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俐
中国曲艺是流传千百年的古老的说唱艺术,是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与文明的一部分,同时,它还是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富矿。目前,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并被批准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昆曲、古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有中国曲艺艺术品种如评书、相声或鼓曲等开列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清单上。
若按历史久远而论,曲艺中的评书虽没有3000多年的古琴古老,却比拥有600多年的昆曲资历更深。我们从现有古籍宋代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中可以看到有关评书在勾栏瓦舍演出的盛况,艺人霍四究以“说三分”而著名,“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书中所述是距今900多年的事情。且不说早在汉代就有说唱俑和四川出土的大批东汉时期的陶制人物俑作证,在唐代段成式所著《酉阳杂俎》也提到“市人小说”,即艺人讲故事。《全唐诗》中元稹《酬白学士代书一百韵》一诗云:“翰墨题名尽,光阴听话移。”评书不仅是一种古老的口头文学艺术,就其艺术表演形式来看,也非常符合“非遗”的特质。正如清代满族作者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里所言:“评书抵掌而谈,别无帮衬。”
曲艺中还有相声值得挖掘、整理、申报。相声虽然不像评书那样历史久远,却也早在19世纪中叶的清朝同治年间开始兴起。100多年间,相声的发展经历了三个繁荣时期。从在露天场地演出到书茶馆和戏园子里演出是第一个繁盛期,时间大约从1860年至1911年前后,相声逐渐在北京、天津普及,受到平民百姓的喜爱。第二个繁盛期是从书茶馆、戏园子演出到广播电台播出,时间大约是1911年至1930年前后,随着电台在北方大城市的出现,相声和相声演员成为俗文化中的大众明星。第三个繁盛期是从广播电台的演出到大剧场和电视台的演出,时间大约是1930年到1980年前后。相声这种口述性质的艺术形式,既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又为亿万观众所喜闻乐见,具备申请“非遗”的巨大优势。
除了评书与相声之外,还有鼓曲。鼓曲又称大鼓,已有数千年历史。漫长岁月中,中国大地出现了数以百计的鼓曲曲种,如京韵大鼓、梅花大鼓、西河大鼓、单弦、河南坠子、山东琴书等等。姜昆主编的《京韵大鼓传统唱词大全》收录了近百年间演唱过的传统唱词128段,更有全国各地传统鼓曲以万千计。鼓曲也该是“非遗”的热门选项。
我们翘首期盼中国曲艺的“非遗”富矿在近期得以开采。
(作者为《北京日报》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