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清
太原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在认真组织学习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申维辰在《求是》杂志上发表的题为《文化创新是城市发展的引擎》的署名文章后,结合当前太原市建设特色文化名城的大好形势,对如何建设特色文化名城这一重大的历史使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归纳出文化创新对建设特色文化名城的重要意义及推进文化创新的主要途径,使太原市文广局的文化工作者们深刻认识到文化创新的意义,从而鼓励文化工作者们更好地发挥建设特色文化名城的主力军作用。
文化创新是名城建设的“引擎”
太原市文广局的文化工作者们学习之后认为,申维辰在文章中提出的一个最鲜明而有创意的观点是“文化创新是城市发展的引擎”。此外,大家认为文章对于文化创新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文化创新与城市发展、文化创新与实现太原市三大目标之间关系的深刻阐述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指导性。
太原作为一座有着2500年历史的古城,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把太原打造成特色文化名城是完全符合时代发展与城市发展要求的具有时代意义的创举。但这个过程需要靠全面的、持续不断的文化创新来推动向前。
文化创新对一座城市影响力的提升有重要作用。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资源和经济支撑,在全国靠资源推动的城市也很多,但是越来越多的城市意识到了文化转型的重要。太原这座千年古都也开始审视自己的发展方向。太原市第九次党代会以后,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兴起了建设特色文化名城的热潮,文化和经济相互交融、相互促进。这种关系着城市面貌与人类精神文明的事业得到了全市人民的支持和积极参与。文化创新这一理念,为太原城市发展战略、太原文化脉络梳理起到了思想保证、智力支持的作用,同时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如今,古老的太原再次把积淀千年的文化瑰宝展示在世人面前。傅山文化的研究建成学派,傅山文化中的一切精髓被融入与传承在当代文明中。《立秋》和《一把酸枣》以歌舞剧的形式把一方土地中最厚重的文化表现出来,并传播向全国乃至世界。双合成所蕴含的千年饼业的文化精髓,郭杜林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多的民间传统技艺在被传承被保护被发扬向新的时代。千年晋阳古城得以保护,以长风商务圈为中心的新城正日渐美丽和完善,西山文化创意带得以打造,城市文化生态和历史风貌日趋良好。以人为本的文化建设正在兴起,良好的城市人文环境正在形成。“兼容和谐,诚信卓越”的城市精神得到了彰显,文明和谐的氛围更加浓郁。太原市接连获得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城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城市等荣誉称号。
文化创新有利于推动三晋文脉与现代气息的有机融合。把太原建设成特色文化名城,就是既要传承太原优秀的历史文化,让人们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厚重历史,唤起人们对这座古老城市历史的记忆,又要使城市建设和发展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利用现代的规划理念、基础设施和管理手段等,让这座城市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市民享受到现代的生活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创新的意义十分重要。这几年里,太原市文广局在城市整体规划布局上,积极融入文化理念,突出了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构建了八大功能区,对双塔等五片历史文化街区、五片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上百处历史建筑进行了规划、保护和修复,积极做好申报国家特色文化名城工作,综合整治晋祠风景名胜区,修复建成了蒙山景区,建设中华傅山园,开始恢复打造青龙古镇及众多古村落,使得三晋文脉与现代气息交融和渗透在一起。
太原市还开展了文化资源大普查,认真梳理三晋文脉,共调查登记了不可移动文物1714处,其中复查541处,新发现1173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10056条线索,形成信息8460条。在这一切工作的基础上,他们得出结论:只有坚持文化创新,努力寻求在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更高的境界上把三晋文脉与现代气息有机融合起来,才能打造出一个充满魅力与朝气的特色文化名城。
文化创新强化了文化理念,使太原市在发展中树立了大文化理念,从大局势出发主动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优化文化发展与投资环境,适时出台了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文化发展规律的一系列法规、政策与措施。通过强化政策引导、加强政府监管、增强文化服务、调整产业结构、整合文化资源,提升了太原市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太原市还创新了文化管理模式,积极调整了管理手段,转变了管理方式,把全社会不同所有制的文化企事业单位全部纳入到文化管理范畴,统筹兼顾、合理调控、和谐发展,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丰富了文化产品,提高了服务水平。太原市越来越重视把文化和经济一同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这也是一种文化创新。太原市不断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来推进文化市场的发展,逐步构建起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产业门类逐步齐全、综合实力日趋增强的经济格局,才有了今日经济格局优化、生态环境改善、城市建设加快、文化实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新面貌。正是在文化创新的指导下,一系列繁荣文化事业的有效步骤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覆盖全社会的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起来了,一批体现历史风貌和彰显时代特征的历史建筑、历史街区、风景名胜区相继建成和恢复了,一批风格独特的民营文化设施兴起了,这些都使得太原市的城市文化脉络得以传承,文化品位提高了,文化底蕴被挖掘出来了,文化结构人才优化了,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文化基本权益也得到了有效保障。这一切正显示出太原在文化创新的指引下特色文化名城建设目标正在一步步实现。
