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场楼梯——房屋年代久,白蚂蚁蛀蚀严重,多次杀虫无效。
剧场顶棚——房屋年代久,木板变形等造成石灰脱落,多次维修仍垮塌。
剧场顶棚屋架——木头腐朽,严重变形,倾斜、错位14厘米左右。
房屋年代久,白蚂蚁蛀蚀严重,多次杀虫无效。
剧场地板——房屋年代久,白蚂蚁蛀蚀严重,多次杀虫无效。
琴房——地面下陷,引起地砖错位,脱落。
汪建根
重庆艺术学校是重庆市唯一一所国办综合性艺术学校。在曾经培养出蒋勤勤等众多优秀艺术人才、有着强大品牌效应的学校工作,按理说应该轻松无虞,然而,记者近日在重庆艺术学校采访时却发现,学校的老师们如今却怎么也轻松不起来:学校的教学楼和剧场都是上个世纪50年代建造的老建筑,结构老化、屡遭蚁害,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计划经济体制下规划建设的校园,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重庆青少年接受艺术教育的需要;经费投入长期严重不足,师资培训等专项经费几乎没有。而受重庆“五类生”资助政策的影响,学校不得不挤出日常经费来贴钱培养困难学生,这使得学校的经费更加捉襟见肘,严重制约了学校下一步的发展。
在赴重庆采访的路上,当地轰轰烈烈开展的“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发短信”活动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重视文化建设,善于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各个方面的发展要求,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其各个环节统筹好、协调好,使之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实现良性互动,这无疑体现了重庆市推动当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高度自觉。
人才兴则文化兴。艺术教育是文化事业发展中的基础性工作,艺术院校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重庆艺术学校的师生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厚德博艺,真诚求索,为重庆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为重庆整体竞争实力的提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对待这样一所知名的艺术学校,在他们面临难题的时候,我们的主管部门确实没有理由不扶上马,送一程。因为,就像蒋永康校长说的,重庆艺术学校的发展,不仅是学校之福,也是重庆青少年之福,是整个重庆之福。
我们期待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重庆艺术学校的发展瓶颈能够尽快解决,期待这张“渝城名片”能够更加亮丽。
记者手记
重庆艺术事业的
“源头活水”
重庆艺术学校的前身是培养出川剧名家沈铁梅等知名优秀人才的四川省川剧学校重庆班。1985年,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重庆艺术学校正式建校,并于次年开始招生。首批招收京剧、音乐专业学生计71人,其中就有日后为大家熟知的蒋勤勤等。
1988年起,在文化体制、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顺应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需要,学校又相继开设杂技、曲艺、舞蹈、话剧、影视、音乐剧等专业,并以音乐、舞蹈为龙头,实现了由单一化向综合性多元化办学模式的转变。
20多年来,重庆艺术学校培养的毕业生遍布重庆市杂技团、曲艺团、歌剧院、歌舞团、京剧团、话剧团、川剧团等专业艺术院团,成为支撑重庆艺术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改制前的重庆市歌舞团的舞蹈队、乐队中,有超过一半的人毕业于重庆艺校。此外,许多毕业生被中国歌剧舞剧院、上海儿童艺术剧院等著名专业院团招录为演员,部分学生考入北京舞蹈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等高等艺术院校,其中多人留校任教。
其中,首届京剧专业学生蒋勤勤,现已成为观众喜爱的影视明星;首届话剧专业学生殷桃,因主演《历史的天空》等影视剧成为影坛新秀;首届舞蹈专业学生汪子涵,在“桃李杯”舞蹈比赛中获民族民间舞青年组二等奖,现为北京舞蹈学院的优秀青年教师;93届京剧专业学生周利,在CCTV第六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中获青衣组金奖,现为重庆京剧团优秀演员。此外,还有重庆市女子室内乐团,重庆曲艺团有“重庆清音第一人”之称的刘靓靓,重庆方言剧《生活麻辣烫》中的新星周萍等。
