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因水得名,古称梁州,是古九州之一,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倚秦岭,南屏巴山,汉江横贯,中部为盆地。汉中是汉家发祥地。因其水源丰富,土地肥沃,物产丰腴,盛产稻米,所以素有西北“小江南”和“金瓯玉盆”之美称。现辖十县一区,总面积2.72万平方公里,人口373万。
历史悠久
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
早在商朝时期,汉中即有先民栖息。据《禹贡》记载,天下被分为九州,梁州因汉中梁山而得名,取“西方金刚,其气强梁”之意。周并入雍州,亦称周南;西周后期,始有南郑之称。南郑的名称起于西周。据《水经注》载:“南郑之号,始于郑桓公。桓公死于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郑称。”
《史记·高祖本纪》载:“梁州本汉中郡,以水为名。”作为行政建制名称,始于秦。据《史记·秦本纪》载:“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2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设郡治于西城(今陕西安康)。东汉将汉中郡由西城迁治南郑。从此,南郑成为汉中的附郭首县。1949年12月6日汉中解放,即将南郑县迁治县城东9公里的铺镇,并划出城区及近郊设置南郑市。1954年,改南郑市为汉中市。1961年9月划定现在的辖区范围。1964年8月改为汉中县。1980年9月又改为汉中市。
汉中为物产丰富、“四塞险固”之地。北有秦岭屏障,南有巴山横亘,汉江贯穿其中,栈道辐辏,形势险要,可“前控六路之师,后据两川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这里进可攻,退可守,历来为兵家争夺之要地。自汉代以来,便以引人注目的声名载入史册,堪称历代军事重镇。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他以此为发祥地,筑坛拜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举灭秦,进而完成统一大业,建立汉家王朝。
三国时,先是曹操征张鲁,据汉中。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蜀将黄忠在定军山前刀劈夏侯渊,赵云在汉滨大破曹兵,刘备从曹操手中夺取了汉中,自立汉中王。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屯兵汉中,劝农讲武,实行耕战,六出祁山,北攻曹魏,历时八年之久。
明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王斌发动的汉中农民起义,曾经攻占汉中,赶跑了明端王朱常浩。
太平天国时期,扶王陈得才、遵王赖文光等将领,也曾西进汉中,先后驻扎一年之久。
上世纪30年代前期,中国工农红军曾在汉中的镇巴、南郑、西乡、宁强等县山区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中共地下党组织活动于汉中城乡,为建立红29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人才辈出
推动社会进步
汉中的历史和业绩,是汉中人民创造的,对于为汉中、为民族作出过杰出贡献的人,历史是永远不会忘记的。刘邦率领萧何、张良、韩信等,从这里开始,将“汉”字大旗高高竖立在中华大地上;出生在汉中城固的外交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名垂万古千秋。东汉三朝太尉李固,疾恶如仇,不畏强权,犯颜直谏,冒万死而不辞,被称为“北斗喉舌”、“鲠直派的领袖”,可谓汉中精神的杰出代表。被封在汉中境内的龙亭侯蔡伦,发明造纸术,对中国以至世界文明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被封在境内的定远侯班超,为开拓西域建立了奇功;张鲁在汉中践行“五斗米道”,使汉中成了道教的发源地之一。刘备在此称汉中王,奠定了蜀汉的基石。诸葛亮在汉中的业绩,为人们千古仰慕。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元稹、岑参、胡曾等都在汉中流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宋代汉中知府、洋州知州文同,在此留下了大量诗画作品,还留下了“胸有成竹”的美丽典故。陆游在汉中抗金前线“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写下了不少抗金诗篇,奠定了其爱国诗人的地位。元明清各代,汉中先后涌现出了一批为民造福的人物,他们或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或修筑道路,便利行旅;或为民请命,救民水火;或编修方志,永存史册。清末至民国,汉中不少热血志士寻求真理,为中华的崛起而不懈奋斗,为人民的解放英勇献身。井冈山上,何挺颖和毛泽东并肩作战,指挥黄洋界保卫战,炮声隆隆,敌军宵遁。抗战舞台上,左翼作家戏剧家廖左明唤醒民众,投身抗日。陈浅伦组建红29军,与敌血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还有无数先烈,无数前贤,为人民,为民族,做出了永载千秋的业绩。
物华天宝
自然人文资源富集
