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艺术科技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专 题

第3版
采风/副刊
  标题导航
3D电影不再让观众“头晕脑涨”
为艺术插上科学的金翅膀
世博会见证新中国科技进步
广东青年利用新信息技术庆祝国庆
钱学森与《艺术科技》的一段交往
云南省人民政府赠送给中国科技馆的三具恐龙化石




 中国文化报 >  2009-08-25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钱学森与《艺术科技》的一段交往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文化部设立了科技局(后改为科技办公室,目前为科技司),开始重视科学技术在文化艺术中所起的作用。由此,浙江舞台电子技术研究所应运而生,从事舞台技术现代化的研究,聚集了一支以理工为主,多学科的舞台技术专业科研队伍。尽管现代科学技术进军文化艺术各个领域,并为文化艺术增添新的活力和魅力是必然趋势,但是自觉意识到这一点的同志并不多,即使在文化系统工作的同志,对文化艺术科技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巨大作用大都也认识不足。1988年,我们为了扩大文化艺术科技工作的影响,为了给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同志提供一块自己的园地,办起了《艺术科技》杂志。

  杂志创办以后,我们很想争取各个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因为我们看到过钱学森的文章,他提到“科学技术现代化一定要带动文化艺术现代化”,就通过有关部门给钱老每期寄上一份。我们知道钱老很忙,开始我们也没敢有特别的期望。过了一段时间,我们惊喜地发现,钱老将《艺术科技》杂志推荐给中国艺术研究院资民筠同志参考,当时资民筠同志为了国家科委下达的“高新技术对艺术的影响”的课题研究曾去向钱老请教。知道钱老收到并关注《艺术科技》杂志使我们十分感动,立即直接写信求教,想不到一个星期后就接到了钱老的亲笔回信,而且从此《艺术科技》杂志经常得到钱老的关怀和指导,使我们得益匪浅。至今我已一共收到钱老8封亲笔信。下面介绍一下钱老与我们交往的一些主要内容。

  1990年,钱老为当年第2期《艺术科技》写了题为《应该研究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的卷首语:“往往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文艺的表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而这种可能又往往不是自觉地为文艺工作者所利用,常常倒是其他人,偶然发现了这种可能性,从而开拓了文艺的新形式、新文艺。这种蒙昧,在150年前也许是不可避免的,但现在我们已经懂得了辩证唯物主义,并且应用到人类社会现象,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我们应该自觉地去研究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的规律。不但研究规律,而且应该能动地去寻找还有什么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可以为文学艺术所利用,使科学技术为创造社会主义文艺服务。我们也要在这个领域走到世界前列。”

  同年,钱老继续推荐了英国《环球》杂志1990年10、11、12期,克利斯朵夫·摩尔根的文章《“虚”的真实》(Virtual Reality)。该文介绍应用计算机技术,人们戴上头盔和手套,可以感觉到一个“虚”的真实世界。头盔中有投影三维图像双(视)频道屏幕,使用者头部运动时,计算机会跟踪其位置变化,并立即相应地改变观察屏幕上的图像,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手套可以将手的姿态、动作输送给计算机。戴上这样的头盔、手套,你可以在家里和网球明星进行一场比赛。你也可以在家里,“走”到万里之外城市的大街上,到处参观、游览或“触摸”你看到的东西。对这篇文章钱老说:“21世纪的文艺与高技术的关系从此可见一斑,大有可为!”钱老具体建议将Virtual Reality译作“灵境”。

  1995年1月钱老又推荐英国《新科学家》1994年11月一期上登的一篇讲运用现代电子音响技术能创造出现在人的歌喉无法唱出的歌声的文章,建议《艺术科技》翻译发表。该文介绍18世纪意大利,有一种特殊的被阉男歌手,声带非常灵活,音域可跨到3.5个八度。在一部比利时制作的即将问世的电影《Farinelii Ⅱ被阉男歌手》中,由巴黎音乐研究所将两位现代歌手的声音,通过计算机加工改造,制造出当今歌手从未有过的超人的声音,作为配音。

  1992年7月,钱老给《艺术科技》编辑部的来信中,提到当年第2期卢竹音文章说:“我一方面觉得它很重要,另一方面我以为‘卡拉OK带’这个词不用为好。我建议称此技术为‘录音伴奏’,简称‘录伴’。将来技术发展了,还可以现场微调节奏,使与唱戏的演员同步。”

  在同一封信中,钱老还说:“另外,我想是否可以逐步建立舞台技术业。即专门为舞台提供布景、音响、光照的专业公司,这样剧团的组织可以简化压缩,设备利用率得到提高,这不也是走向市场经济吗?”

