具有独特文化与历史渊源的全球性大型节庆活动,几乎每一个国家的举办城市都因为奥运会而被世界商业巨头瞄准,被全球观众认知,如西班牙的巴塞罗那、美国的亚特兰大以及中国的北京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日益加快,节庆活动已逐步成为了塑造城市文化名片的重要载体之一。不难理解,在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形式多样的节庆活动得以大幅提升后,随之而来的即是弥足珍贵的发展机遇。

  二是要能带动城市软硬环境建设。在举办各类大型城市节庆活动过程中,从机关单位到社会团体、从领导干部到普通市民都希望通过自身的共同努力,将一个文明开放、积极向上的现代化城市形象展示在海内外来宾面前。因此,一般情况下,政府便会大幅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造的投入,对道路交通、环保绿化、餐饮卫生等高标准、严要求,并积极引导市民增强东道主意识,做文明人、行文明事,继而使城市发展达到一个较高水平。以南京为例,2001年南京地方政府为了迎接“第六届世界华商大会”的召开,曾投入90多亿元兴建十大基础设施工程和八项环境整治工程,这样的建设规模和投入力度在当时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该市前所未有的。此外,南京自获得“十运会”承办权后,3年里在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总投资超1000亿元;软环境建设方面,南京分别在车站、商场、宾馆等窗口行业服务单位广泛开展“争一流、创品牌”活动,提高窗口行业服务水平,同时在广大市民中全面开展迎十运精神文明和社会公德教育,倡导礼貌用语、文明观赛、讲究卫生、遵守秩序等良好习惯,极大促进了城市软硬环境建设,最终促成南京市于2008年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三是要能推动城市区域经济的发展。任何一个节庆活动的举办,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契机,一方面会带来及时的信息流,为招商引资、促进合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另一方面会带来数以万计的人流,对城市旅游、交通、餐饮、宾馆、娱乐等行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具有相关性和辐射性,刺激并拉动地方消费增长和产业发展。如德国慕尼黑啤酒节,据有关方面统计,该节庆活动在近几年每年都能吸引600万至700万人参加,给慕尼黑市带来的直接或间接收入在14亿马克左右。

  然而,正是由于节庆活动能够为举办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得我国各地对节庆文化活动趋之若鹜。一时间,“城市节庆”风起云涌,问题也接踵而来,主要表现在:第一,名目繁杂,定位重复。当前各地政府举办的节庆活动在区域上遍地开花,在水准上参差不齐,在内容上相互模仿。少数政府甚至不顾地方经济实力,倾各方力量打造所谓的“节”,将城市节庆作为炫耀政绩的舞台,最终不仅成为了劳民伤财的“拍脑袋”工程,而且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节庆效益也骤然弱化。第二,流于表面,形式大于内容。很多城市举办节庆活动的初衷是发掘经济发展潜力,拓展经济发展空间。然而结果是,随着各种商业节庆的泛滥,很多经济合作行为仅仅是在活动过程中举行一个象征性的签约仪式便草草了事,至于事后项目是否有所推进并完成,则无人问津。这显然违背了举办节庆活动的初衷。第三,缺乏创新,昙花一现。尽管我国目前已经培育出了青岛国际啤酒节等一批规模大、规格高、影响广泛的节庆活动,但与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能够完全走向世界的城市节庆活动依旧是屈指可数,大部分城市节庆活动由于缺乏创新和特色,仅仅维持数届便从众人视野中销声匿迹。而前文提及的德国慕尼黑啤酒节源于1810年,至今有数百年历史,其影响也已远远超出了慕尼黑乃至德国,逐步演变发展成为了一个世界闻名的民间狂欢节。

  以举办节庆活动为基础促进城市进步,是一种以文化意识谋求区域发展的新思路,它顺应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那么,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我们又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节庆,并通过这类节庆活动的举办,实现节庆文化和城市发展的有机结合?笔者认为,一是要充分利用城市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发掘节庆运作的新思维、新理念,将节庆活动办出特色。这里的特色包括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具的创意特色,有特色才会产生影响,有影响才会形成品牌,有品牌才会创造效益;二是要付诸理性诉求,简化节庆功能。如果某个节庆活动诉求的内容太多,往往事与愿违,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三是要弱化政府主导,提升民间运作能力。当前的节庆文化活动基本是政府主办,行业协会和社会团体协办这样一个“以官为主,民间为辅”的格局,造成了行政指令过多、人财物力浪费严重、形式优于内容的先天性缺陷。在商品经济高度市场化条件下,政府和民间组织只有重新定位,互换角色,才能更好地遵循并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实现城市节庆的市场化、品牌化和产业化运作。当然,政府的作用亦不可缺,政府适度参与和帮扶,可以给节庆活动的顺利进行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城市定位等方面的差异,节庆活动给城市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也必然不尽相同。这需要我们的决策者和施行者在节庆活动运作过程中,综合考虑到各方因素,以便更好地积极引导节庆活动为城市发展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节庆文化的催化剂作用。

  (李向民,江苏省文化产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向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