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地方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文化重建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一个新型的公共文化空间




 中国文化报 >  2009-08-28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新型的公共文化空间
——银川市广场文化建设剪影
  银川玉皇阁广场演出现场
  每月初,广场文艺演出的详细节目单都会公布在银川市中心的文化信息告示栏中
  活跃的广场演出吸引了银川市广大文艺爱好者的积极参与
  多年来,广场演出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的观众
  下基层了解民间文艺团队的发展情况,成为银川市文广局局长郭正祥(前排左三)工作中的“家常便饭”

  自2004年开始,每年的4月15日到10月18日,跨越春、夏、秋3个季节、历时6个月的“湖城之夏·广场文化季”都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重要的文化景观。在文化季期间,以银川市玉皇阁广场为代表,加上分布在银川市不同区域、不同社区的不同类型与规模的广场演出,已成为当地老百姓文化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

  7月17日晚上8点多,当记者来到玉皇阁广场时,一台以玉皇阁为舞台背景的演出正在进行。在泛光灯的照射下,悬挂在玉皇阁墙上的“第六届湖城之夏·广场文化季”的横幅格外醒目,约2000平方米的场地聚满了观众。“演出8点开始,我每天6点不到就来占座。唱秦腔、跳舞的,节目不重样,好看得很”。家住玉皇阁附近的张大爷告诉记者。

  面对这些沉醉的观众,此时此刻,记者思考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古色古香的玉皇阁与以它为背景表演的节目,以及观看节目的观众构成了一种怎样文化空间?在这样的文化空间中历史、现实与人之间又构成了一种怎样的对话关系?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通过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文化惠民,对于经济上的后发地区来说,还是一个尚待完成的重大课题。在此背景下,相较于沿海地区,广大西部地区在实施“追赶发展战略”的同时,如何科学地解决好城镇与乡村的统筹发展、物质与文化的均衡进步,无疑是西部地区各级政府面临的更大挑战。基于这样的思路,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西部地区中心城市的银川市近年来的文化建设,对于推动西部地区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无疑可以起到路标的作用。

  本报记者 崔成泉 周志军

  搭建广场文化载体

  营造和谐文化空间

  众所周知,经过改革开放,虽然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我们的文化建设水平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相当的差距,与丰富的物质产品相比,文化产品依然稀缺。特别是作为公共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缺失或不完善在我国众多地区依然存在,在西部地区就更为突出。

  面对这样的问题,银川市文化广播电视局(以下简称文广局)的领导班子围绕银川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要将银川市建设成为西北地区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指导思想,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广场文化成为推进城市化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繁荣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载体。

  玉皇阁外型类似北京的钟鼓楼,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以玉皇阁为中心的玉皇阁广场地处银川市中心,是市民日常休闲的地方。为了充分利用这里已经聚集的人气,并聚集更多的市民,活跃和提升银川市的广场文化活动,经过文广局的积极努力,玉皇阁划归文广局管辖,其后,文广局对广场的发展进行了全新的规划。目前玉皇阁楼上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常年展示皮影等能够体现宁夏和银川区域文化和民族特点的非遗项目。而玉皇阁广场则是每年“湖城之夏·广场文化季”活动的中心舞台。

  其实,对于当地市民、游客以及外地来银川的务工者严说,玉皇阁都是认识理解银川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银川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符号。7月18日下午,就在玉皇阁楼上,记者遇到了两位正在品茗聊天的来自四川的务工人员。他们说,能够在这样一个古色古香的地方俯瞰银川街景,还能喝茶聊天,很是难得。

  据玉皇阁广场文化活动的主要组织者、银川市文化艺术馆馆长季妍介绍,自2004年起,每年的4月中旬到10月中旬,除了因刮风、下雨、停电等不可抗拒的因素停演外,玉皇阁广场基本做到了天天有演出。“2007年玉皇阁广场组织了163场演出,2008年是166场,而今年到目前为止已经组织了近90场。平均每场的观众人数至少在1000人左右。报名参演的文艺团队也从最初的十几个发展到现在的30多个,演出质量越来越高。”

