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访大型原创舞剧《大围屋——雪娘》总导演刘兴范
记者:据了解,《大围屋——雪娘》于2005年5月开始筹备,请谈谈《大围屋——雪娘》的筹备过程,它是如何诞生的?
刘兴范:龙岗区是客属地区,深圳也是客家文化的一个延伸,《大围屋——雪娘》的诞生绝非偶然。最初,深圳市龙岗区委、区政府提出想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精品,这也与我们一拍即合。于是,2005年5月开始筹备,《大围屋——雪娘》剧本先后经过了十七八次修改,2006年《大围屋——雪娘》剧组成立,2007年春节过后开始排练,两个月后冲刺了当年的深圳文博会并获得好评。去年文博会期间,《大围屋——雪娘》正式首演,更深受好评。精品艺术的打造真可以用“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来形容。
记者:《大围屋——雪娘》这次巡演,是为国庆60周年以及深圳经济特区30岁生日献礼的,为何会选择舞剧这种表现形式,选择“客家移民”这个题材?
刘兴范:舞剧是一种独特的艺术类别,它的大抒情大写意手法,具有独特的魅力。《大围屋——雪娘》这个剧目非常符合舞剧的规律,用舞剧去表达它的感情和表现它的意象,我认为是很合适的。
而选择“客家移民”这个题材,我认为是必然的。深圳是一个包容多元文化多元思维的城市,深圳人可以说是新客家人,而龙岗又是客属地区,大大小小的客家围屋就有600多座,建筑时限最远的已有200多年。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深圳的移民奋斗精神和客家人的那种坚韧顽强是相通的,客家文化是深圳历史上很重要的文化积淀。
《大围屋——雪娘》不是简单复制客家人的生活状态,也不是简单展示客家风情,它是一种对移民文化的描绘,对生命乐观态度的歌颂。
记者:有观众说已看过5遍,发现每次都有改动。可见精益求精一直是《大围屋——雪娘》剧组的追求,接下来还有什么新动作?
刘兴范:《大围屋——雪娘》目前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接下来要去广州进行大力宣传,同时准备进行全国范围内巡演。最近,我们得到一个好消息,“叶剑英基金会”非常支持《大围屋——雪娘》,该剧将有望到台湾演出。
记者:《大围屋——雪娘》采用怎样的运作模式?这种模式有哪些特别之处?
刘兴范:《大围屋——雪娘》采用市场化的操作方式,没有固定的院团班底,而是向全国大专院校招聘,由群艺馆进行签约制管理。这支年轻队伍按照通常的影视剧组建制,采用市场化的管理模式。这一模式机制灵活,能充分调动创作积极性。
记者:编导这部舞剧,您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刘兴范:被客家人的精神所感动。《大围屋——雪娘》在符合舞剧规律,体现客家人文风俗的同时,又将客家人的情感融入作品当中。虽是一部舞剧,但它触动了人的情感和灵魂,使内心情感得到强烈冲击和感染。
每次听到《大围屋——雪娘》的主题歌,我都想哭。雪娘完成了客家女人所有的传统使命,她含辛茹苦抚养孩子,最终又放手让孩子走出家门,她是孤独而幸福的。舞剧最后,雪娘拿着红绸子,望着远方。你知道为什么要选红绸子吗?它代表的是永远割舍不断的情。
记者:您的许多代表作都曾获奖,《大围屋——雪娘》在“第十届广东省艺术节”中也获得多项殊荣。您认为它的主要亮点在哪里?
