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鸿
尽管金融海啸与经济危机的危险信号还在闪烁,但中国电影却在2009年依然保持航速,一路高歌。与盛夏酷暑交相呼应,好莱坞大片《变形金刚2》和《冰河世纪3》热映中国市场,在一片兴奋中电影市场迎来了2009年的年中盘点。
电影市场“顺势”上扬
2009年上半年,对于中国电影来说,与其说是逆势上扬,不如说顺势上扬。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所释放的市场潜力,明显超过了经济环境的压力,产业化推动占据了主导地位。从数字上来看,上半年中国电影生产量超过250部,投资不减,产量居高不下;而一线影院市场票房成绩达到了22亿元,比前一年同期的15.8亿元增加了近40%,增幅超过预期。可以肯定,2009年中国电影仍将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
需求旺盛,
观众热情一点就燃
承接前一年的贺岁热潮,2009年1至2月,《非诚勿扰》、《疯狂的赛车》等国产影片,以及后来的《南京!南京!》,让中国的电影市场高潮迭起。尽管3至4月的电影市场进入了惯例中的全年票房的马鞍形低谷,但2009年的回升点却从往年的7月提前到了5至6月,在一批进口影片的刺激下,电影市场从相对低迷中猛然惊醒,影院一票难求的现象再次出现。这说明,中国电影市场的消费需求正被激活,只要有竞争力的电影出现,这个市场就能被观众的需求点燃。这种旺盛需求,也是中国电影能够顺势上扬和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保障。
国产片暑期档拱手相让,
好莱坞大片独孤求败
上半年年初,国产影片的头三板斧显示了蓬勃生机。但中国电影生产的周期性低谷以及中国电影资源的匮乏,不仅直接影响到3至5月电影市场的影片供给,更是将从6月开始的暑期市场拱手让给了好莱坞。在6月的影片票房份额图上,刚刚上档的《变形金刚2》获得了35.2%的市场份额,《终结者2018》为23.35%,《博物馆奇妙夜2》为15.22%,《星际迷航》为3.05%,进口影片占据了95%以上的市场份额。而受到多种政策刺激和优待的国产影片《铁人》,虽然是该月度国产影片的票房冠军,但市场份额仅为1.72%。进入7月份以后,《变形金刚2》雄风犹存,毫无悬念地突破中国市场由《泰坦尼克号》所创造的最高票房纪录,而《冰河世纪3》、《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等大片更是紧随其后,强势登陆。暑期档,必然成为好莱坞影片独孤求败的大舞台。国产电影生产规划不均衡,缺乏针对青少年观众的有竞争力的影片,动画片、奇幻片类型空白,已经成为国产影片暑期档的死穴,也成为整个中国电影产业的阿喀琉斯之踵。
献礼影片量多质忧,
生产、创作方式期待转型
上半年,在贺岁片的热闹之后,国产片真正的市场热点只有《南京!南京!》。接下来,中国电影开始了今年特殊的“献礼”时段。各种献礼片的首映式、开幕式、研讨会、见面会层出不穷。但对于电影市场来说,只听雷声不见雨点。尽管《铁人》有尹力、刘恒这样的“金牌”组合,尽管相关部门用各种方式创造了种种条件,但也仅仅勉强进入千万元票房的行列。献礼的愿望与效果相去甚远。不仅冯小刚在政协会议上对不少花纳税人钱拍摄献礼片的行为不以为然,即便是做主旋律影片最成功的导演尹力也自我怀疑“铁人”这样的题材是否适合拍摄电影。因为影院给观众所带来的票价成本和时间成本都很高,决定了电影不仅要有“可看性”,更要有“必看性”,要有让消费者花钱花时间的“硬道理”。与此相呼应的是,电视却是一个强势、几乎免费、方便、丰富的媒介替代品。电影的“献礼”观念如果不改变,很可能就会出现自娱自乐、无人喝彩的尴尬局面。其实,“献礼”未必就只能是好人好事、歌功颂德,也可以创造一种全民快乐、全民励志、全民奋发的氛围。
国产电影期待
秋后算账、后发制人
尽管上半年国产影片数量庞大,但真正有影响、有观众的影片却屈指可数。10月前后即将到来的献礼片高潮,对于电影市场的影响将是喜忧难料。但就全局而言,国产影片的年度高潮还没有到来。冯小刚、张艺谋两位国产影片的市场领军人物尚未登场;《风声》、《十月围城》、《麦田》、《非常完美》、《锦衣卫》、《建国大业》、《狄仁杰》等,也将陆续与观众见面。9月以后,国产影片供给充分,再加上国庆献礼的政治特殊性,进口影片的市场份额无疑将会被压缩,国产影片将向捍卫50%的市场份额发起冲击。遗憾的是,由于影片扎堆,自相残杀的局面也将难以避免,拥挤的贺岁档今年也许将更加拥挤。
从上半年的市场来看,随着影院建设的发展和观众观影习惯的逐渐形成,特别是青少年观众群体的迅速扩大,电影观众的需求增长已经越来越强烈。看电影已经从一种偶然的、奢侈的文化消费逐渐变成一种日常的生活方式,这是中国电影产业不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但是,国产影片的生产冷热不均,吸引青少年观众的影片类型和明星资源严重匮乏,包括香港电影的导演、演员、类型等在内的国产电影品牌和电影要素的逐渐“老化”,都显示着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内在危机。增强中国电影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强化电影投资发行对于市场的控制力和适应力,打造适应市场发展变化需要的新的电影元素,在成人喜剧、动作片之外,填补动画、奇幻、青春喜剧等类型片的空白,寻找新的主流大片的创作模式,调整主旋律电影的生产方式和创作理念,将决定中国电影是否能够适应电影市场的未来走向。(作者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