  在演出季当中,类似玉皇阁广场这样的广场演出在银川市还有很多,包括兴庆区的南门、光明、大团结广场,金凤区的满春园文化广场(注:受银川市文广局的影响,银川市金凤区党委、政府主办,金凤区文体局承办的银川市第六届湖城之夏·广场文化季“凤舞塞上——颐和城府金凤广场文艺演出活动”于今年8月1日启动,这是银川市继2007年开展玉皇阁广场文艺演出活动以来开辟的又一个群众文艺演出平台),福州街广场,西夏区的丽子园广场等。

  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不同的文化需求,在文化季期间,主办方还根据广场的规模和所处区域的不同,采取差异化的策略,组织广场演出的内容。比如说,玉皇阁由于地处老城区,主要居民群体是当地老百姓、外地务工人员和旅游者,因此,演出多以戏曲、杂技、秦腔经典折子戏等宁夏传统文化特色的内容为主,演出主体也多为银川市的专业文艺团体和众多优秀的民间文艺团队;兴庆区名人广场则针对居民区较为集中的特点,主打家庭类艺术赛事。7月18日晚,记者在兴庆区的名人广场就看到了正在这里举办的“第四届‘小明星’青少年艺术大赛”,场面热烈而和谐。而南门广场由于靠近长途汽车站,在广场附近租房或打工的农民工较多,活动就主要以电影放映为主。

  这种空间布局,不仅使银川市的广场文化活动有了更大的辐射力,让更多的老百姓能够方便地享受到政府提供的文化服务,而且促进了人与人的交流,增强了社会的认同。“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一个有着浓厚文化氛围的城市才是令人向往的城市。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就是在充分挖掘城市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让人们对自己城市的文化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银川市的文广局局长郭正祥的概括,为银川的广场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注解。

  而且,经过近些年的培育,银川的广场文化延伸效应不断扩大。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广场文化在丰富了基层百姓文化生活的同时,也造就了一批热爱群众文化、热心参与文艺活动的积极分子和志愿者。玉皇阁广场演出的节目主持人之一马凤琴,原是某机关单位广播站的播音员,退休后,便自愿担任玉皇阁广场演出活动的义务节目主持人。“能有这么一个机会,让我退休后继续发挥自己的特长,还能给别人带来快乐,我觉得很幸福。”在马老师的演出箱里,记者看到了演出用的化妆品、演出服、高跟鞋、头饰等,一应俱全,毫不逊色于专业主持人。“这些东西都是我自己花钱置办的,类似的演出礼服有好几套呢,漂亮吧!”说这话时,马老师作为一个文化志愿者的自豪感跃然脸上。郭正祥说:“在银川市文广局工作的这么多年,我真的是天天被感动着,无私奉献、全情投入的文化工作志愿者让我感动;民间文艺团队即使境况窘迫也不放弃演出的坚持让我感动;而基层老百姓对文化生活的热爱和渴求则更是让我时时感动。有这些感动的鞭策,我没办法放慢脚步。”而像马凤琴这样的文化志愿者在银川市还有很多,包括义务协管员、义务灯光师、义务音响师等。

  采访中,被称作玉皇阁广场文化活动“更夫”的银川市文化艺术馆的工作人员丁新生介绍说:“在活动举办之初,个别观众可能会因一个座位或位置争吵起来,但现在不会了。这既有广场活动多了的原因,更有在这样的环境里发生争执彼此之间会感到很难堪的原因。环境是会影响人的。”而大多数市民表示,在春夏秋季节晚饭后,这些散布于银川市的各大小广场的灯光闪亮的舞台,使他们充分感受到了作为银川市民的幸福和骄傲。

  其实,广场文化作为一个新型的开放的公共文化空间,它不仅具有营造城市文化氛围,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增加城市居民凝聚力这样的作用;更有塑造城市文化品格,打造城市形象,强化城市软实力建设的作用,从而使和谐社会的建设有了新的支撑点。

  “抓基层,抓培训,

  抓普及,抓社会”

