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苴却砚产业入选非遗保护目录
近年来,攀枝花市文化部门将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列为一项长期的文化工程来进行。自2005年开始,攀枝花市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大规模普查和调研,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此后又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不断发掘精品和特色,确定传承人和传承方向,打造亮点,打出品牌,并于2008年公布了攀枝花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今年6月1日至13日,攀枝花市组团参加了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其演出和展示主题为“灿烂金沙江文化,辉煌攀枝花精神”,由攀枝花市文化部门具体组织实施。代表团对攀枝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苴却砚制作工艺进行了专题展览,展示了以巨型多眼龙纹砚“九龙至尊”为代表的一批精美的苴却砚作品。同时,苴却砚砚雕工艺师在现场进行了雕工演绎,结合展区内苴却砚手工艺流程简介及图片,让观众从最直观的角度了解了苴却砚的成砚过程。
文化部部长蔡武、四川省省长蒋巨峰等领导先后莅临展场,对苴却砚展示给予了充分肯定。法国前总统德斯坦等各界人士也前来参观,并对苴却砚的优质石材和雕刻技艺赞许不已。此次展示不但将攀枝花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苴却砚雕刻技艺推介到了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大大提高了其影响力和知名度,也给攀枝花市的苴却砚产业带来了商机。据参展的制砚工艺传承人介绍,展出的200余方苴却砚卖出180余方,并与成都一商家签订了500方苴却砚的订单。
今年6月6日,“攀枝花主题日”专场演出在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公园精彩上演,为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和多国代表团成员献上了一道丰富的文化大餐,演出了《撞撞肩》、《板凳龙》、《阿哒哒》、《山寨傈僳玛》等12个充满民族特色和风情的原生态歌舞节目。这些歌舞节目均以彝族、傈僳族歌舞元素打造和提炼而成,其中最受欢迎的《羊皮鼓舞》由9名来自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白娜姑村的彝族农民同胞进行表演,充分显示了攀枝花这个多民族聚居地的独特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原汁原味、不经雕琢的演出博得了广大观众的阵阵掌声。攀枝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仁和区大田镇板凳龙”“东区阿署达红彝打跳舞”“米易县新山傈僳族约德节”在演出中也均得到了充分展现。
在第二届“非遗”节上,攀枝花市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示了独特而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为项目相关产业构建了商机平台。而且通过与其他国家、省市展示项目的交流学习,攀枝花市拓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和打造的思路及方向,为今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推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许生一 王 慧)
一台台精湛的文艺演出、一幅幅精美的艺术作品吸引着众多的游人,古朴典雅的风格与园林式的环境和独具地方特色文化品牌融为一体的天上宫观音民俗文化博览苑热闹非凡、异彩纷呈。
天上宫始建于清朝咸丰元年,占地5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是遂宁人民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2008年,天上宫先后承办了根雕奇石艺术作品展、遂宁知名书画家艺术家作品展、苴却砚展等展览,开展了各社区文艺演出、免费电影放映、川剧演出等文化活动,举行了科普图书、遂州观音文化特色图书展、抗震救灾图片展等宣传活动。据不完全统计,这些活动惠及群众10万余人次,大大地丰富了遂宁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牢牢确立了天上宫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核心阵地的地位。