汉中是国家生态示范建设试点地区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汉中被誉为“地球同一纬度生态环境最好的区域”。这片被巍峨秦岭和苍莽巴山环绕的盆地,被汉江与嘉陵江滋养的秀土,拥有与江南同样的秀色,是一处得南北之利、兼南北之美的风水宝地。汉中全市现有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1个,国家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水利风景区2个,国家森林公园3个;有省级风景名胜区7个,省级森林公园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6个。位于秦岭山中的佛坪自然保护区林海茫茫,峭峰幽谷密布,是西北地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的第一家,也是我国首个野外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长青自然保护区有“生物资源库”之美誉,珍稀动植物种类繁多,尤其是以四大国宝——朱鹮、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最为著名;黎坪国家森林公园奇峰怪石林立,泉溪池瀑竞秀,被称为西北的“九寨沟”;紫柏山山岳巍峨,九十二峰、八十二坦、七十二洞,风景如画,雾霭蒸腾,其高山草甸、紫柏天坑,世间罕见;红寺湖烟波飘渺,山水交融,恬静神秘,是“一幅天然的国画长卷”。
汉中因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具有我国南北植物共生的特点和生物种群的多样性,被誉为“天然植物园”、“天然物种基因库”。 森林覆盖率达51.2%,植被覆盖率56%,林地面积居陕西省第一、西部第二,可利用草场500万亩。
此外,汉中的矿产和水利资源丰富。汉中已发现90种矿产,潜在经济价值约1568亿元。境内略阳、勉县、宁强三县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带,被李四光先生誉为“中国的乌拉尔”,是全国五大黄金生产基地之一。铁、锰、镍、钛、锌、磷、蛇纹岩、大理石、石膏、石棉等矿产储量分别位居全国及陕西省前列。汉中境内雨量充沛,河流密布,有嘉陵江和汉江两大水系,为长江一级支流。大小支流500余条,流域面积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13条,全市地表径流量217.6亿立方米,地下水综合补给量31.7亿立方米,水量占陕西省1/3。水能资源蕴藏量260万千瓦,可开发量87万千瓦,是西北地区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汉中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是汉文化的发祥地。两汉三国文化底蕴厚重,旅游资源众多。全市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13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汉中迄今已有2400多年历史,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存。其中以汉代及三国时期的遗存最为丰富,有古栈道、褒斜道石门、石门摩崖石刻、山河堰、古汉台、拜将坛、张良庙、饮马池、蔡伦墓、武侯墓与武侯祠等。这些都是两汉、三国旅游热线,其中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武侯墓、褒斜道石门及其石刻,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8处。汉中也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李先念、徐向前、徐海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
和谐汉中
经济发展关注民生
对于汉中,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陕西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积极应对低温冰冻、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社会在大灾之年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圆满完成了市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2008年,汉中市55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56.3亿元。宁棋高速建成通车,十天高速开工建设,西汉蓉客运专线前期工作扎实推进。同时,城镇化步伐加快,中心城区北一环路东段和南郑大道东段等5条城市道路如期完成;城建规划展览馆、垃圾中转站和公厕建设步伐加快。市政府承诺的“八件实事”基本完成。
2009年是汉中经济发展蕴含重大机遇的一年。为此,今年将强力实施重点项目,全年安排重点项目96个,年度投资108.6亿元;同时,在新农村建设、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力争实现新突破。要把保就业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维护稳定的重大政治责任,以全民创业带动就业,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切实抓好“人人技能工程”,力争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
天台夜雨,汉山樵歌,意气风发的汉中人民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锐意进取,为实现汉中在陕南率先突破发展而努力奋斗!
(汉中市汉台区政协学习文史委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