  经过30年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基础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如何与时俱进,创新文化工作机制,探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律,这是能否推动和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问题之一。对此,郭正祥认为,广场文化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一系列仪式化的演出表演活动,不仅使老百姓能够免费享受到政府提供的文化服务,分享改革开放的文化成果,也使文化如水沁人心灵的本体功能得以充分的发挥。他进一步强调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文化工作只有纳入公共文化服务的范畴内,才能准确地找到自身的定位。特别是在目前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尚不完备的条件下,加强广场文化建设无疑是投入最低,社会效益最大的最佳选择。”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银川市文广局真抓实干,以“湖城之夏·广场文化季”活动为切入点,以玉皇阁广场文化建设为中心,使银川市的群众文化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红红火火。

  采访中,“抓基层,抓培训,抓普及,抓社会”是郭正祥时常挂在嘴边的话。所以,为了充分发挥民间文艺团队繁荣银川文化事业,构建和谐银川的积极作用,巩固群众文化建设的基础,针对民间文艺团队大多存在的“无经费、无场地、无设施;缺人才、缺管理、创新力不足”等问题,银川市文广局积极转变职能,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由管局属文化单位向管社会文化转变。一方面及时对全市民间文艺团体进行摸底调研,将其纳入到全市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当中;另一方面,积极帮助民间文艺团队解决实际困难,比如,在节目排练、设备添置等方面予以补贴资助。同时,由专业艺术院团和文化艺术馆对民间文艺团队进行结对帮扶,并通过安排演出、组织比赛、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为民间文艺团队提供服务与帮助。“各种广场文艺活动,只要民间文艺团队的节目好,我们都尽可能多地吸纳他们参加演出,并为他们发放演出补贴。比如玉皇阁广场的演出,2007年的补贴是200元每场,2008年是300元,今年又提高到了500元,明年还要增加。为了鼓励原创节目,每创排一个新节目我们就补贴800元。补贴额度虽然有限,但这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既给这些民间文艺团队带来了实际利益,也促进了他们提高创作能力和表演水平的积极性,这比单纯的资金扶持更有效果。”郭正祥表示。

  近年来,在银川市文广局的帮扶措施支持下,银川市的民间文艺表演团队从2004年前的十几家发展壮大到了现在的80多家,演职人员超过3000人。他们以灵活多样的办团方式、特色鲜明的地方风格、孜孜以求的奉献精神,正在成为银川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当人民群众参与文化的热情得以充分释放,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得以充分表达,文化也就从‘送’转变成了‘种’,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也就有了更加扎实的基础。”郭正祥说。

  与此相呼应的是,银川市基层文化工作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各类民间文艺团队在全国各级各类艺术比赛活动中频频获奖:银川市“秦韵乐”老年艺术团成员张利荣获中国秦腔“秦之声”戏迷大叫板总决赛的第四名和宁夏赛区总冠军;贺兰县文化馆中老年舞蹈队在“中国澳门金莲花中老年舞蹈大赛”“中国新疆第三届中老年舞蹈服饰大赛”上分别获得金、银奖;银川市老年大学服饰舞蹈艺术团在大连国际服装节上荣获业余组金奖;由银川市文广局组织的银川市农民艺术团参加中国首届农民文艺会演获得金穗杯、银穗杯;贺兰县文化馆自编自演的《羊板响起花儿飞》在第五届韩国国际“首尔杯”音乐舞蹈艺术大赛上夺得大赛表演最高奖……“今年我们计划扶持新建社会民间文艺团队22个,其中农村12个,城市10个。”季妍说。

  在这样的成果背后,我们还看到,仅今年上半年,银川市文化艺术馆就组织各类群众文化辅导培训81个班次,培训人数2901人次。其中,组织举办银川市花儿传承演唱培训班5期;组织举办残疾人艺术团培训班5期;组织文化拥军系列培训班5期等,通过这样的数字,我们发现,正是“抓基层,抓普及,抓培训,抓社会”的扎实工作,为红红火火的银川广场文化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创新工作机制

