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蒯小棣
改革开放30年,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我国的中等艺术教育,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并逐步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今天,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新的形势对中等艺术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中等艺术学校必须顺应时代要求,接受新的挑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谋求新发展,不断开创中等艺术教育事业的新局面。
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艺术职业教育领域的专家,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第三届副会长蒯小棣近日就“专业设置的冷和热”“艺术实践的虚和实”“文化教学的轻与重”这3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发表了看法。本刊从本周开始,陆续刊发,以期引起艺术教育界同仁的关注。
专业设置,对于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举足轻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有人说,如果把学校比作一架飞机,那么,专业设置是机头,教师队伍是脊梁,而硬件(教学设施)和软件(教育教学文件)则是飞机的两翼。学校的一切工作,归根到底,都受到专业设置的制约,都必须满足专业建设的需要。学校的专业设置不仅决定着学生的事业和前程,而且决定了学校的兴衰和发展方向。专业设置符合自身特点,又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学校就兴旺,就发展,就门庭若市;反之,学校就衰败,就停滞,就门前冷落。因此,对学校的专业设置必须进行经常性的研究,决不能掉以轻心。
目前,中等艺术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如何呢?
我国的中等艺术学校,一直承担着弘扬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在专业设置上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上,有着独特的作用和明显的不可替代性。几十年来,艺术学校凭着高度的文化自觉,忍受着清贫,耐受着寂寞,专注于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和特色人才的培养,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既是学校的特色,也是学校的传统和优势。改革开放以来,中等艺术学校的专业设置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生存和发展,大部分学校根据市场需求增开了许多新专业,专业设置逐步囊括了戏剧、舞蹈、音乐、美术四大门类,几乎涵盖了所有的艺术专业。过去单一的戏曲类学校逐渐发展成为综合性的艺术学校,并逐步形成了“大而全”的办学格局。有的学校虽然规模很小,在校学生只有几百人,但往往也设有十几个专业,各种艺术门类几乎应有尽有,成了“小而全”。这种“大而全”“小而全”的专业设置,曾经对学校的发展发挥过作用,帮助学校摆脱了戏曲不景气所造成的困境,但随着改革的深入,逐渐显现出它的种种弊端。突出的问题是:众多的专业门类淹没了学校的传统特色,造成了千校一面和办学特色的迷失。虽然,在部分学校,传统艺术还有一席之地,但确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由于种种原因,放弃了传统专业,退出了坚守了几十年的传统艺术教育阵地,卸下了传承民族文化的历史责任,因而也逐渐失去了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办学优势。
与此同时,一些新兴的专业受到众多学校的热捧,大批学校对电脑美术,动漫设计和影视表演等专业趋之若鹜,大力兴办并大规模扩招,不仅艺术学校办,非艺术类学校和各种社会力量也在办,造成了这些专业的恶性膨胀,多年来,高等艺术院校影视、美术等专业招生,动辄数万人报名,形成了中国艺术教育史上的奇观,就是这种膨胀的生动写照。
对传统艺术专业的‘冷’和对新兴热门专业的‘热’,造成了大部分艺术学校专业设置趋同,逐渐形成了艺术学校的同质化,并因此造成了校际之间的恶性竞争。同质化不仅增加了招生工作的难度,降低了生源的质量,也使得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最终制约了学校的发展。目前,一部分中等艺术学校招生困难,学校又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危机,外部原因是生源下降和普高热持续升温,内部原因则是专业设置雷同,没有特色,没有优势——丧失了传统的优势,而新的优势又没有建立起来,因而丧失了竞争力。在各种社会力量热衷于兴办艺术教育的形势下,艺术学校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难免在激烈的生源大战中败下阵来。因此,如何加强专业建设,克服专业设置的‘冷’和‘热’,根据区域文化的特点和要求,结合自身的传统和优势,对现有专业进行认真筛选和调整,建立以传统专业为龙头,以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真正办出艺术教育的特色,是当前艺术学校必须认真研究并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这里,我们可以从厦门艺校的发展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厦门艺校地处经济特区,又与祖国的宝岛隔海相望,学校根据特区文化生活的特点和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实际需求,在把民间舞作为主打专业的同时,坚持开设具有闽南特色的歌仔戏和南音专业,自觉服务于特区的文化建设和祖国的统一大业,不仅为区域文化艺术的传承做出了巨大成绩,也为两岸的文化交流做出了有益的贡献。使学校成为经济特区的一张名片,促进了学校的快速发展。厦门艺校的专业设置思路,值得兄弟学校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