为整合遂宁观音故里的文化旅游资源,遂宁市图书馆工作人员可谓用尽了心思,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由于天上宫的风格具有浓郁的福建沿海文化特色,建筑物古朴典雅,雕梁画栋,因此,在总体格调设计上需要深入挖掘天上宫历史文化内涵,充分展示遂宁民俗民间特色文化,形成一个以古建筑、古文化为背景的文化活动场所,并集文化艺术活动、观音文化产品展览展销、旅游纪念品销售、休闲娱乐服务于一体。2008年10月,有关部门又筹措文化产业专项资金40余万元,对苑内的电路、空调线路等进行了改造,还特别从新都移栽了8棵直径达20厘米、高约7米的银桂树,配上舒适的座椅,极大加强了天上宫观音民俗文化博览苑的硬件水平。
市场化的经营理念,加上优越的环境,“中国观音文化之乡”的品牌,引来了一个个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企业。2008年开始,先后有宋瓷坊、观音绣、梨苑坊、福瑞阁、七义茶庄、天上宫茶楼、特色旅游商品购物中心、文艺界沙龙、观音绣作坊、观音文化休闲体验会所等10多个项目入驻天上宫,尤其是遂宁市首家民营博物馆——遂宁观音故里文化博物馆的成功入驻,更使天上宫观音民俗文化博览苑壮大了规模,凝聚了人气。各类文化企业入驻天上宫后,生产经营正迅速扩张,开发产品的领域不断拓展,效益正逐步体现。
在天上宫观音民俗文化博览苑的各个企业中,福瑞阁的主要经营项目是真丝挂毯、地毯等,尽管在博览苑只设有一个经营点,但福瑞阁现已注册成立了遂宁市闻喜阁旅游工艺品有限公司、遂宁市实用人才培训学校及遂宁市乐程劳务有限公司,并建立了手工真丝挂毯的生产基地,形成了从培训、生产到销售的产业链发展模式,做到了一个项目带动一片产业。2008年10月27日,以天上宫观音民俗文化博览苑为旗帜的各入驻文化企业亮相中国西部博览会,体现了博览苑对各入驻企业的整体管理,标志着天上宫观音文化博览苑的文化产业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风物长宜放眼量,遂宁市图书馆工作人员正踌躇满志,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针对天上宫观音民俗文化博览苑的客观实际,制定新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引进、培植、壮大遂宁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企业、整合苑内的品牌企业,形成整体品牌效应、达到各类文化活动普遍开展,实现文化惠民目标,建成天上宫群众文化活动阵地和文化产业发展高地,并力争成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芳 雯)
遂宁:“观音文化之乡”文化产业效益渐显
天上宫文化产业区
达州:把文化“种”到群众中去
近年来,达州文化工作紧紧围绕建设“秦巴地区经济文化强市”和打造“秦巴地区文化旅游中心”的战略目标,以文化惠民为宗旨,以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为载体,以繁荣城乡文化为根本,不断创新群众文化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努力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了群众文化事业的新发展。
——以举办大型群众文化活动为龙头,深入开展公共文化建设
几年来,达州市先后承办了四川省十运会开闭幕式、达州市艺术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届“人类贡献奖”民俗摄影颁奖典礼、中国·达州“元九”登高节等一系列大型文化活动。
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方面,达州把农村作为实现城乡文化共同繁荣的关键。达州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十分强烈。因此,在充分发挥大型文化活动示范、带动作用的同时,达州市还坚持符合三贴近原则的各类群众文化活动。
——坚持以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为主线,实现文化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
在推进群众文化建设中,达州市坚持“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的方针,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实现了全市文化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
加强政府引导,构建群众文化活动平台。各级政府把群众文化建设纳入了《民生工程规划》,纳入了目标管理体系,制定和落实了繁荣发展群众文化事业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加强活动指导,助推行业文化活动开展。全市各级文化部门积极组织专业文艺工作者深入学校、企业、部队、社区,指导行业单位开展文艺创作,帮助提高展演水平,促进了行业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年均开展各类行业文化活动400余场。
——坚持以打造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为重点,不断完善群众文化载体