  扩大公共文化的投入渠道

  众所周知,限于经济发展的基础比较薄弱,西部地区文化建设投入不足、缺少经费的状况还很突出。据了解,按照2008年的标准,银川市文广局对各项文化活动的投入,保守计算就需要250万元,其中仅广场演出一年就需要170万元(平均每场3000元),而目前每年的财政拨款加上文广局的行政管理收入的总财力也远远达不到这个需求。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实现“社会文化社会办,办好文化为社会”的目的,银川市文广局围绕“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的原则,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建立政府扶持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文化活动投入机制。通过项目推介、冠名协办、企业赞助、合作宣传等多种形式招商引资,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活动。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已为群众文化活动补充了30%左右的资金。

  据了解,为了完善玉皇阁文化广场演出设施,提高玉皇阁广场演出效果,银川市文广局新近购置了舞台灯光架及专业灯光,使舞台灯光的亮度比过去提高了一倍。搭建了长15米、宽9.54米的舞台,增加了男、女更衣室及库房等。在软件建设上,一方面强化策划,创新形式,以重大节日活动为主线,努力做到“一月一个主题,一场一个特色”。如:“五一”“六一”“七一”“八一”以及国庆节等。同时,推出一系列品牌活动:如农民文艺汇演、老年文艺汇演、职工文艺汇演、家庭才艺展示周、毗邻地区文化交流演出周、机关文艺汇演、军地互动文艺专场、暑期“花儿朵朵”少儿专场、曲艺专场演出等。另一方面,为保证每一次演出活动的顺利进行,文化艺术馆成立了演出组、后勤保障组、宣传组,灯光音响组,工作机制更加完善。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广场文化活动,我们专业干部的专业素质、组织能力、策划能力、协调能力、专业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仅主持人就有8名。”季妍说。

  随着广场文化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玉皇阁广场的文化品牌效应日渐显现。郭正祥表示,目前该广场每年可吸引企业赞助资金二三十万元。有了这笔经费,除了可以提高对民间文艺演出团队的补助外,演出场地的灯光、音响设备也有了改善的条件。

  通过分析和思考银川广场文化活动的发展流变,我们发现:经过几年来的积极探索和努力,广场文化作为展示群众文化建设成果的一个重要平台和载体,有力地推动了银川群众文化工作的制度化建设,丰富和扩大了银川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内涵和外延。群众文化不再流于形式,而是深入到社区、乡镇、部队、机关和企业等,从而使广场文化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支撑点。对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来说,加强广场文化建设,是一个投入小、社会效应大的最优选择。

  通过广场文化活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空前高涨,这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这其中,既有以马凤琴为代表的文化工作志愿者,也有热心于秦腔艺术发展的积极分子。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69岁的李继增原是宁夏吴忠秦腔剧团的一名领导,退休后不舍秦腔艺术,自己出资1.5万元成立了“秦韵乐”老年艺术团。在2007年“湖城之夏·广场文化季”期间,为了保证演出节目不重样,李继增夫妇自费购置戏装、道具,请人编剧配曲,并腾出自家的客厅排练节目。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参与和奉献,才能使得以玉皇阁为代表的银川市广场文化活动能够形成“周周有亮点,天天有演出,天天有电影,天天有群众自愿参与”的喜人局面,才使得银川市的广场文化活动能够延续6年而不衰,才使得银川市的广场文化活动具有了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

  通过玉皇阁广场文化这个平台和载体,我们看到,由于文广局勇于担当的使命感和广大文化工作者忘我的投入,经过连续6年的培育和发展,使得玉皇阁文化广场成为银川市的一个充溢着时代文化内涵的开放的文化空间。在这样的文化空间内,无论是作为观众的老人还是外来的务工人员、普通的市民;无论是作为表演者的专业与业余演员还是广场活动的组织者,在有数百年历史的玉皇阁下,共同完成了一个和谐文化空间的建构,共同体认着文化惠民的成果,从而使玉皇阁广场成为负载着银川市和宁夏民族文化内涵的一张靓丽的名片。

  对于今后广场文化的发展,正如郭正祥所强调的,从发展的态势上看,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今后的城市间的竞争是以文化论输赢的。所以,文化在城市的经济、政治发展中将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广场文化的建设无疑是这种竞争的一个重要的支点。

  这是投入小、社会效应大的最优选择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