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丁
Q君在艺术高等学府当教授。因单位在圈内不甚出名,加上他教的课不算主科,如果按部就班当个教书先生,Q君的温饱没有问题,可能距小康还有一步之遥,让他花几百元看场演出或周末做个桑拿松骨,总有捉襟见肘的感觉。开始,Q君的教书生涯近乎平淡,生活安逸得近乎寂寞。没课的时候,读读闲书,聊聊闲天,名利场的事似乎是遥不可及的。用Q君的话说,他是毫无准备、懵懵懂懂迈过了名利场的门槛。
一切机缘来自于一次老同学聚会。大家重建关系网,大学时情感一般的同学,如今一个圈里,相互可以帮衬,自然就有了进一步走动的基础。Q君成套理论的口才,为在文化公司当差的老同学救了急,聚会后不久,Q君就被老同学招去,白看一场地方大戏,并叮嘱第二天有专家研讨,他算一号,一再强调要从理论高度往上镀金。领受任务的Q君只当帮老同学忙,研讨会上,中规中矩甚至超水平完成了老同学的嘱托。会后,一份快赶上他一个月薪水的车马费,让Q君恍然,原来老同学也为他开辟了一个新舞台。不断得到老同学的举荐“关照”,在新舞台上,Q君无师自通咂摸出自己的一套表演技艺,吹拉弹唱、闪躲腾挪,颇具理论专家新生代的风范,俨然成了老同学指东不到西的“御用专家”。随着表演机会增多,Q君的经验和名声也成倍增长。直到有一天,当陌生人慕名而来请他出场时,Q君知道,他的名利场已经形成了。
拥有名利场的Q君,奔跑在由小康到大康的路上。从一个默默无闻、悠闲自在的教书匠,到一个声誉鹊起、疲于赶场的文化学者,Q君已停不下名利的脚步,同时,他也严格遵守着场内的潜规则。潜规则是什么?就是在以专家身份出场时,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人家需要你说什么,不需要你说什么,你得心里有数。怎样把一出平淡无奇的戏说出“神奇”,又不落得“谄媚”之嫌,如何给一场一塌糊涂的大制作进行学术梳理和定位,而不显“生硬唐突”,这是Q君主要钻研的功夫。Q君很清楚,自己的名利场是靠什么换来的,你不过是人家“争奖项、要成绩”一个环节上的一个点缀,如果出彩,人家爱用,如果败兴,没人会带你玩。眼下的环境,掌握“表演技巧”比学养丰厚、直抒胸臆来得更实惠。
Q君就是这样,靠他的遵守规则、拿捏到位,不断扩充着自己的名利场。生活也越发滋润,娱乐、休闲都有买单的,满世界研讨讲座评选,真切体会到“时间就是金钱”的内涵。可悲的是,当今圈子里,像Q君这样的,还不在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