重庆艺术学校学生的高成材率令人瞩目。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的一位职教专家认为,重庆艺校之所以能够培养出如此众多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优秀人才,在于其有着其他院校并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其一,她是一所综合性艺术院校,各专业之间能够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从而取得“1+1>2”的培养效果;其二,艺术教育本质上是一种职业教育,讲究按需培养,提倡产学结合,注重实践经验,重庆艺校与文化单位血肉相连的关系,使得她的人才培养更能契合艺术事业的实际需要;其三,实施“名校、名师、名生”“三名”工程,规范教学管理,狠抓教学质量,长时期扎扎实实地走内涵发展之路。
不止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重庆艺术学校在艺术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
建校以来,学校不仅多次承担了为来渝视察工作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的任务,还承担了重庆市多项国际会议、大型综合晚会及重大庆典活动的参演任务,其中包括1997年中央台庆祝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举办的大型电视晚会《继往开来》,1998年重庆首次承办的金鸡、百花电影节《霓裳重庆》颁奖晚会,2001年“心连心”艺术团赴三峡库区的慰问演出,2002年亚洲议会和平协会(AAPP)会议演出等,得到重庆市委、市政府及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2006年8月,为了探索教、研、产一体化的机制,以就业为导向,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重庆艺术学校组建了实验舞蹈团和实验乐团。以此为平台,学校整合校内外资源,积极打造具有院校风格的艺术精品,并积极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艺术服务。其中,舞蹈团创作、承演的大型情景音舞诗画《新华人》,作为全国图书博览会暨全国新华集团70周年庆典演出受到各界广泛好评;为参加重庆市首届演出季活动,舞蹈团打造了《中国心——舞蹈精品晚会》;此外,还完成了2008年“神州行”渝州大舞台城乡文化互动工程秋季文化展演任务。由留学归国的青年教师组成的学校实验乐团,多次参加了重庆市委、市政府以及市文化局组织的大型文艺活动和文化交流活动,其业务技能得到了国际国内专家的一致好评与肯定,先后参加各类演出100余场。
充分发挥院校的优势,推动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是新时期重庆艺术学校服务文化建设的一个努力方向。2008年,学校与重庆秀山县花灯歌舞剧团联合办班,共同培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秀山花灯的传承人。办班期间,学校教师多次深入秀山,搜集花灯资料,为打造花灯表演剧目、推出花灯精品课打下了基础。
在文化交流工作中,重庆艺术学校也是一支重要的有生力量。学校的杂技专业享誉海内外,获得国内国际杂技比赛“金马奖”“金狮奖”等10多项大奖。学校曾多次参与同美国、德国、法国、俄罗斯、乌克兰专家的学术交流活动,并赴新加坡、哈萨克斯坦、韩国等国家演出,成为展示渝城风貌的一张亮丽名片。
屡遭蚁患的教学设施
让人揪心
重庆艺术学校不仅有着良好的口碑,而且因为孙颖、沈铁梅、黄安源、宝力格、吕进、张礼慧、王亚菲等一大批名师,因为令人瞩目的高成材率,而成为众多青少年向往的学艺殿堂。然而,就是这样一所有着良好软件环境的品牌学校,如今却因为硬件设施的局限而面临着发展的瓶颈。
最让人揪心的首先是学校的排练厅。
学校的排练厅多属于老式建筑,主要由原四川省川剧学校重庆班的教学用房和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长江剧场改造而成。面积较小、环境较差且不说,这些教学设施存在的安全隐患,最让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学校现在使用最频繁的排练设施是长江剧场。这是一栋上世纪50年代建造的砖木结构建筑。使用了50多年之后,火灾和虫蛀两大安全隐患日益突出。我们的许多老师带着孩子在里面上课时都提着心吊着胆。” 学校办公室主任杨燕老师说。
走进长江剧场,记者发现,由于使用年头较长,剧场顶棚屋架的木头已经腐蚀,严重变形,存在着垮塌的危险;由于木板变形,石灰脱落,剧场已然四壁斑驳。而最让人触目惊心的还是蚁患。顺着杨老师指引的方向,记者发现,长江剧场的多处梁柱、楼梯和地板都曾遭受白蚁侵蚀,有的甚至已经被蛀成了蜂巢状、空心化,一旦突发情况下有外力加诸其上,对于在里面排练的学生来说,后果不堪设想。此外,线路老化也给这座建筑埋下了火灾隐患。
“因为存在火灾隐患,学校所在的重庆九龙坡区消防处已经数次下达了整改通知书。学校深知火灾和虫蛀隐患给师生们带来的威胁,给教学造成的影响,因此,一直在采取措施消除隐患。”重庆艺术学校校长蒋永康谈起教学设施的安全问题,焦急之情溢于言表,“我们每年都在灭白蚁,但每年都在疯长。现在长江剧场的楼面,刚换不到一年的楼板又通通被白蚁啃坏。剧场楼顶则是大面积的楼板被白蚁啃坏!教学设施关系到师生们的安全,我们迫切希望这个问题能够得到尽快解决,也把这一情况向有关部门反映过,呼吁尽快帮助学校解决相关隐患,不过,直到目前,这个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袖珍学校”
