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教育·科技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标题导航
《中国记忆》:回眸一望,是民族的伟大进步
景德镇陶瓷学院研讨当代版画
李英二胡作品演奏会举行
“我的未来我设计”大赛举行
保护历史文化街区 守护城市文脉
空军优质高效推进土地调查领证工作
明星办艺校“今非昔比”




 中国文化报 >  2009-06-23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记忆》:回眸一望,是民族的伟大进步

  多省打造大型人文纪录片

  6月21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大型直播特别节目——《中国记忆》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梅地亚中心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央电视台总编室研究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共同主办,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张廷皓、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田青、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阎崇年等专家、学者围绕着节目形态的创新、内容的贡献、媒体责任的坚守三个层面各抒己见。

  据了解,自2006年以来,以中国文化遗产日为契机,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和中宣部宣教局等单位的支持下,中央电视台成功打造了《中国记忆——文化遗产博览月》大型媒体行动,宣传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和成果。该节目逐渐成为央视的一档知名文化品牌。

  2009年的《中国记忆》选取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和6月13日中国文化遗产日两个事关文化交流和遗产保护的重要节日为起止点,突出了“弘扬中华文明、唱响爱国主题”的宗旨,展现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巨大成就。在文化遗产日当天的4小时直播中,央视科教频道和北京、天津、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省市文化厅(局)、文物局、电视台联合,多角度展示了大运河沿岸的古建筑、重要遗址等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部部长蔡武曾经寄语《中国记忆》:“希望通过《中国记忆》节目,使弘扬民族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成为全民族的共识和实践。”

  创新节目形式

  制片人、总导演阎东在论坛上谈到了作为电视人的责任和节目创新理念的问题。他说:“《中国记忆》初创时,团队经历了近乎野蛮式的创作历程,100多天我基本上住在办公室,就是在这样的团队创作状态下,诞生了这个节目。《中国记忆》的许多选题都经过了几年的跟踪和挖掘。比如今年‘5·18’的第一个水下世界博物馆——白鹤梁博物馆的诞生,选题的标准不仅仅是按照直播的元素去把握,而且也是从当下观众关心的中国文化话题上来把握,我们希望挖掘出当下百姓心里所期盼的东西。通过这几年的运作,我觉得还需要在电视节目传播理念上进行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节目的原创力很重要,要把国家文化遗产日和国际博物馆日赋予我们的平台和契机应用好、整合好。”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胡智峰指出了《中国记忆》下一步要探索的几个方向:继续深挖已有的素材,直播活动在设计上要更加个性化,嘉宾主持的作用要更好地发挥,引入批判与反思内容,与观众更好地互动等。他尤其强调,在现代媒体中,电视媒体最大的特点是跟人类日常生活的同步性,所以,未来电视最重要的竞争力和杀手锏是直播,这是电视独有的魅力。

  另外,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在节目上还要引入批评机制。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国新闻事业研究室主任时统宇说:“促进《中国记忆》的可持续发展,外在形态的创新并不是最重要的,节目还是应该以内容为王。我认为,最大的努力方向是应该把反思、批评和监督的内容引入其中。”

  央视社教中心文化专题部主任王晓斌在发言中也强调了如上观点。他认为,节目应该有一些“新闻视角”,应有更多的批判、褒奖,表达出鲜明的观点,对物质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一定的积极引导作用,这也会成为节目的收视点。

  “回眸一望”是民族的进步

  《中国记忆》串联起了中国人的一些重要记忆,以大运河为例,有人说,北京是通过大运河“飘”来的城市,这从一座城市说明了大运河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的重要作用。大运河串联起了二三十座城市,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稚田从“遗产”和“遗址”两个不同概念对大运河作出的理解,他认为,不同于房山周口店的遗址,我们看过后只是会知道祖先是怎么生活的,但那已成为一段历史,对今天人们的生活影响不是太大,然而,遗产在今天的生活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大运河的南段还在走船,北段也在影响着沿线的许多座城市。回眸这一段段历史,可以让人们更深刻地了解自己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田青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回眸一望”,是一个民族的伟大进步。“《中国记忆》提示我们在全球化、现代化的今天,整个民族不要失忆!”田青指出,《中国记忆》有两个很了不起的“坚守”:一是在电视领域全面娱乐化的时代,节目坚守着文化品位,坚守着文化的教化作用;二是在整个社会拼命向前奔跑之时,在整个社会无暇回顾、旁顾之时,节目使人们意识到现代化进程不能以中断民族的伟大记忆作为代价。

  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阎崇年认为,《中国记忆》把学术研究的成果和人们关注的文化事件结合在了一起,并定位高雅。

  让老百姓参与其中

  长期以来,文化遗产的陈列、成果的展示似乎离普通大众有些远,结合这一特别节目,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张廷晧认为,电视媒体可弥补传统陈列、展示形式的不足。“文化遗产保护过去是少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事,现在要让群众参与进来,就得加强普通大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文化遗产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保护、传承也得靠人民群众。”他尤其强调了媒体应该加强对工程性遗址的认知和传播。当前,许多地方政府及百姓对工程性遗址认识不足,很多遗址是由于老百姓对其缺乏了解给拆掉了,甚至是地方政府命令拆掉的。“所以,我希望能够有一种方式和地方部门更加密切地合作,加强对工程性遗址的认知、保护和传承。”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何苏六认为,《中国记忆》不应仅仅是专家的记忆,或者单纯的解读,而应变成民间的记忆,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除了要联合文化部门、文物部门以外,有很多部门都可以联合起来。节目直播那天要成为全国、至少是直播运河沿线的老百姓们关心的重要事件。“要让人们认识到,这个事情跟我有关,跟我的祖先有关,跟我的后辈有关,至少在当天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形成一个吸引人的‘磁场’。”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会长贡吉久认为,应通过节目的延伸产品加强对青少年一代的教育,比如图书、电子书等。现在的年轻一代很想支持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但是了解的途径很少。“暑期将近,《中国记忆》这个节目也可以安排重播,甚至是多次重播。”贡吉久说。

  兰 林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