  1994年7月钱老读了《艺术科技》当前第2期介绍美国洛杉矶迪斯尼乐园的文章,写信说:“早在50年代初我就在美国第一次观看了电影动画片《恐龙世界》,其音乐配音是用了Stravinsky的《春之祭》(Rite of Spring),这是一场历时约1小时的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成功演出。制作者是美国Watter Disney公司。”现在,“则是又大大进了一步了,它展示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广阔天地。”

  通过不断地从信中接受钱老的教诲,我们对钱老更敬重了。特别是1994年12月,钱老亲笔题词送了我一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他的新著《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书中汇集了钱老最近10多年的有关著作,使我们有机会比较系统地学习、研究钱老关于艺术与科技间关系的思想。

  我们逐渐了解到钱学森从青少年时期起就对文学艺术有了广泛兴趣,并陶冶出很高的艺术修养。他的父亲钱均夫,文笔超凡逸俗,喜欢古典文学、诗书、绘画,是他的第一个启蒙老师。钱学森在师大附小、师大附中读书时,不仅在科学技术,而且在文学艺术方面受到了全面的教育,喜欢书法,画水彩画,中国画,读古典文学,欣赏中外名曲。上交通大学时,钱学森曾参加学校乐队,是一个圆号手。在美国时,他常常去洛杉矶音乐厅听洛杉矶交响乐团演奏。后来,钱学森与才华出众、音乐造诣很深的艺术家蒋英结为伉俪,有着共同的艺术情趣。钱学森不仅拥有一个广阔无限的科学世界,而且拥有一个绚丽多彩的艺术世界。

  钱老认为,科学家应该学点艺术,艺术家也应该学点科学,提倡艺术工作者要与科技工作者多交朋友。科学家不仅需要文艺享受,而且一个人的科学技术成就和他在文艺领域的修养有重要的关系,因此古今中外很多对科学技术有贡献的人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文学艺术家了解了科学技术,了解了科学家,才能开阔视野,写出好的作品。不然中国当代伟大的科技工程如何能表现好,写出来的科学家,也太不像。

  钱老深感外国文艺人和文艺理论工作者对高新技术不了解之病。他说:“我经常收到的有关文艺、文化的刊物有《中流》、《文艺研究》和《文艺理论与批评》,而其中除美学理论都是:1.骂资产阶级自由化分子;2.发牢骚;3.论中国古代的文艺辉煌。但就是缺对新文艺形式的探讨,研究科学技术发展所能提供的新的文艺手段。

  回顾本世纪的历史就看到这是文艺人和文艺理论工作者的老毛病了。电影出现了,是自生的发展;电视出现了,也是自生的发展。录音伴奏(卡拉OK)出现了,有些文艺人、文艺理论工作者惊慌失措、骂娘!这怎么行!被动呵!”

  钱老认为:“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文艺人、文艺理论工作者,他们应该以敏锐的眼光,发现一切可以为文艺活动服务的新高技术,并研究如何利用它来为发展社会主义中国的文艺,繁荣新中国的文艺。所以这也是现代中国的社会革命要研究的课题。当然,不忘中国五千年辉煌的文艺传统,但我们在21世纪要利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发扬这一文艺传统!”

  对于科技与艺术的关系,钱老不仅希望两者都能够结合起来,还希望形成为艺术和文化事业服务的第五产业。1995年3、4月钱老给我的两封信中连续谈了这个问题。一封说,读了介绍我们浙江舞台电子技术研究所目前的情况和改革做法的两篇材料,“感到您的思路是对的,一方面要开发‘艺术的科学’,即舞台电子技术,另一方面要使舞台电子技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大显身手,即建立第五产业。这是两个互相关联,但又不同的事,一个人一般只能专长于一个方面,兼顾另一个方面。”钱老说:“我自己是搞科学技术的,说说‘科学的艺术’或‘艺术的科学’还可以,要谈第五产业,则非我所熟悉的了。最多只能向您提供点参考资料。”在信中钱老附了一份介绍一位有才能的现在中国第五产业者的简报复制件说:“他的作为我想您该好好研究,也许对您会有启发。”我曾寄给钱老一份加拿大、美国舞台技术考察报告,他在随后的另一封回信中又迫切地说:“我宣传的为艺术和文化事业服务的第五产业何时才能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兴起?还要等多久?”

  钱学森关于艺术和科技关系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意义重大,发人深省。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加强文化领域的科技工作的今天,我想应该把我接触、了解的一些情况写出来,以便引起全国文艺界的重视,进一步学习、研究、宣传钱学森的有关思想,推动我国文化科技事业的发展。

  俞 健

  编者按:提起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人们都知道他为我国火箭腾飞、卫星上天,奉献了超人的智慧和精力,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知道在周总理关心下,他冲破重重阻力,从海外归来,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但恐怕较少有人知道钱学森对艺术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很深的修养,并一直站在战略的高度热心提倡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原浙江舞台电子技术研究所所长俞健曾经通过《艺术科技》杂志与钱学森建立起了联系,对他的艺术科技的见解有所了解。本期特刊发他写的介绍钱学森与《艺术科技》交往的文章,以飨读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