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学术·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视 界

第3版
学术·教育
  标题导航
线描:中国画文脉传承的基石
海外藏家反抛绣球为哪般?
当代艺术叙事的多样性




 中国文化报 >  2009-09-03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外藏家反抛绣球为哪般?
古籍善本的拍卖热点在变化艺术的意义就在于它的创造性

  高鸿在《中国内地书画市场“回流”故可喜 而走出待何时》(《美术报》2009年8月29日)一文中认为:从今年春拍以及以往的拍品来看,大部分重量级拍品征集的区域大多是海外。这可看作是中国内地买家实力的日益增强,是一种扩大内需、抢救国宝的需要;但是,也要分析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格局里,海外藏家为什么对中国的国宝采取反抛绣球的举动而且倾其所有?客观地说,中国的书画市场还不足以成为操控整个世界金融资本市场的道琼斯。因此,它所显现的拍卖指数只能是一个区域性的市场意义,因而,它也就不可能具备可以影响甚至是左右整个世界艺术品市场中艺术品类的价值走向。散落在海外的中国国宝以及“国宝垃圾”的大量回流,反倒证明了这支“中国国宝股”的流通领域只能限定在中国,只有中国人是其合适的买单人。中国艺术品市场经营了10余年,虽说我们一再乐观地预计一些已经以天价成交的书画还会有很大的升值空间,请问,谁见过哪位西方藏家或投资者像中国人漂洋过海那样也来中国四处寻觅、出手阔绰,继而再出天价的天价争夺中国的国宝?老外用中国人的宝来换取中国人的黄金白银的时代也该结束了。

  古籍善本的拍卖热点在变化

  邱家和在《古籍善本在转向中发掘新机会》(《上海证券报》2009年8月22日)一文中认为:古籍善本成为众多买家与拍卖行竞相角逐的新领域,形成了粥少僧多的局面,宋版书几乎绝迹,明版书也成为少见的珍品,无形之中也使拍卖发生了悄悄的转向。用中国嘉德古籍善本专家拓晓棠的话来说,这是一个由善本书向“稀见书”转向的过程,也是一个向国际流行的拍卖概念靠拢的国际接轨的过程。近年来古籍善本的拍卖热点确实在变化:书札翰墨在拍卖场上一直有出色的表现,如今年的“胡适存友朋信札”,更引发了有关部门动用国家优先收购权重金收入囊中;此外,碑帖印谱、老画册、老照片,也时常爆出大热门而夺人眼球。有的拍卖行,还有意识地挖掘新的主题,比如推出“新文学运动史料”的专题拍卖等。热点的变化,对参与拍卖的藏家而言,是全新的挑战。因为这些新热点是扩散型的,与传统的古籍善本收藏相比,往往涉及更宽的知识领域、更复杂的价值判断。对于买家而言,这无疑是综合素质的考验。

  艺术的意义就在于它的创造性

  王春辰在《谁的当代艺术?——中国当代艺术的上下文与立场》(《艺术时代》2009年第7期)一文中认为:如果作为一个术语的当代艺术,为我们带来了某种让人或感动、或震惊、或产生怀疑的东西,这是因为它反映了某些新的、让人震惊的或实验的东西。如果它不能实现这些目标,那么它将失去它作为特殊概念的意义。另外,它可以指向今天创作的任何东西,所以,什么是真正的当代艺术就在于对它的最终的、普遍肯定的判断,这不是一般公众的判断,而是一些相关参与者的判断,如艺术家、批评家、收藏家和美术馆机构等。如丹托所强调的,艺术世界自从1960年代以来已经被形成,其特征就是它独立运行的体制与机制以及理论对它的支持。当代艺术是发生在艺术世界领域内的艺术。如果我们想把它分离开这样的艺术世界,那么我们就会否定许多东西是艺术。但是作为一般的艺术观念的演化,作为独立实体的艺术的意义就在于它的创造性,即在于它的内容或方法或媒介或观念上的创造性。就创造与想象力而言,我们应该提倡一种我们已经被塑造的感官(如视觉、触觉、嗅觉、听觉)所不熟悉的东西。

  观点 集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