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报道
本报实习记者 刘 瑞 彭雪屏
在深圳市南山区南头街道大新社区关口正街56号,有一座不起眼的房子。乍看可能还以为只是一间破屋,但事实上它是南宋时期建成的玄武古庙,属于南山区文物保护单位。记者日前发现,这座古庙如今却成了包工头存放废旧建筑材料的“仓库”。
历史悠久 现状堪忧
经查阅资料得知,这间玄武古庙建于宋朝时期,2003年成为深圳市南山区文物保护单位。其为三进单开间的寺庙建筑,以花岗岩为基础,青砖为墙,呈南北布局,庙门向东,建筑物包括前苑、山门、两廊和正殿,面宽5.8米,进深24.45米。门额有一石匾,庙内壁上尚有石碑四方,为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的《重修玄武坊古庙碑》及清咸丰二年(1852年)的《玄武坊重修三圣宫古庙》碑记。
走进玄武古庙深居小巷,周边多为农民房,“关口玄武古庙”的文物保护碑上标明的“深圳市南山区文物保护单位”,被油漆滴染得斑驳不堪。古庙墙边堆放着垃圾,墙面上贴着小广告,墙上的管子也挂着毛巾。铁门紧锁的古庙内部,地面潮湿,到处是生活垃圾,还有些木料残留物,墙面字迹斑斑,有烟熏痕迹。
文物保护意识淡薄
“大家都不重视,把古庙当民房了。”一位附近居民说,住了这么多年却不知这是文物保护单位。
一直生活在这里的吴阿婆见证了古庙近几十年经历的风雨。她说:“这古庙多年来没人管,常看到有人搬进搬出,却没见到有人来保护,如今败落成这模样,看着都令人寒心!”
当地一位市民表示,既然立了碑就应该加大保护措施的力度,否则难以形成大众对文物保护的普遍认知。
南头古城依旧垃圾满目
本报曾于今年4月10日对南山区南头古城的“脏乱差”现象做过报道。近日,记者再次来到南头古城街道的东莞会馆、信国公文氏祠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外貌保存尚好,但古建筑周围还是不乏生活垃圾,东莞会馆的墙面前靠立着附近居民的家具,信国公文氏祠虽有护栏保护,但护栏里外也是垃圾遍地。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南头古城,其街道、小巷里依旧垃圾乱倒,臭气熏天,甚至在古城墙上到处张贴着小广告、宣传单等。
本报讯 (实习记者谭臻)在广州市东山口新河浦历史文化保护区内,有600多栋中西合璧的红砖小洋楼,是广州现存最大的低层院落式传统民居群。然而近期有消息称,东山口新河浦历史文化保护区内毗邻“中共三大”遗址的近10栋小洋楼或可能永远消失。 该地块将作为房地产开发,将建成面积达27908平方米的12层商住楼宇。
据了解,2000年6月,这一区域已被广州市列入首批“历史文化保护区”,通过编制保护规划进行重点保护。 按照规定,保护区的规划要求其核心保护区原则上不批准新的建设项目,也不能擅自对受保护历史建筑和其环境外观进行局部、整体拆除和改变,不能随意改变建筑现状。然而在2005年12月,广州市规划局发文,批准广州市杰星实业有限公司在此核心风景区“中共三大”会址旁一地块建设商业住宅楼。 2007年,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发文公布,此区域将由杰星实业有限公司予以拆迁,拆迁期限至2009年7月2日。
现在,“中共三大”会址西南面已拆成大片空地,只剩下瓦窑旧前街10号、12号等几座洋房孤零零地立在工地中间。
广州近10栋重点保护小洋楼面临被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