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城市·科教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专 题

第3版
采风/副刊
  标题导航
83岁霁虹桥拆“旧”建“新”
真的是唯一选择吗?
南京42片区新建筑限高24米
青岛地标老建筑全球售卖被叫停
“桥城”武汉
国内面积最大宦官墓园对外开放
首届“中国精彩城市”上线
抚顺读书节名人来助阵
深圳:逾期不申报的
违建将被拆除或没收
广东兴井村古民居亟待整治保护




 中国文化报 >  2009-08-25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桥城”武汉

  在长江武汉江段,无论是修桥还是通隧,都源于一个近百年的构想。上世纪初期,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之《实业计划》中明确规划:“在京汉铁路线,于长江边第一转弯处,应穿一隧道过江底,以联络两岸。更于汉水口以桥或隧道,联络武昌、汉口、汉阳三城为一市。至将来此市扩大,则更有数点可以建桥,或穿隧道。”

  新中国成立,使孙中山的构想得以实施。1957年,年轻的共和国举全国之力,在武汉兴建了第一座长江大桥,结束数千年来长江天堑有舟无桥的历史,彻底解除沿江两岸人民的“舟楫劳顿之苦”,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个“百年大计”。

  50多年过去了,江城武汉已经变成了一座“桥城”,仅在长江上就已建设(含已通车、在建)7座大桥,分别为武汉长江大桥、长江二桥、白沙洲长江大桥、军山长江大桥、阳逻长江大桥、天兴洲长江大桥和二七长江大桥,总投资约40亿元的鹦鹉洲大桥也将在年内开建。

  2008年12月28日,“万里长江第一隧”武汉长江隧道试通车,中华民族实现了“隧穿长江”的百年梦想。长江过江交通迎来“江上架桥、江面行船、江底通隧”的“三维”时代。从1957年10月15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到今天“一隧连两岸”,从“举国为一桥”到“四年造一隧”,“九省通衢”的大武汉正加快建设,力争成为全国重要的人流、物流、资金及信息流交汇和集散中心。

  上图为武汉阳逻长江大桥雄姿(2008年11月摄)。阳逻长江大桥2007年12月26日建成通车,主桥及引桥桥面净宽33米,按双向6车道、全封闭、全立交高速公路特大桥标准设计建设,为一跨过江悬索桥型,主跨1280米。

  新华社记者 熊金超 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