无法适应新的需求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大幕刚刚拉开,许多领域的工作仍然是在计划模式下进行的。由于重庆艺术学校建校之初,主要承担着为本地各专业艺术院团定向培养后备人才的任务,培养任务比较单一,办学规模比较小,占地13亩的校园满打满算应该还算勉强够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文化体制、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与全国各地的其他艺术学校一样,重庆艺术学校实现了由单一性向综合性多元化办学模式的转变,由主要为专业院团培养人才向为社会各类文化单位培养人才的转变。为了满足重庆青少年迅猛增长的接受艺术教育的需求,学校的规模日益扩大。在这样的背景下,窄小的校园不仅缺少容纳更多艺术爱好者的空间,满足他们学习艺术的需要,而且日益成为影响学校品牌建设、制约学校长远发展的一大包袱。
“螺蛳壳里做道场,尽管近些年来学校对校园进行了一些改扩建,不过,13亩的弹丸之地,最多能够容纳的学生只有200多人。而在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接纳了江南艺术学校并举办秀山花灯歌舞班之后,重庆艺术学校现有的在校生人数已经达到了500多,远远超出了现有设施接纳能力的极限。”学校人事科黄科长说,“学校舞蹈和表演类专业26个班级,正常教学至少需要13个排练厅,而校本部仅有6个。为此,学校只能在离校本部1公里外的疗养院租借了场所作为排练之用。由于距离较远、场地简陋,特别是早晚学生上课,需要行走20分钟左右,再加上途中有偏僻和黑暗地带,对教学和学生安全都产生了严重影响。”
重庆地区希望接受艺术教育的青少年越来越多,再加上学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重庆艺术学校的生源一向不错。2007年计划招录150名学生,报名的有738人;2008年计划招102人,报名的有531人;2009年计划招录150人,而报名人数已经接近600。“在招生过程中,我们接触到很多条件很好的苗子,他们很希望能够入读重庆艺校,家长也很支持,可是,来学校实地考察之后,很多人放弃了原来的想法。”招生就业工作负责人吴老师说,现在在三峡库区新修建的一些普通学校硬件条件都很不错,许多家长在对比之后,对重庆艺校的硬件条件不太放心,转而把孩子送到了其他普通学校。事实上,艺术教育对学生的先天条件要求很高,遇到一个好苗子很不容易,这些有潜质的学生的流失,不能不说是艺术教育、艺术事业的一大损失。
由于学校占地面积狭小,尽管有良好的师资条件和丰富的育人经验,重庆艺术学校却一直无法做大做强。作为重庆中等艺术教育的排头兵,学校艺术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一直无法充分发挥出来。此外,按照有关规定,中职学校必须建有多媒体备课室、语音教室、电子阅览室以及藏书量超过3万册的图书馆,还必须拥有一个标准运动场,这些要求,在13亩地的校区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在教育部门开展的评估中,这样的硬件设施拖了学校的后腿,学校在重庆艺术教育中的地位无法在评估结果中得到合理体现,而这又进一步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专项经费几乎没有
“五类生”政策陡增压力
为了加强硬件建设,改善办学条件,重庆艺术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夜不能寐。学校千方百计压缩日常开支,老师们也多在艰苦的条件下默默奉献,然而,要改变学校的现状,这只是杯水车薪。
长期以来,重庆艺术学校获得的政府经费投入严重不足。除了严格按照在职员工人头拨付、主要用于给付员工工资的行政事业经费之外,学校每年能够争取到的专项经费只有10万元左右。近5年来,用于师资培训、教学设备添置等方面的拨款几乎没有,所需经费都需要学校自行从其他费用中“抠”出来。此外,作为一所由文化部门主管的学校,类似于“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不能低于公务员”等诸多由教育部门出台的政策,学校的老师都没法享受到。另外,国家规定,职业学校建设实训基地,政府主管部门应该有相关的配套投入。事实上,学校的实验舞蹈团和实验乐团也基本上没有得到相关经费。
作为一个特殊的教育门类,艺术教育成本高、人才培养周期长,相对于普通学校应该投入更多的经费。然而,“有些时候,教育部门给我们的待遇甚至还不如民办学校。比如,学校接纳的江南艺术学校原来是一所民办艺校,当时,学校所在的重庆市南岸区教委就专门给了他们一个特殊政策,让他们参照义务教育阶段的政策来管理,每个学生给295元的补助。提到这个倒不是说民办学校不应该受到政府扶持,而是觉得有关部门在对待学校时,应该做到起码的公平、合理。” 重庆艺术学校的一位老师感慨地说。
令人煎熬的还有“五类生”政策。为了保障三峡库区移民子女以及其他困难家庭子女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教育服务,切实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重庆市2007年专门出台了政策,对三峡库区移民、城镇低保人员和农村贫困家庭子女等五类就读达标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进行资助。资助标准为:每人每学年学费低于2500元的按物价部门核定的实际收费标准由政府资助80%的学费,其余部分由学校承担;每人每学年学费高于2500元的,由政府资助2000元学费,其余部分由学校承担。