刘兴范:巧妙的表现手法和独特的样式成就了《大围屋——雪娘》。《大围屋——雪娘》在叙事手法、塑造人物以及推动情节发展上都比较成功。它的结构方式以及舞段的设置,让观众在欣赏过程中听故事,精神内涵由此提炼出来。凭借这些,《大围屋——雪娘》形成了不少亮点。
《大围屋——雪娘》的启示
胡野秋
一
舞剧《大围屋——雪娘》从深圳走出,也许是冥冥中的契合。这个当代最大的移民城市,用自己的激情和尊崇,向几百年前的客家先人表达敬意。被称作“新客家人”的深圳人,在声、光、电的浓重烘托下,用肢体语言和客家先民进行了世纪的对话,这种对话是那样缠绵、那样隽永、那样千娇百媚、那样坚毅果敢……
一个叫作雪娘的女子,被逃难的母亲在临终前托付给善良的客家人,成为客家人养女的雪娘,日后做了这个家族的顶梁柱,她含辛茹苦地经营着千疮百孔的大家庭,甚至忍辱负重地养育着丈夫和情人生的孩子。历经战乱和磨难,她青春逝去,艰辛地养大儿子,凝聚着客家人顽强精神的大围屋建成……
“建围屋”是一个象征,这个围屋已经不再是一个物质的存在,虽然它的形制那么独特,功能那么完备。围屋已经成为雪娘和所有客家人的精神家园,他们的寄托、梦想、坚守、创造均系于此,我们无法想象,假如没有这个“围屋之梦”,面对纷至沓来的灾难和厄运,客家人该如何挺过。
回望客家史,自“秦开五岭”之后,客家人历经五次大迁徙,从晋末“永嘉南渡”,历唐、宋、清,而至太平军南逃,绵延千年、辗转万里。其中第三次迁徙中,因户籍登记之便,形成“主”、“客”之分,移民入籍者皆编入“客籍”,遂有“客家人”之称。而第五次迁徙,更让客家人远涉重洋去海外谋生。
但无论客家人走到哪里,都有一个坚定的念头和使命:让漂泊的心找到回家的路。
舞剧《大围屋——雪娘》在愁云惨雾的“梁蹋了”中启幕,到满怀憧憬的“龙腾了”落幕,我们跟着客家人漂泊、奋斗、回归、启航。
二
《大围屋——雪娘》的创作历程本身就是一部传奇。
《大围屋——雪娘》在没有固定的院团班底的情况下,建构全新的创作组合,运用政府与市场结合的模式,走出了一条全新的文艺精品生产之路。
深圳的龙岗区是一个具有浓郁客家氛围的区域,这里自然成为《大围屋——雪娘》的衍生地,龙岗区不惜重金投入舞剧创作,区文化馆与市群艺馆联手打造,一个不曾有过的多元体制与机制诞生了。
新机制带来的是新的活力,虽没有过去熟知的体制内班底,但演出阵容仍堪称明星组合。
《大围屋——雪娘》的编导队伍也是“一级棒”。谭晓洪、刘兴范、刘勇、詹晓南等四位一级舞蹈编导聚首剧组,让这出舞剧从一开始就占居艺术高点。
三
客家的历史透出一个关键词:坚韧。
深圳特区的历史透出一个关键词:敢闯。
《大围屋——雪娘》把这两个关键词做了最佳嫁接,坚韧加上敢闯,造就了这个艺术奇葩。
一年多过去了,《大围屋——雪娘》并没有停止探索的步伐,他们在剧情结构上谋篇布局,舞蹈语汇上推陈出新,情节细节上精雕细刻,舞美音乐上精益求精,每次演出都有新的元素加入,每次汇演都给观众新的惊喜。
雪娘、天树、梅子三个善良的客家青年,他们的恩怨情仇,他们的跌宕起伏,深深地拨动着更多“新客家人”的心弦。一个原住民和客家人融合中的故事,使同样面临重构人际关系的特区人多了一份思索。在爱情、婚姻、氏族、邻里等等社群的矛盾、融合、重建中,一个具有“大围屋”精神向度的人文框架悄悄矗立。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已经大大超越了一部舞剧的辐射半径,从纯粹的艺术形式升华到广袤的社会空间,这是《大围屋——雪娘》带给我们的启示。
本版撰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驻广东记者宾阳、实习记者刘熹、刘欣采写
本版配图均为《大围屋——雪娘》剧照
《大围屋——雪娘》是我国首部以客家大迁徙为题材的大型舞剧。通过几位主人公雪娘、天树、梅子之间爱恨纠葛的凄美故事,展现了一个围屋里的客家移民家族几代人所经历的悲欢离合与祖祖辈辈客家人千年辗转、万里迁徙的浩荡历程。
