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版:南 国 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文化重建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送人玫瑰 手有余香
大型交响音乐会《祖国颂》祝福祖国
《开国大典》刺绣作品完成
国际诗人笔会在惠州举行
中山市“网吧视窗”惠及外来工
2009南国书香节落幕
佛山陶塑《龙船》将在首尔展出
深圳:宋代古庙成废旧仓库




 中国文化报 >  2009-08-28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送人玫瑰 手有余香
——深圳文化义工纪事
  深圳市罗湖区文化义工为残疾人的文化生活提供服务本报资料图片

  深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早在1997年就开展了文化义工服务。今天,在深圳市各大公益文化场馆,随处可见文化义工活跃的身影。据统计,目前深圳参加文化义工服务的人数累计超过1600人。热情的文化义工用赤诚的爱心和“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理念,为深圳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广东省文化厅厅长方健宏高度评价说,他们是文化战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罗一新:“公众朗读家”

  从事文化义工服务近5年的罗一新,是深圳市义工联文化组组长。罗一新热爱阅读,从事财务工作的她常常是刚放下手中的活儿,就不知疲惫地赶到图书馆、群众艺术馆等,为前来借阅书籍和参展的朋友做详细的引导和讲解。如今,每个周末她都坚持到岗为市民服务。

  深圳市每一次的大型文化义工服务活动她都积极参加,自今年4月深圳市义工联将“公众朗读家”正式纳为文化义工的一个分支后,“公众朗读家行动”成为文化义工的一个常设服务项目。罗一新很积极地加入了“公众朗读家”志愿者队伍。她紧紧跟随着“公众朗读家”的步伐,走进社区、福利院、敬老院,给残疾朋友和老人们讲故事、说新闻、诵读经典名篇等,“无论年轻还是年老都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罗一新说,在敬老院义务朗读时,得知她的朗诵听众是个视力不太好的80岁老奶奶,且很喜欢听别人读报纸上的新闻后,她立马跑到报刊亭买了份当天的报纸,耐心细致地为老人阅读新闻,讲有趣的故事。除了为老人们诵读外,罗一新还和老人们亲热地聊家常。一位92岁的老奶奶常常向她诉说那些记忆深刻的往事,每次她都认真倾听。“学会倾听是一件很幸福愉快的事情,倾听是一门艺术。”罗一新说,与老人们交流其实也是一种快乐的享受。在每年义工表彰会上,罗一新都被评为“五星级义工”。“我要坚持做文化的传播者。”她认为,唯有热爱阅读并把优秀的文化传播出去才是真正的快乐。

  魏艳萍:连续6年

  被评为“优秀义工”

  “大家都积极踊跃地报名,连65岁的老大爷都赶来报名参加文化义工,我当时就被感动了,也积极报名加入了这个队伍。”回想2003年刚报名加入义工联文化组的情景,深圳福田义工联的文化干事魏艳萍依然激动不已。

  加入福田义工联文化组的几年里,魏艳萍分别在深圳市图书馆、文博会馆、科博会馆、高交会馆等公益场馆做文化义工。对时装感兴趣的她,不仅仅将时装的美学知识带到图书馆向市民宣传,还经常走进社区街道给老百姓带去时装书籍和自己设计的服装。刚开始,一些老百姓觉得她是在搞服装推销,甚至有人说她爱出风头,故意炒作自己。但她不以为然,坚持走进街道向市民宣传服装美学。最终,她得到了市民们的称赞和认可。魏艳萍说,她之前只是一个普通义工,因为兴趣,每到周末会花点心思研究时装,直到后来在图书馆做文化义工时才有了将时装理念向来借阅书籍的读者推荐的想法。

  6年过去了,魏艳萍每一年都被评为“优秀义工”。她说:“荣誉是属于大家的,我只是一颗平常心在做我喜欢做的事情。”

  陈静霭:向未成年人

  提供特色服务

  52岁的陈静霭看上去年轻而阳光,而她做义工已有4年。“做义工,我一定会找到喜欢的事情来做。”接受采访时,她刚从学生那里赶来,马上还要和学生们一起参加图书馆的义工服务。

  2004年,从香港来到宝安不久的陈静霭在报纸上看到了宝安义工联的消息,很快就成为宝安区义工联的一名义工并在秘书处服务。一年后,她进入义工联学生组并且利用自己的英语特长开设了“欢乐课堂”,为9岁至12岁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补习英语、做游戏。有人说这个课堂是“恐怖课堂”,因为9岁至12岁的孩子都很顽皮,而每周都要想出4个全新的游戏。陈静霭却乐此不疲,她组织了学生义工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生教学生,并且把补习科目从单一的英语扩展到语文、数学等多个学科。现在这个课堂已经成为宝安区义工联常设的服务项目。

  与此同时,陈静霭组织并参与图书馆的文化义工服务。一开始,她在图书馆整理图书,这种单一的工作让爱思考的她并不满足。于是,她想出一个办法,在每年暑假时给图书馆的成年人义工“放假”,组织学生义工来图书馆开展多样服务。今年暑假,陈静霭把服务对象对准了宝安图书馆新开放的儿童馆里的孩子和家长们。借助儿童馆全面开放的时机,她组织学生义工们把儿童馆图书的标签全部改造了一遍,根据孩子们的习惯和喜好,在原来标签的基础上,为每本书的书脊上贴了带有不同颜色的贴纸——同一排的书,书脊上贴纸的颜色相同,这样,即使不认识标签的小读者,也能找到手中的书所属的书架并归还,这种方法可以说是一种创新。更令她开心的是,她组织学生义工们给小读者和父母们讲故事、做亲子游戏,受到广大小读者和家长的欢迎,很多学生义工跟小读者成了朋友,有几个学生义工甚至有了自己的铁杆“粉丝”。

  张雨薇:倡导文明行为

  深圳龙岗区义工联秘书处人力资源组组长张雨薇,是当地教苑中学的一名年轻教师,她一直热衷文化义工服务,成了服务龙岗区图书馆的常客,并组织策划了多个文化义工服务活动。

  作为龙岗区文化义工的策划人之一,张雨薇谈起龙岗区文化义工,十分激动。“平时我十分喜欢去龙岗图书馆看书,因为那儿环境相当好。经常去就发现,有些人带来的一些不文明的行为,这与图书馆很不协调。于是,张雨薇把义工服务图书馆的想法告诉了龙岗区义工联的相关领导,并顺利得到龙岗区团委以及龙岗图书馆的支持。就这样,龙岗区文化义工队伍在2008年11月正式启动并成立。

  龙岗区文化义工成立后,张雨薇坚持每周带队去图书馆服务,进行图书修补、劝阻不文明行为。图书馆没有文化义工的办公点,9个月以来,张雨薇就靠着一张桌子一把椅子,除去春节图书馆闭馆期间外的每个双休日及节假日,每天连续11个小时进行轮班制,带领义工们开展图书馆服务。

  本报实习记者 谭 臻 刘 欣 彭雪屏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