“对‘五类’学生进行资助,是重庆市委、市政府着力解决上学难、上学贵的民生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有力举措,对此我们坚决拥护和支持。不过,在落实这项举措的过程中,应该针对具体的情况区别对待。”学校人事科科长黄老师说,“艺术学校要实施一对一甚至多对一的教学,对硬件的投入要求也较高,因此,教育成本远远高于普通职业学校。也正因为这方面的原因,学校的收费是每年8000元人民币,高于普通职业学校。如此一来,根据普通职业学校状况制定的‘五类生’扶持政策,一适用于艺术学校,就给学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为,按照扶持标准,学校每接纳一名困难学生,不仅不能够支付培养成本,而且要贴上每年6000元的费用。2007—2008学年,学校共有‘五类’学生31人,为此,需要承担学费补贴18.6万元,今年,‘五类’学生有33人,学校又要资助19.8万元。这使得本来就紧张的经费,更加捉襟见肘。”
直辖市需要这样一所艺校
文化建设,人才是关键。艺术院校在人才培养、艺术创作、艺术研究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是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支关键力量。目前,重视艺术教育的发展,增加艺术院校的投入,已经成为各地政府的共识。北京、上海、天津三大直辖市自不用说,是艺术院校聚集之地,历来重视艺术教育的发展。东中西部的许多省份,也纷纷加大对于艺术院校的投入,各地学校的校园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以与重庆艺术学校同样性质的省属艺术学校为例,目前,由原先的艺术学校升格而成的高职艺术学院已经达到了18所。在浙江,省财政投入资金1亿多元,为艺术学院建成占地200亩、建筑面积达9万平方米、设施设备完善的校园,为该校的迅猛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部地区的河南艺术职业学院,占地325亩的园林式校园已于2005年6月投入使用,教学设施设备相当完善。而同样位于西部的四川艺术职业学院也已经启动了新校区建设,一期工程占地260亩,建筑面积8.8余万平方米,总投资2.5亿元。不仅省级政府对艺术学校高度重视,一些地市从发展当地文化事业、提升当地整体竞争力的角度出发,也纷纷加大了对艺术学校的投入。其中,苏州市政府斥资1亿多元,全权负责建成了苏州评弹学校的新校区;武汉市政府投资1亿元,为武汉市艺术学校建成了设施一流的剧场。
事实上,改革开放特别是成为直辖市以来,重庆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对文化工作的重视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文化建设投入也逐渐增加。重庆大剧院、重庆川剧艺术中心等一批大型文化设施得以兴建,提升了重庆形象,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不过,从艺术学校的发展来说,重庆的投入不仅大大滞后于其他3个直辖市,同时也落后于其他许多省市。
“重庆艺术学校聚集了很多名师,为重庆乃至全国培养了这么多的优秀艺术人才,在重庆的文化艺术事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与为重庆文化事业做出的贡献相比,学校获得的投入是极其不成比例的。作为重庆唯一的一所综合性艺术院校,重庆艺术学校的现状与重庆作为直辖市的地位与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经济、文化中心的要求是不相符的。”对重庆艺术教育发展有着深入了解的一位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负责人说。
看到其他省份艺术院校日新月异的发展,责任感、使命感极强的蒋永康校长既为兄弟学校感到高兴,同时自己也备感压力。为了推动学校新校区的建设,他和同事们四处奔波,寻找合适的新校址。经多处考察,他们找到了重庆一家公司为社区配套修建的一所中学。学校位于重庆江北区洋河北路上,目前已经基本建成,占地面积54亩,建筑面积约2.6万平方米。建设有综合教学办公楼一栋,标准教室、其他教学用房、办公室、200米跑道操场、篮球场、学生宿舍一应俱全,能够满足重庆艺术学校近期发展需求。经过初步接触,业主愿作价近1亿元出让。
“如能搬迁至江北地区,既解决了现有校区占地及建筑面积未达到教育部办学标准的困境,又没有脱离重庆市文化艺术中心地带,有利于教育事业、舞台实践及文化产业的发展。如果能够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促成排危迁址工作,将不仅是重庆艺术学校之福,也是重庆众多期待接受艺术教育的青少年之福,是重庆这座新兴的西部龙头城市之福。我们期待着有关部门能推我们一把。”蒋永康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