从《根生了》、《立柱了》、《果熟了》、《烛红了》到《梁塌了》、《灯亮了》、《龙腾了》,富有诗意的舞蹈段落巧妙地将一个缠绵悱恻、跌宕起伏的故事衔接在一起。为避战乱举家南迁的林氏收养了失去双亲的小雪娘,并为雪娘和亲生儿子天树订了亲,而天树却在迁徙后与当地畲族女孩梅子情投意合私定终身。而后,天树毅然为国从军,却不幸在战场上牺牲。梅子生下了她与天树的私生子,因难产撒手人寰,临终前托孤于雪娘。深明大义的雪娘将此儿视如己出,让其延续客家血脉。战争结束了,不知天树已战死沙场的雪娘望眼欲穿等待亲人归来,等来的却是代表着荣誉的功名柱。雪娘用自己柔弱的身躯撑起林氏大家庭,将天树与梅子所生的儿子抚育成人。
这是一曲委婉凄美的爱情恋曲。雪娘用一生坚守的爱情,抚养丈夫天树与梅子所生的儿子,用弱小的身躯撑起一个大家庭,在并不肥沃的土地上,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文化奇观——大围屋。一次次心灵的撞击,一次次情感的震撼,让观众为之落泪,为之敬仰。
这是一幅色彩斑斓的民俗画卷。不论是迎娶雪娘时的“锁轿门”、“舞麒麟”,还是为竹子绑上鲜花祈祷来年风调雨顺的“扎春笆”,在舞剧《大围屋——雪娘》中,几乎每一幕都可以找到具有独特风情的客家文化印记。
这是一篇气势恢弘的移民史诗。在长期的迁徙中,最令客家人魂牵梦绕的就是对家的渴望与怀念。《大围屋——雪娘》用新的结构方式为观众献上一部展示客家人开山劈壤的壮阔历程。
这是一种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纯朴客家人在大山中以顽强的毅力、艰苦的劳动、乐观的精神去战天斗地,建设自己的家园。顽强勇敢的男子汉和勤劳贤惠的客家女,长年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打着赤脚背着儿女,上山打柴下山耕耘,浸泡在汗水中仍不减乐观精神,还放声高唱悠扬的客家山歌……
《大围屋——雪娘》通过舞台大情感、大色彩、大画面、大手笔去重塑一群在迁徙中孕育而生的客家人,谱写着一支千年“四海为家”客家人的奋斗之歌。
《大围屋——雪娘》剧情简介
客家题材彰显深厚底蕴
在历史上,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原为中原汉人的客家先民,由于战乱、饥荒和政府奖惩等原因辗转南迁,先后扩展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省以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已有1亿以上的客家人。 客家人的南迁,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交流互动,中华文明在流动和传播中不断丰富内涵、增强活力。通过大迁徙,汉民族源源不断地移居南方,南方逐渐繁荣发展;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态先进的中原文明也因为客家大迁徙而流传到南洋诸国。
客家民系已经被认为是中华民族中最优秀的民系之一,客家文化也成为祖国大陆和衍播于全球的中国客家民系的脊梁和灵魂。海内外学者、名人曾以大文化视角对客家文化进行了深入探究和解读,人们从客家人的历史中获得崭新的思考和成功的借鉴。深圳有大量客家人聚居,又是年轻的移民城市(外来建设者延续传承着客家人的优秀品质,享有了“新客家”之称),客家文化成为深圳一个独特鲜明的文化资源。要打造标志性的地方文化名牌,客家题材无疑是深圳的首选。以世界广泛理解和尊重的客家文化为内核,把富有个性色彩的大围屋进行艺术演绎,将勤劳勇敢、开拓进取的客家精神和浪漫自由、痴恋缠绵的柔美舞蹈结合起来,必然能创作出一部具独特内涵和艺术魅力的舞剧精品。