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达州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使用的原则。精心打造城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稳步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村文化网络。近年来,达州市依托国家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批次推进,把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逐步转向农村,不断完善农村文化网络,实现了“一县两馆,一乡一站”的目标,打造了2个国家一级文化馆、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80个、村文化活动室280个、农家书屋268个。
——坚持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抓手,推动民间文化艺术的普遍繁荣
达州文化底蕴厚重,文化资源丰富,尤其是川东民族民间文化更是独具特色,现已查明的民族民间文化种类多达100余项。近年来,全市坚持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抓手,推动了民间文化艺术的普遍繁荣。
在边普查、边保护、边传承的基础上,达州积极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保护名录3项、省级保护名录17项、市级保护名录38项、县级保护名录94项,四级名录体系已基本建立。
定期开展大型民间艺术展演活动。全市除组团参加了四川省第二届旅发大会民族民间文化展演、首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民间艺术展演外,还定期举办民间艺术展演活动,着力将传统的文化精品打造成建设文化强市的名品。
积极举办各种民间艺术节庆活动。达州市历来有举办民间艺术节庆活动的优良传统,宣汉马渡民歌节、渠县三汇彩亭会、达县永进乡农民艺术节等代代相传,家喻户晓,成为展示达州市民间艺术的集中代表。(陈先杰)
今年上半年以来,德阳市以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紧紧围绕德阳市委提出的建设文化强市目标,坚持发展公益文化事业,结合灾后重建,加快构建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今明两年内,德阳市计划将建成以市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为龙头,各县(市、区)图书馆、文化馆为骨干,乡镇综合文化站为支撑,村文化活动室为基础的覆盖城乡的四级文化服务网络。目前,全市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农村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专业文化与群众文化步入了良性互动的局面。与此同时,德阳文化事业不断繁荣发展,以创建全国先进文化县为抓手,推进基层文化建设,现在德阳有2个全国文化先进县、模范县,今年上半年,又完成了广汉市全国文化先进县推荐材料申报。
在文化建设的推动下,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德阳市938个规划项目中在建及竣工项目共计259个,占总项目的28%;其中竣工项目198个,占总项目的21%;完成投资5922.4万元。
市、县两级文博系统在开展保护地震遗址、征集地震文物和灾后重建等工作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及时全面启动了第二阶段的田野调查工作,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此外,德阳市目前已完成266家农家书屋建设,并顺利通过了全国农家书屋建设检查组验收。
在文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中央财政下拨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第一批补助资金9043万元,目前已竣工7个项目,在建项目8个,占规划总数10%,完成投资1575万元。国家规划的40个文物项目中,已开工建设中江南北塔维修加固等2个项目,占总项目的5%,完成投资30万元。文化产业项目方面,国家规划22个,开工1个,投资6万元。新闻出版公共服务设施开工建设项目161个,竣工建设项目161个;新闻出版产业项目竣工及在建项目共计80个,占规划总数的63%,其中竣工30个,占规划总数23%,完成投资4065万元,国家计划灾后重建文化市场项目共计361个,现已完成重建项目324个,累计完成投资3942万元(资金均为各经营单位自筹),完成率高达90%。 (齐 格)
德阳:以公共文化建设推动灾后重建
乡村青年文化节
农家书屋
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后,四川地区的灾后重建工作得到了党中央、各级政府以及全国军民的关心和支持,在社会各界和国际社会的无私援助下,经过灾区人民的共同努力,重建工作已初见成效。
