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子雷
流传了2000多年的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的传说,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农历七月初七,也因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演绎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中具浪漫色彩的一个。
然而,虽然社会各界积极呼吁应大力保护和弘扬传统节日,像牛郎织女传说发生地之一的山东沂源积极策划,一年一度推出“七夕情侣节”,通过举办集体婚礼、相亲大会、情歌对唱等传统文化活动对七夕文化进行传承和弘扬。但是七夕节期间,更多地方仍然是冷冷清清,远不像一些“洋节日”那般火爆。
七夕节在大众心目中认知、受重视程度如何?七夕节应该定位什么主题?用什么方式振兴七夕节?七夕节是否应该被列为法定节假日?围绕这些问题,在今年七夕节来临之际,本报与搜狐网、中国网以及山东沂源,共同推出“七夕情侣节”大型互联网调查。
七夕内涵失去太多
调查结果显示,90.09%的被调查者知道七夕节来历,超过32%的网友认为,七夕节就是情人节,尽管七夕节历史比西方情人节早数百年产生。
“中国的典籍没有记载过有关情人节的内容,说七夕是情人节,纯粹是商家和媒体炒作的结果,官方从来没有正式认可过,老百姓也未必认同。”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叶春生对中国情人节说法予以坚决抵制。他认为“情人”在古代中国是指不正当男女关系,中国没有专门的情人节,七夕只是带有恋爱意思在里面。民间节日的形成都有自己的规律,要有信仰支撑,不是凭空而来。
广东民俗学会会长刘志文正好持相反观点。他认为,中国有3个情人节,分别是正月十五、三月初三(上巳日,旧时男女踏青的日子)和七月初七。七夕从产生起就纯粹是个爱情节日:仕女向河汉祈祷找个好郎君,夫妻祈祷过上好生活。他指出,2000多年前的《诗经》中,就有关于七夕的爱情诗歌。其实西方2月14日情人节的故事并不美满,按照中国的说法甚至“不吉利”,只是很多中国人不知道,把它当好日子来过。
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说,按照民间传说,牛郎和织女都是“已婚人士”,而且还有了孩子,七夕节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忠贞不渝”的情感。将七夕节称为“中国情人节”,其实是不自觉地将它和西方的情人节对立起来。
在调查中,25.53%的人认为,七夕节应该被定位为 “夫妻节”, 19.22%的人认为七夕节是“情侣节”。但超过80%的人认为,七夕节的主题是爱情,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认为七夕应被定位为乞巧节或是女儿节。
然而,据民俗专家介绍,七夕习俗中流传最久、最广的主题其实是“乞巧”。“乞巧”原意是大姑娘、小媳妇在这一天向织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牛郎织女七月初七鹊桥聚会的爱情神话,七夕原有的文化体系已被破坏。因此,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认同度的提高,对传统节日内涵的再挖掘和继续丰富很有必要。辽宁省社科院民俗学文化学研究所民俗学者李阳认为,如果非要说有个中国情人节,三月初三,代表男女春游交往的上巳节更合适。
调查中,56.63%的人说自己“从来没过过七夕节”,只有12.43%的人表示“每年都过”,尽管近年来人们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但七夕节对很多人来说,依旧是那么陌生。
在民俗专家眼中,七夕无疑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浓情蜜意”的节日。但传统七夕的内涵决不止于此,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七娘会、双七节、香桥会、巧节会。农历的七月七日还有魁星节、晒书节、神仙节、七夕水、盘古王节以及耕牛生日等节日名称。民俗专家认为,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名称,这么多种不同的过节方式,是因为这个日子积淀了太多的感情因素和人们对生活的诠释,任何一种都不应当被遗忘。
内容比形式更重要
近年来,关于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是否应被定为法定节假日的话题颇为引人关注。但从调查结果来看,不少人对七夕是否放假并不在意,接近半数的人(47.66%)认为,七夕节没有必要放假。
在冯骥才看来,是否放假并非关键所在。之所以被冷落,是因为中国人与牛郎织女传说的联系中断太久了,它很难被现在的年轻一代接受与认同。并且,支持情人节的是全球化的市场,如今的中国,圣诞节和情人节都不放假,但这两个节日却在不断升温和发热,就是因为市场需要它。
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超过74%的人认为,七夕节应该予以保护,也有24.19%的人认为“顺其自然就好”,只有4.34%的人认为“没必要”。民俗学家表示,民众的文化自觉性正在被唤醒,“七夕”文化正在中国民间复苏。
担忧与乐观并存
对于遏制七夕节复兴的因素,“西方情人节侵袭”(42.26%)被认为是最大拦路虎;“一夜情泛滥”(18.16%)也被认为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离婚增加”“情人横行”,也各自占到约15%;另外,选择“闪婚”的人也占一定比例。
而关于如何复兴七夕,28.23%的人选择了“国家重视”, 22.57%被调查者认为必须要“情侣认同”,其中选择 “行业推动”和“商家支持”的各占17%,分别有3.91%和6.06%左右的人将选票投给“牛郎织女故乡开发”以及“相应出版物”。不难看出,七夕节的振兴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
对于七夕节能否取代情人节,大部分人持乐观态度。47.62%的人认为七夕节“有可能超越情人节”,19.68%的被调查者认为“肯定会超过”,只有32%左右的人认为“不能超越”。对此,中国民协副主席郑一民表示,随着民族自信心的增强,人们的民族文化自觉性以及文化传承的积极性正在被唤醒。
冯骥才认为,尽管对中国传统节日造成冲击,但“洋节日”并非洪水猛兽,如果外来的节日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为我们的生活增色,我们就应该接受它。“实际上我们现在过的好多节日都是‘舶来品’,如国际劳动节、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等。中华文化其实就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并加以消化、融合,使自身变得越来越饱满、越来越丰富的一种文化。”冯骥才说。他认为,除借助媒体力量大力宣传外,首先要将七夕等传统节日引入课堂,让孩子们学习并熟记,另外,市场上也可以出售一些相关物品来引导人们认识和了解传统节日。
郑一民对此也有类似看法,他建议七夕应该有用以传承的“吉祥物”。郑一民介绍,“摩诃罗”是代表七夕的最古老的“吉祥物”,已有近两千年历史,在融入现代元素的基础上力促“摩诃罗”的“再生”,或许能让人们重新找回文化归属感。
注:数据截至8月31日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