情节设计构思巧妙
要在短短一个多小时内表现客家人艰辛的迁徙历程和优秀的独特品质,必须要找一个恰当的表达角度和方式。编导选用了爱情故事来进行艺术表达,其中包括两条故事线。剧情的明线是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一个等待10余年的梦想在瞬间破灭的悲哀,一个以死亡引发世人喟叹的命运结局。另一条暗线讲述了客家人大迁徙,在陌生的土地开基创业的艰辛历程。以建设大围屋贯穿全剧,人物爱情和建造大围屋两条故事线彼此强化。建造大围屋的线索表达思想性和文化内涵;爱情线被适当突出,富于浪漫色彩,更易为观众所接受。
在戏剧冲突的安排上,《大围屋——雪娘》一反传统舞剧情节单一直白的规律,设置了两女一男,天树、梅子、雪娘不同于正常爱情的曲折故事:男主人公天树与畲族少女梅子两情相悦,如胶似漆;天树与雪娘从小定下“等郎妹”婚约,更多的却是一份姐弟感情。 梅子是畲族之花,她的爱情热烈火辣、灿烂耀眼。她似在甘蔗林的红绸带,红得像火一样,点燃了天树的激情,也掀起了全剧的高潮。在天树新婚洞房之夜,梅子闯进去,雪娘惊愕失措,天树几乎癫狂。飞跃、翻滚、扭曲、颤抖、摇头、摔绊——情感的困扰被3位主角的舞功外化得淋漓尽致。此后剧情的发展如水银泻地:梅子难产辞世,梅老爷托孤,雪娘含辛茹苦养大念儿,建成大围屋;雪娘十几年苦等天树,等来的却是镌刻在功名柱上永远的悲伤。
《大围屋——雪娘》一男两女主人公万千纠葛的恋情,与客家人艰辛的迁徙创业史相叠加,令故事冲突有了一种炽热、奇崛和凄美的悲剧色彩。围绕爱情与死亡的艺术主题,全剧呈现出一种脉络清晰的、超越于客家之外的人类文化特征。这部舞剧用肢体语言含蓄而写意地表达情感,带来的不仅仅是视听上的优美绚丽,更有心灵上的感动震撼和思想上的深刻悠远。
《大围屋——雪娘》的艺术特点
“脚板走穿哎,山连山,
腰杆走弯哎,年又年,
鬓发走白哎,日月短,
性命走断哎,儿孙延……
走出一片地,走出一片天,
走出一个云开月儿圆。”
悲怆苍凉的音乐伴着漫天飘舞的雪花回荡,风雪中,客家人迈着沉重而坚定的步伐向远方迁徙……如泣如诉的客家山歌向观众娓娓叙述着女主人公雪娘的回忆,《大围屋——雪娘》的演员们以精湛的舞艺和饱满的情绪演绎着客家先民的传奇故事。
打造原创精品
舞剧《大围屋——雪娘》是深圳市龙岗区政府投资,以市场化方式,由龙岗区文化馆与深圳市群众艺术馆等部门联袂打造的舞台艺术精品。舞剧核心主创人员是多位国家级艺术家。
编剧安荣青、作曲张大龙、舞美设计张继文都在国内演艺界享有盛誉。该剧导演深圳市龙岗区文化馆馆长谭晓洪、深圳群艺馆馆长刘兴范、深圳群艺馆一级编导刘勇都曾荣获文化部文华编导奖等奖项,而詹晓南导演的名字则与那部轰动中外的舞蹈《千手观音》紧紧联系在一起。
《大围屋——雪娘》从2005年开始筹备,主创人员多次深入深圳龙岗区,粤北和江西、福建等客家聚居区进行调研采风。值得一提的是,该舞剧并没有固定的班底,而是向全国大专院校招聘,由深圳市群艺馆进行签约制管理。这支年轻的队伍按照影视剧组建制模式,采用市场化的管理模式,使创作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主演雪娘的扮演者殷硕曾凭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丝路》中“飞天舞女”的精湛表演惊艳世界;扮演天树的曾明是中国东方歌舞团的演员,曾在舞剧《西施》中担任吴王一角;梅子的扮演者储静曾多次获得国内舞蹈大奖。
拥有如此强大的导演和演员阵容,舞剧《大围屋——雪娘》自首次公演便好评如潮。该剧不仅参加过深圳市第四届文博会开幕式和第五届文博会的演出,还为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深圳特区28周年献礼公演。该剧还在2008年末举行的“第十届广东省艺术节”中夺得“舞蹈音乐类”一等奖、“编导一等奖”和“音乐一等奖”等重量级奖项。
