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片土地我早就想来,为什么呢?我想无外乎有三:一是这片土地上的本土文艺工作者执着的追求和邀请;二是我对于这片土地的偏远、荒凉和山高路险有着本能的探秘和猎奇;第三是因为我在去年“5·12”汶川大地震后精神有些压抑,很想出来走走,尤其是到靠近灾区的这些地方。而镇巴,又是我在陕南地区唯一没有到过的地方。所以,挤出时间,我和我的朋友们就成行了镇巴。
今天看来,我能在真正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的小县城里做客并和朋友们欢聚一堂,实感久违的兴奋和荣光。
我生性木讷,不善言谈。但既然来了,即便是赶鸭子上架,我也要说一说心里话,说一说我的感受和见识。
山,实在是高,但我是山里人,土生土长的山里人,我不畏惧。路,确实有点长,但我不后悔,因为我知道,路的尽头总有一片天吧!
事实的确如此,我们究竟翻了几座山,过了几道梁,下了几面坡,我没有记忆,但凭感悟和我多年来的经验判断,凡到峰回路转、沟壑争奇、山脉最长的地方,那一定会是山环水抱、人杰地灵的繁衍之地。每每如此,我总会认定,此行的目的地就要到了。
镇巴,曾多次被文友们提起的镇巴,我们终于成行,也终于投身于她的怀抱。
但我没有想到,这个山大沟深的山区县,这个关山重重,几乎与世隔绝的“凄凉地”,怎么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呢?短短几年时间,就把个东汉名将的封地班城建设得这么俊俏?这么美丽而富饶?我不敢想象。但是,我坚信,这么小巧玲珑,这么新颖别致,这么美轮美奂的大手笔,一定是出自于这里的决策者们务本求实,开拓创新,科学发展的智慧结晶。应该不容置疑。
在这个县城徜徉,真正体现了“山、水、桥,路、城、人”的人文情怀以及“宜商、宜居、宜观光"的文化旅游格局。尤其是傍晚,你游玩期间,不知是置身于画中,还是置身于城中,一种诗意的皴染融化着你、陶冶着你、丰富着你,美丽极了……
的确如此。山里人的热情、憨厚和朴实,山里人的精神、执着和追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跟这里的最高党政领导和最普通的基层文艺工作者接触,其言谈举止,其精神风貌,我感到他们既有很高的执政水平,又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尤其是我身边的这位彦生书记和樊强副书记以及其他几位县上领导,他们无不是对于县情、民情和对于本土的历史渊源、风土人情、未来发展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开阔的视野。而那位非常务实的平民县长赵勇健同志对于文化事业的支持,更是让人感动不已。我想,这些来之不易的硕果,除了他们的民族责任感和匹夫情怀,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这片热土有着极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在支撑着他们的拓展和基石。
这是镇巴的幸运,这是本土的奇迹。
当然,我来镇巴,一是为了了却心愿,采采风写写生;二就是为了镇巴民歌,为了《镇巴民歌总汇》这部来自于民间,来自于本土的皇皇巨著。真可谓“沉沉甸甸两大卷,洋洋洒洒百万言”啦!出人预料,难以想象。试问,这样的一个贫困山区,伴随着地域经济、社会发展在改革开放后的日新月异和率先突破的崛起,她的民间文化、地域文化和公益性文化事业为什么能够捷足先登,异军突起?我不得而知,但却发人深省。可以想象,如此浩大的文化工程,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一种文化积淀,如果没有一个政府的支持作坚强后盾,没有一个县(区)的执政者那种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务实精神,恐怕是书香默默,永远地付之东流而茫茫吧!
但是,《镇巴民歌总汇》摆在了我的案头。
那就浮浅地说一说镇巴民歌吧!
首先是环境。众所周知,我们陕西,也就是三秦大地,在文化领域尤其是民间文化领域,除去关中的秦腔,也就是陕北和陕南的民歌登上了大雅之堂。这里,单就民歌而言,我们可以视秦岭为分水岭。而陕北的苍凉、广袤和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确实导致了陕北民歌的粗犷、豪放,甚至是声嘶力竭的吼腔。这有点像“秦腔”和“老腔”。而陕南呢,我的理解是,由于山的雄奇和沟壑的纵横,水的奔流和植被的丰茂,长年生活在这里的人,他们所积累的民歌,一定是富有山的雄浑,水的阴柔,其歌声肯定是缠绵、温馨,极具浪漫之情。所以,它不会是《走西口》那么悲凄而苍凉,也不会是《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那么高亢而铿锵;陕南的民歌,在环境的制约下,有的峰回路转,似黄钟大吕;有的轻柔缠绵,似涓涓细流,这就形成了陕南民歌和陕北民歌各自的独特风格。就是这种灿烂而独特的风格使它们各自登上了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高殿堂,双双成为“国保”。
对此,我表示由衷的祝愿,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愉悦。是为陕西,也为这片热土。
其次是人。我多次说过,是环境造就了人,同样,环境也造就了文学。文学这东西,它和环境地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像踢足球,中国为什么很难入围,而德国那些国家一踢就进,其原因,是他们始终是在一条线上踢球。其本质呢?还是人。当然,唱民歌不需要足球队员那么好的身体素质,但民歌手的精神风貌和对于艰苦环境下的一种抗争,一种不愿向命运低头的民族精神,不论是爱情歌曲、劳动号子还是众多的红色歌谣,它们无不是祖祖辈辈的劳动人民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种理想的人文精神和生活积累。同样,它们也无不证明了这些民间文化和地域文化数千年来的文化传承与民族精髓。
这就是镇巴民歌镇巴人。也就是镇巴精神的一种诠释和佐证。
粗浅的认识,馈赠于这片土地。目的是为了感谢这片土地上的普通文艺工作者和最基层的民间艺人们为我们奉献出这么厚实的文明成果。也感谢这片土地上的执政者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厚爱,尤其是执政者们对于本土文化和本土文化人的那份偏爱和实诚。
镇巴民歌,民歌的海洋。有了雨露,她一定会焕发出勃勃生机,宽舒的传承和不尽的光大。
贾平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