现在,在四川,在一座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地震带来的愁云惨雾已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生机勃勃,是平安祥和,是洁净宽敞的街道井然有序,是街边绿树成荫、鲜花怒放,是处处洋溢的欢声笑语。这些重新焕发了生机的城市紧紧围绕在府南河水如玉带般蜿蜒的成都周围,组成了一个面貌一新的四川。于是,人们欣喜地看到四川这个古老而文明的“天府之国”依然美丽!她用事实向人们证明,在这里,城市外观的重建与文化精神的传承正并驾齐驱、蓬勃发展。
司马相如故里推出
大型歌舞剧《相如长歌》
本报讯 (驻四川记者干德明 付敬蓉)8月21日、22日,由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的故乡四川蓬安县创作演出的反映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经典爱情故事的大型歌舞剧《相如长歌》,在四川省锦城艺术宫进行了首轮演出。郭沫若先生诗赞的临邛《凤求凰》之“千古绝唱”首次亮相艺术舞台,两场演出均受到成都观众热烈的好评。
《相如长歌》是四川唯一一部入选“四川省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优秀剧目展演”的县级剧目,长达90分钟的精彩表演,塑造出司马相如的大情大义。蓬安县委书记邹平说:“以文化搭桥促旅游繁荣、以群策群力促社会和谐、以古为今用向祖国汇报,倾全县之力,调动县级相关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打造出本土风情浓郁的、内涵深刻和艺术绚丽的《相如长歌》,是我们推动本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切实举措。”
据了解,这台剧目除1名男主演外,其余73名演员全部为蓬安县本地人,他们分别来自蓬安县的27个基层单位,均为当地的群众文化骨干。蓬安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超介绍说:“3年来,县委、县政府打造《相如长歌》的指导思想是群众文化唱大戏,故乡人演故乡事,开拓文化旅游发展新路子,提升全县的知名度和经济实力。”对此,四川省文化厅、省文联、省剧协的有关人士评价歌舞剧《相如长歌》“不讲大排场,不请大明星,坚持以蓬安本土演员为主体,向广大观众展示本土历史文化之韵、本土音乐服饰之美、本土科技成果之奇,是名副其实的展示文化体制改革魅力的一朵灿烂之花”。他们强调了蓬安县的创演经验,即发动当地广大基层单位,大繁荣大发展县域文化事业,通过演出优秀剧目充分体现三个服务——为旅游文化市场服务,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为活跃县城群众文化生活服务,值得全省学习和借鉴。
该剧分为序幕、文武少年、大赋惊天、凤凰情缘、当垆卖酒、风雪夷道、梦魂故里七大场景。
相关资料
司马相如到底是哪里人
成都观众文先生在看了歌舞剧《相如长歌》后提出疑问:“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我们从小就听过了,无论老师和长辈都告诉我们司马相如是成都人,你看成都还有好多地名如琴台路、驷马桥都和司马相如有关,而且我看《史记》上也明确写他是‘蜀郡成都人也’。”文先生因此对蓬安的“相如故里”说法感到奇怪。
但据了解,司马相如是蓬安人的说法,目前已得到王明元、周予瑜、何剑青等专家学者的赞同。为进一步研究有关司马相如的文化历史,蓬安县还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司马相如研究会”。四川的著名老作家马识途也赞同此观点,并写下了“司马相如故里”六个大字,马识途认为:“司马相如生于蓬安,长于成都,游于京城各地。”
事实上,目前学界对司马相如的故里并没有太大的争论,只不过对大多数读者而言,司马相如的故里在蓬安的说法还稍显“突然”。
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年左右——公元前117年),字长卿,汉时文学家。司马相如擅鼓琴,其所用琴名为“绿绮”,是传说中最好的琴之一。
司马相如少时好读书、击剑,被汉景帝封为“武骑常侍”,但这并非其初衷,故借病辞官,投奔临邛县令王吉。临邛县有一富豪卓王孙,其女卓文君,容貌秀丽,素爱音乐又善于击鼓弹琴,而且很有文才,但不幸未聘夫死,成望门新寡。
司马相如早已听说卓王孙有—位才貌双全的女儿,他趁一次做客卓家的机会,借琴表达自己对卓文君的爱慕之情,他弹琴唱道,“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这种在今天看来也是直率、大胆、热烈的措辞,令帘后倾听的卓文君怦然心动,并且在与司马相如会面之后一见倾心,双双约定私奔。当夜,卓文君收拾细软走出家门,与早已等在门外的司马相如会合,从而完成了两人生命中最辉煌的事件。
后人则根据他二人的爱情故事,谱得琴曲《凤求凰》流传至今。
唐代诗人张祜则有《司马相如琴歌》一首,曰:
凤兮凤兮非无凰,山重水阔不可量。
梧桐结阴在朝阳,濯羽弱水鸣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