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城市品牌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艺术评论
  标题导航
用文化增强城市向心力
“老字号”承载了历史的记忆
中国自主品牌亟须突破的瓶颈
“漓江之声”:桂林文化建设的亮丽名片
鹤年堂:600年的中华品牌




 中国文化报 >  2009-07-21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文化增强城市向心力
——访珠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晓东

  盛夏酷暑,南国珠海却是绿树环抱,海风习习。当我沉醉于珠海午夜时分的星空与白云如梦如幻的美丽景色,珠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晓东一一道来的当地先贤名流,更令我大吃一惊:“澳门开埠后,中西文化孔道洞开,珠海人得天时地利之便,成为中国近代化的重要推动者,一大批星光闪耀的人物从珠海列队而出,俊采星驰。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清政府驻夏威夷第一任领事、近代糖王徐芳,轮船招商局第一任总办唐廷枢,中国保险业创始人、茶王徐润,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著名文学家苏曼殊,华南马克思主义的最早传播者杨匏安,工人运动领袖苏兆征,天津大学校长蔡绍基,以及容国团、古元、特伟、鲍惠荞、吴思远、莫华伦……”

  这些年来,黄晓东一直致力于挖掘珠海历史文化,打造珠海城市文化,并用文化来凝聚城市向心力,培养价值认同感。在他看来,历史是城市发展的根脉,文化是城市延续的灵魂。“珠海有着六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是近代海洋文化和留学文化的发祥地,在中国近代思想启蒙和社会革新的历史进程中举足轻重。优秀历史文化不仅是城市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是城市发展的精神动力。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单纯经济指标,并不能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归根结底,人的幸福感并不直接来源于经济发展。珠海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为外来人口,如何加深他们对珠海历史文化的认识,让大家把珠海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作为共同关心关注的目标,就必须要从培养他们的文化认同感着手。打造城市特色文化,改善城市文化环境,从根本上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也是增强城市吸引力、凝聚力的根本方法。另一方面,从最现实的利益来说,城市文化环境的改善,也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吸引高素质的投资商,并满足他们的文化需要。”

  正是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珠海几年来着力在文化软件建设上下工夫,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大力挖掘保护珠海历史文化资源,并于2008年出台了《关于保护开发珠海历史人文资源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建立市、区、镇、村四级对历史人文资源共管联动的保护模式,并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基本原则,加大政府对文物保护经费的投入,2009年开始,珠海市财政保护经费增加到1000万元,文物征集经费增加到200万元。他们还积极探索文物保护开发的新模式,从1999开始,通过政府支持、私人投资、企业经营的方式,保护开发利用“陈芳家宅”,至今投入超过1000万元,成为广东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的试点,得到了文物部门的充分肯定。2006年,“陈芳家宅”被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现了珠海“国保”零的突破。珠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十分丰富,“水上婚嫁”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沙田民歌”等数个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作为一个地级市,珠海早在2004年就着手起草了《“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还陆续完成了影视动漫、印刷复制、文化旅游等子规划的制定。按照规划,珠海确定了“十一五”期间的“一园两城四基地”,即南方文化产业园、影视之城和博物馆之城,以及动漫网游创作制作基地、油画艺术品原创基地、印刷复制业生产基地和文化类产品制造基地。如今,这些规划都在全面实施,并给珠海的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强劲的动力。

  接触过黄晓东的人,都对他的热情善谈、博闻强志留下很深印象。公务之余,他凭借着过人的精力,拿到了博士学位;茶余饭后,他总要在他的“石溪草堂”写上两笔书法。而这个时候,来往珠海的文化人、艺术家,就是这里的座上客。他不无得意地称“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正是这种个性,使得他具有很深的文化情结,每到一处,都自然而然地关心、留意当地文化的历史与渊源。在他的主持下,“珠海历史文化书系”出版,四套丛书,共计50余种,皇皇万言,对珠海地方史志进行了全面梳理;开展“珠海历史文化普及年”活动,对全社会进行历史文化普及工作,为珠海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做好前期准备。他们还特别针对青少年设计历史文化通俗读物,用连环画形式,首批选取珠海10位历史风云人物,把珠海历史文化的知识与情感,传递给孩子们。特别令我惊讶的是,珠海从2008年开始举办“珠海文化大讲堂”,钱文忠、贺卫方、谢百三、阎崇年、王蒙、秦晖、葛剑雄、田青等每周六下午相约珠海,已经成为珠海人的精神大餐。

  在短短两天时间的采访中,正巧碰上珠海市图书馆新馆和珠海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全面开馆一周年、古元美术馆徐利明书法展开幕和岭南画院院长黄泽森画展举办。仅一年时间,新办证人数为1.5万多人,共接待读者86万人次,这使得这个不到150万人口的城市一年借书量成为邻近的一座600万人口城市的两倍。珠海人爱读书可见一斑!而古元美术馆开馆一年多来,也坚持每两三周举办一次展览,其中不乏重量级展览,而珠海人也总是摩肩接踵而至。但转念一想,不禁心生困惑:1980年即作为经济特区的珠海,新图书馆、美术馆竟然到去年才落成!而作为珠海唯一演出场所的珠海大会堂,也是1984年建成,2000年翻修。

  我把困惑告诉了黄晓东:广东省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的发展有目共睹,原本以为文化设施建设也应当走在全国前列。没想到有这么大的落差!黄晓东并不回避我的问题:“如果不能解决认识问题,经济的发展并不能直接带来文化的发展!各级领导素质偏低,没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仅把经济发展指标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好在各级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现在,珠海的文化设施建设加快了步伐。一院两馆即珠海歌剧院、珠海市博物馆(珠海城市规划展览馆)将是珠海建市以来投资最大、工艺要求最高、建设难度最大的公益性文化建设项目,投资估算约18亿元。两个项目将在3年之内完成。到那时候,珠海歌剧院将成为全国首个建在海岛上的歌剧院,成为珠海的新地标!”

  看着黄晓东自信而年轻的面庞,我不由自主地被他感染。从他身上,我也看到了今天我们城市建设执政者们的综合文化素质。我相信,城市的明天更美好!

  本报记者 徐 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