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 然
薄瓜瓜,这个名字,最近频频见诸于报刊、网络等媒体,成为大家热议的焦点。今年5月,这个“牛津之星”被评为首届英国“十大杰出华人青年”,并获大本钟奖。随之而来的议论中,既有对薄瓜瓜为中国人争光的赞誉,也有因他家庭背景引发的想象。
走近薄瓜瓜,还原薄瓜瓜,探寻薄瓜瓜已经走过的求学和人生历程,无疑能给人们带来诸多的启示。
自强不息,开放创新。“花盆难养万年松,有志气的孩子要敢于闯一闯。”11岁那年,薄瓜瓜出国求学,以巨大的勇气跨出了开放创新的成长成才之路。一开始,他连英文也不懂,后来一举考进英国哈罗公学,成为该校历史上第一个中国学生,后来又成功考入竞争十分激烈的牛津大学PPE专业,成为该学院本专业的首位中国学生,并获得全额奖学金。正式入学后,在牛津最高联合总会换届选举时,他当选为常务理事,成为首位进入该会领导机构的中国人。
在国外顶尖学府求学,没有一股狠劲、钻劲、闯劲,是不可能这么顺利的。国人常用国内个别现象来评价薄瓜瓜的求学经历,不仅片面和主观,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少年周恩来曾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薄瓜瓜没有先辈的豪言壮语,但他在求学过程中“秉烛夜读” “头悬梁、锥刺骨”的情况是常有的。“想做的事,我都能找出时间,我只不过是笨鸟先飞,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薄瓜瓜如是说。一个十多岁的孩子,能够如此忘我地刻苦学习,这是因为他深知“自己还只是学生,最主要的任务还是学习,只有学有所成,将来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这种好学上进、勇争一流、为国争光的信念,也正是当今时代需要大力提倡和弘扬的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
吃苦耐劳,磨砺意志。古人云:“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薄瓜瓜家世显赫,在公众眼里,他的身上总是罩着一道“天然光环”。然而,薄瓜瓜从来没有因为“某人之孙”“某人之子”而“纨绔”。刚到英国时比较苦,吃、住、行样样成问题,没有任何人帮忙;他和妈妈一起住过又小又暗、条件特别差的“贫民窟”;在哈罗公学期间,生活条件十分简陋,甚至连暖气都不开。他还做起了“生意”——靠给同学打字“赚钱”。由于成绩优异,从16岁开始,他年年都是奖学金获得者。为了磨炼自己的意志,他每年假期都要去贫困地区,还隐姓埋名参加过新兵训练,与“40多个人住一间屋子,每天早上5点钟起来早操”。这些在他看来如此平常之事,即便是很多普通人家的孩子,也不一定都经历过。在今天这个物质文明日益发达的和平年代里,吃得苦、能耐劳、毅力坚定、意志坚强的精神,显得弥足珍贵。
善良真诚,透明为人。作为“红色家庭”的后代,薄瓜瓜自然而“节制”,“阳光”中透着稚气,举手投足间又透着一种成熟。他的衣着没有任何品牌的标志,他反对追求名牌、造星追星和沉迷电游。他看到采访记者杯子里的茶喝光了,会自然地端起茶壶给记者倒茶。他是一个率真、感情挚热的年轻人。在外公火化之时,他提议大家唱起了《英雄赞歌》,他说:“送他们走要有点激情壮志,哭也要哭出精神来。”他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大男孩,由于“高干子弟”的身份,人们很容易对他取得的成就产生误解,然而面对这些误解他显得很理智,他的态度是“享受误解”。他说:“大家能理解我,我会更愉快。”他说到:“当今世界也有很多对中国的误解,与其用心为自己解释,不如为自己的国家多做些说明。”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坚守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荣辱观念,并一意为之,这样的品质无论什么时代都应该发扬光大。
热爱祖国,志存高远。薄瓜瓜在英国求学10年,不仅用优异的成绩证明了自己,也证明了中国人。哈罗公学的校长说:“瓜瓜让我对中国学生的印象好极了,他改变了中国孩子在我心中的形象,他周围的同学也从他那里知道了更多关于中国的事情。”在牛津大学期间,他感觉到主流社会极少听到中国人的声音,于是勇敢地参加辩论和讲演,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中国的声音”博得了响亮的掌声。薄瓜瓜不仅学业优秀,而且爱好广泛,还具有很高的组织才能。他是牛津的橄榄球明星、马术队队长、击剑冠军,还同时成为了全校学科PPE的主席和欧洲事务委员会的执行主席。“他借这个机会,在紧张的学习期间还举办了一场难得的精彩的中国文化展示会。”英国BBC特邀评论员尼·海伍在文章中这样评论薄瓜瓜:薄瓜瓜在人们眼中,是一位“天生的中国小大使”,而且在英国的学习目的很明确,那就是“要对他的祖国有用”。牛津校报在一篇文章中更是直言:“就是这样一个中国学生,让我们多年来在牛津甚至更广的范围里,听到了被他搞得巨响的中国声音。”可以说,薄瓜瓜以制造“中国声音”的方式,充分表现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在西方少部分人故意歪曲中国、丑化中国和国际性金融风暴肆虐的今天,我们需要更多的“中国声音”。
一个人的成长成才,固然与他所受的家庭教养与熏陶有关,但这绝不会是决定因素,关键还看其本人是否刻苦努力。薄瓜瓜在英国求学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学业成就,正是得益于他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和朴实勤勉、开放创新的精神与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意志。抛开家庭背景,薄瓜瓜更应是新时代中国青少年的代表。当然,薄瓜瓜的行为绝非一个人的特立独行,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秘书长刘俊彦说:“随着中国越来越开放,薄瓜瓜式的成才故事也会越来越多。”诚如斯,则可以呼之为“薄瓜瓜现象”。
也正因为这一点,我们更应该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面来看待、理解和思考“薄瓜瓜现象”。虽然薄瓜瓜本人并不喜欢被人们冠之以“现象”,但如果这种现象能够启迪和激励更多的青少年更好地成长成才,相信他也不会反对。“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我们期待薄瓜瓜的新作《还有不同》成为中国青少年的“大同”。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薄瓜瓜现象”必将能激励更多的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