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翟 群 文/图
初夏的一天上午,北京博爱医院骨科病房里弥漫着阳光般的温暖。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少年在双拐的支撑下,慢慢地站了起来,并咬着牙走了几步。在场的人们都为他捏着拳,也为他带着笑。
这位少年名叫周仁贵,是四川省都江堰聚源中学初三学生,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左下肢毁损,右下肢股骨骨折,经过6次手术截去了左右肢,才保住了生命。据主治医生介绍,周仁贵由于右侧股骨受到损坏,只能靠腰部肌肉带动右侧假肢活动,他能够站立起来,实在是一个奇迹。
“5·12”地震过后,由中华儿童文学艺术促进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组成的“蒲公英心理抚慰团”来到都江堰进行心理抚慰工作,结识了刚刚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的周仁贵。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施建农博士对他进行了多次心理抚慰,并提出一定要想办法让周仁贵重新站立起来,找到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为了给他筹集资金、进行康复治疗,我们立即向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秘书长宋立英反映了周仁贵的情况。”蒲公英心理抚慰团团长、中华儿童文学艺术促进会会长范崇嬿介绍说,“儿基会得知此事后,非常积极,很快联系了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出资20万元用于周仁贵安装假肢、康复、生活补助费用。中国残联的有关领导也对此事给予了关心和帮助。”
2008年8月31日,周仁贵到北京开始接受治疗。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的精心治疗和爱心呵护下,现在他终于能够重新站立起来了。
看着站起来的周仁贵,范崇嬿激动地说:“周仁贵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坚强意志也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每次见到阿贵,我都要抱抱他,希望这个小伙子的肩膀能够越来越坚实,真正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宋立英代表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给周仁贵赠送了书籍,并表示,“周仁贵的康复治疗还需要两三次手术及更换假肢,希望全社会的爱心人士能够继续关心和帮助这个坚强的孩子。”
在周仁贵手术前后,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一直没有放弃对他的关爱,多次派人前去探访,并邀请他参加第三届“和平的旗帜——世界儿童呼唤和平绘旗展览”开幕式。在开幕式上,周仁贵展示了自己的画作《我要站起来》,并接受了两位爱心人士蔡健和张日龙的捐赠。在他16岁生日时,儿促会为他送去了鲜花和蛋糕,并与他一起度过了快乐的一天。
面对社会各界的关爱,坚强的阿贵也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我的腿残了,但我还有双手,我长大也要做心理专家,帮助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