在荣誉面前剧组并没有停止艺术创新的步伐,而是精益求精,虚心听取专家、观众和社会各界的反馈意见,对《大围屋——雪娘》进行艺术再创作。从故事结构、舞蹈语汇、舞美灯光和音乐等方面进行了修改与提高,使全剧的艺术品位与境界得到提升。创作团队对客家传统民俗并没有简单搬用,而是创造性地将这些风俗充分舞蹈化,赋予戏剧张力。就连剧中的客家民歌,也不断加以变奏和升华,使其艺术性更强。
提炼客家元素
客家元素是贯穿《大围屋——雪娘》的艺术基底。舞剧再现了客家人生活的场景,出现了许多客家的民俗文化符号。首先,在舞蹈语汇上大量使用了客家舞蹈元素:修建围屋的打夯舞气势震人,围屋上梁时的闹麒麟舞、欢庆时的独臂龙舞等都具有浓郁的民俗色彩。其次,舞剧音乐创作采用客家音乐元素,用交响乐曲的形式演奏出来,或气势宏伟或旋律优美,层次丰富且具很强的表现力。同时,创作团队在舞美灯光上也下了一番功夫,不但渲染出山野田间迷人的景色,也让观众感受到围屋里温馨亲切的气氛。种种客家元素的舞台化表现,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客家文化的魅力。
提及当初选择客家文化作为主要题材时,创作团队表示,客家人的发展史实际上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移民史,也是一部荡气回肠的创业史。这种奋力拼搏与现在所推崇的深圳精神完全吻合,深圳的发展史可以说也是一部移民奋斗史。
在建设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对于深圳这样一个新兴的移民城市,对于这座城市中的数百万“新客家”——外来建设者来说,不畏艰辛、执着创业、团结和谐的客家精神,仍值得传承和发扬光大。
导演刘兴范表示:“深圳人就是新时代的客家人,舞剧《大围屋——雪娘》不妨解读为一部开拓者的心灵史。”编导詹晓南认为,《大围屋——雪娘》中的客家文化精神实际上与深圳这个移民城市的精神交相呼应。他说:“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各地的文化在这里碰撞并衍生出属于这座城市所特有的文化氛围。在《大围屋——雪娘》中,你能很明显地搜寻到这样的影子。”
生生不息的客家魂
文化精品生产的机制创新
——解读《大围屋——雪娘》的创作与运营
政府大手笔资助
刘兴范是深圳市群艺馆的负责人,同时也是《大围屋——雪娘》的主要导演之一。据他介绍,《大围屋——雪娘》创作之初定位为一个政府立项的文化精品工程。先是在龙岗区立项,得到龙岗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之后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也对项目进行了有力资助。
刘兴范告诉记者,创作《大围屋——雪娘》的设想最初形成于2005年5月,深圳市龙岗区主要负责同志提出集中力量,打造出一部既叫好又叫座,能够代表深圳文艺发展水平的舞剧精品。龙岗区宣传文化部门组织班子,精心策划,编撰了大型客家舞剧《大围屋——雪娘》剧本,初步完成了音乐、舞美、服装、灯光、道具设计等前期工作。
龙岗宣传文化部门的创作成果得到市、区两级政府的认可,并获得经费扶持。深圳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等有关部门对该剧创作进行了跟踪指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剧组打造品牌,探索市场运作新途径。深圳市宣传部门还组织各级新闻媒体对《大围屋——雪娘》的创作、排练和演出给予全方位的宣传报道。由此,《大围屋——雪娘》的创作走上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名家全力创作
