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采风/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专 题

第3版
采风/副刊
  标题导航
寄语镇巴民歌
想去西柏坡
牵 挂
昆山奥灶面
和一棵树站在一起(外一首)
魏家坡民居




 中国文化报 >  2009-08-25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魏家坡民居

  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作家采风专稿之七

  魏家坡民居

  戴晓云

  魏坡民居位于河南省孟津县魏家坡,被河南省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魏坡民居,系清代古建筑村落遗存。该遗址现保留300余年的历史的古建筑,其中街道2条,清代古建筑宅院10余处,祠堂家庙1处,数处天井式窑院。古宅多为三进式宅院,均有门楼、二门、过堂、厢房、上房等,建筑多为砖木结构,保存完好,形制完整。宅内建筑存有大量的雕花影壁、木匾、望柱等砖雕、木雕,是豫西地区罕见一处保存完整的古建筑民俗村落。

  驱车来到现场,见到的完全不是深宅大院的宏伟壮丽,而是岁月沧桑中的破败和荒凉。一眼望去,几乎没有人居住的迹象,在阳光的照耀下,村子更加荒寂和落寞。只有民居本身是历史的见证者,吸引着我们这群文化遗产的保护者。

  沿着老街进村,大户人家的气派在街道和村落的整体布局上显现出来。街道在当年绝对谈得上宽阔,村落明显有整体规划,村落的房屋基本在一条水平线上而决不会旁逸斜出,不管远看还是近观,都像是一个整体。即便几百年过去,村落多少经过大小改造,也能看出当年的匠心独运。

  据留在村里的老人介绍,明末清初时,一卫姓家族从济源迁居此地,自清代乾隆年间始,这里出现了车马塞道的兴盛景象,而卫氏家族最多时达230余口人,先后出过4名诰命夫人、26名七品以上官员,成为中州名门望族。到咸丰年间,卫氏家族逐渐衰落。

  有个被称为八号院的院落,这样书写着它的兴盛衰败:建造于清道光年间,虽在街北,但在南院,民国年间易主于卫兆魁之祖。此院原主卫万户任千总、修职郎、三川同,属五品官。该院保持完好,嵌间雕牡丹图,柱侧雕龙六条,“望重折街”匾原悬于大门外,厅前匾书“慈得春永”。

  八号庭院为三进院落,其间又分神路、主人路、仆人路,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随处可见。各院落都如一个自由自在的小天地,既拥有自己的偏门秘道,又具备齐全的排水、防火、防盗功能,然而院落与院落之间又彼此相通,隔而不死,浑然一体。

  村里所有的庭院不仅有着八号院同样的布局构造,还都深藏着和八号院相似的经历和故事。他们在久远的岁月中遗失了自己的记忆,让后来者费尽心思也无法复原。

  在每个院落的大门口两侧地上,有鼓形或狮子形的建筑构件,文官的家门前是一对石鼓,武官家门前是一对石狮。人们凭鼓和狮子就能判别文臣武将的住宅。门第的大小和高低决定着石鼓石狮的大小和精美程度,自古流传的门当户对的典故亦源于此。

  门当向下延伸就是台阶,台阶的两旁是两个对称分布的四方形的石质台子,俗称上马石,主人上马时依靠这两个上马石上马,而上马石的大小同样透露主人的身份地位。

  在一个雕龙画凤如今却“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院落,生活着一对不愿离去的老年夫妇,他们相守在祖辈留下的村落里,寻找属于他们内心的安宁。留在门上的春联极有意思,平常的书法、普普通通的现已发白的红纸上写着至今让我记忆犹新的话:休傲友效梅傲霜 莫虚情学竹虚心。这样的春联有励志意味却远离说教,一看让人过目不忘。两句话简单明了地道出为人处世之真谛。

  只有这一刻,这个曾经盛极一时如今却颓废荒芜的建筑让我感动,它有血有肉,透射并且传承着古老的中华文明。我想即便老两口一辈子没有迈出村落一步,没有上过一天学堂,但一旦他们需要和外界接触,需要待人接物,他们不会手忙脚乱,不会方寸大乱,而会落落大方,不落人后。他们的祖先不仅给他们留下了大宅子,还留下了滋养他们的为人处世之道。他们的内心是饱满的,充盈的,润湿的。

  就在离去的刹那,远远望去,村落又像是被时光抛弃,孤零零的站在岁月的浪潮里,任无尽的光阴从他们身上碾过。但村落却用沉默告诉我们:建筑可以残破,宅子可以荒芜,历史可以掩埋,文化却在传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