推进文化创新的主要途径
有效的途径能使特色文化名城建设目标实现得更快。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太原市在推进文化创新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做了大量工作。文化工作者们的辛勤付出,使太原市的文化建设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城市的功能和品位得到提升,浓厚的文化氛围得到营造,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多地得到了满足,文化权益得到了保障,为建设一个面向全世界开放的新太原提供了文化支撑。正是在这种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市文广局的文化工作者们认识到要拿出新举措才能进一步推进文化创新。
文化体制改革是特色文化名城建设的关键。近些年来,太原市在履行政府职能时进一步强化了宏观调控、政策引导的政府职能。花大力气优化了文化创新的政策环境,突出抓好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和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吸引民营资本进入文化创新领域,壮大了民营文化企业的实力,营造出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格局。
文化创新要在三晋文脉上有所突破。三晋文脉是太原建设特色文化名城的灵魂,也是彰显城市品格和魅力的核心。太原市将文化发展作为城市建设的主线,将丰厚的文化资源与现代高新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开发出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如古晋阳遗址、晋祠、双塔、蒙山大佛等各具特色的文化景观和品牌。规划、保护和修复了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风貌区和历史建筑,以此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展示文化魅力,彰显三晋文脉与现代气息有机融合的太原文化特色。
文化创新要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有所突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特色文化名城建设的平台,也是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实现的根本保障。近些年来,太原市积极加快建设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和影剧院等一大批公共文化设施,并把文化创新的春风从城市带到乡村。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三馆一院的建设步伐,到2010年,太原力争全市每个县都建有“两馆”,每个乡镇都有综合的文化活动中心,村村有文化活动室、文化大院和农民书屋。文化会渗透到农村的每一个角落,达到文化“化”人、文化开智、文化励志和文化养心的局面。
文化创新要在振兴文化产业上有所突破。振兴文化产业是特色文化名城建设的支柱,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有效手段。太原市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加倍重视文化产业的振兴发展,重视文化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抓好文化产业发展园区、板块、集团建设,在抓好主打项目建设方面,优先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文化会展等新兴产业,推进高新区动漫基地与主流媒体的对接,培育文化创新的龙头企业,壮大市场主体,发挥了龙头效应,打造出特色品牌,形成了文化创新发展和别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模式,为特色文化名城的建设夯实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力争到“十一五”末,太原市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8%左右,成为全市经济的支柱产业。
文化创新要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上有所突破。文化惠民工程是特色文化名城建设的最终目标,也是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实现的根本途径。太原市在建设惠民工程的过程中,用晋商文化艺术周、政府扶持低票价戏剧演出、晋剧票友演出、城市广场公益电影放映和传统文化庙会等各种形式来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农家书屋工程,力争到2010年实现100%的覆盖率。搞好了节庆文化和广场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切实保障了最基层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和文化需求,共享文化改革成果,共建特色文化名城。
文化氛围是特色文化名城建设的内在需求,也是文化创新的必要条件。市文广局的文化工作者们在对文化创新的学习中意识到文化工作者创造文化氛围的重要,要通过不断举办各种历史文化讲座、论坛和研讨会等,进一步理清文化脉络,增强文化意识。要发展壮大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事业,通过编撰学术专著、开辟文化专栏、增设文化专题等形式,推进三晋文脉与时代气息的有机融合,铸炼和衍生出更多的文化品牌。探求文化与城市规划、建设的有机融合,发展建筑文化、园林文化和雕塑文化等,以此来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体现出一个城市的人文关怀。要通过艺术展览、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互动等陶冶市民的情操,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从而倡导出一种健康向上、宽容和谐的城市文化主流,把文化的影响力有机融入到经济、政治、社会和城市建设以及生态建设的方方面面,形成太原城市的品格与精神气质。
实践证明,只有坚持文化创新才能使太原市的文化工作者们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思路和先进的理念,才能自觉站在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审视和推进太原市特色文化名城建设。所以,文化创新维系着三晋文脉的传承,维系着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满足,维系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维系着文化太原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