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五版)
对于历史文化街区,我一直存有挥之不去的情结。我从小就成长、生活在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中。上世纪80年代初,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规划领域,出现了历史地段、历史街区保护的潮流,在这一背景下,我留学时的研究课题就是“传统的建筑物群保存地区”的保护。90年代初,我有幸参加了北京市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研究和划定,提倡在保护好文物建筑的同时,注重保护传统民居及其环境,将具有突出价值的历史文化街区纳入文化遗产保护范畴,实施整体保护。1996年,我又参与了北京市国子监街的保护规划实施,从调查研究入手,确立“力求在原有基础上,以整治和逐步恢复传统风貌为主,保留历代建筑的叠加,使历史街区‘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的保护整治方针。实践证明,对于历史文化街区来说,这是一条积极稳妥的保护之路。
记者:多年来,您一直关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并倾注大量的感情。对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您有什么期望?
单霁翔:历史文化街区既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特殊类型的文化遗产,还是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的场所,因此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冻结在某一时段。但是,对于历史文化街区来说,积极稳妥的更新模式应该是适合当地具体社会经济状况的、充分听取公众特别是当地居民意见的、循序渐进的、注重差异化和分散化的更新模式,而不是主观和强制性的、一厢情愿的、过于刚性的、一刀切的集中拆迁改造模式。应根据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探求“有机更新”的新途径,以自助力量进行小规模整治与改造。城市现代化是历史前进的方向,历史文化街区也应当在保护整体风貌、历史载体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走向现代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成果应惠及全体民众,通过加强传统民居建筑维修,完善生活基础设施,改善社区生态环境等措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增强历史文化街区的吸引力。
多年来,虽然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倾注了大量心血,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对于唤起社会各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广泛关注还很不够。“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 通过向国人和世界的有效宣传和推介,将当代中国城市中那些具深厚文化底蕴、广泛社会影响,具鲜明特色与发展活力的历史文化名街有选择、有步骤地介绍给国人,展示给世界,有利于人们认识中国城市名街的历史文化价值,加强对它们的保护、传承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希望通过此次活动,促进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科学保护进一步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