据介绍,《大围屋——雪娘》主创阵容强大,几乎每个环节都由名家坐阵。
此外,该剧出演者绝大多数是来自专业院校毕业的演员。殷硕、曾明、储静3位主演,分别是《大围屋——雪娘》中雪娘、天树、梅子的扮演者,他们均是专业舞蹈院校出身, 并具有主演名剧的经验,拥有扎实的舞蹈功底。
2007年底舞剧脚本初定后,演职员一边深入体验客家民俗,一边排练修改。2008年5月,《大围屋——雪娘》在深圳文博会开幕式上公演,受到世界各地参会嘉宾的好评。时任文化部艺术司司长的于平表示:“《大围屋——雪娘》是一台高水准的舞剧,具备冲击全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良好基础。该剧结构好,故事清晰;群舞水平相当高,团队精神好。”
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深圳经济特区建立28周年,2008年8月26日,《大围屋——雪娘》在深圳大剧院揭开巡演首场的帷幕,之后在全市连续巡演30多场。同时,深圳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邀请了来自广东省委宣传部、省舞协、省艺术研究所等方面的艺术家、民俗学者、观众代表、演出经纪人等就《大围屋——雪娘》进行研讨座谈,广泛听取意见,对人物塑造、人物命运、服装、音乐、舞美等再作加工提高。编导人员边排边改、精益求精,目前仅文学脚本的大小修改已达20多次。
院团大胆创新
制约一些歌舞院团发展的一个弊病是“老人出不去,新人进不来”,舞剧创作缺乏高、精、尖人才。《大围屋——雪娘》把精英人才视为剧目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根据艺术目标,《大围屋——雪娘》组建了从编剧、编导、作曲、灯光、舞美到服装等由国内一流艺术家组成的创作班子,并由4位一级编导执导。剧组在多家媒体发布了演员招聘启事,多次赴北京、广州等地的艺术院校、艺术团体进行招聘。剧组还与相关艺术院校联合办学,使演员与后备力量的训练、演出有机结合起来。
《大围屋——雪娘》实行创作人员委约制,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一级编剧安荣青编创剧本。实行主要演员签约制,男女主角以单剧目签约方式引进,分别来自中国东方歌舞团、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文工团。
在演员的管理方面,深圳市群艺馆和龙岗区文化馆大胆创新、通力合作,由龙岗区招聘演员后委托深圳市群艺馆管理,在舞剧演出告一段落后由深圳市群艺馆与演员签订续用合同。舞剧排练和演出期间,演员的工资及因舞剧排演产生的费用由龙岗区文化馆承担。这些措施彻底打破了以往僵化的分配机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人员的积极性。
积极市场探索
真正的精品不仅在于艺术成就,更在于市场的认可。好的作品也应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与以往一些文化“精品”获奖之后就“寿终正寝”不同,《大围屋——雪娘》在创作和演出过程中大胆进入市场。
“目前,《大围屋——雪娘》正一边巡演,一边精心打磨,中长期计划是冲击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大奖,最终实现市场化运作。”刘兴范说。其实,《大围屋——雪娘》策划伊始,市场化运作已经被确定为最终目标。借鉴《一把酸枣》、《风中少林》等剧目的运作方式,《大围屋——雪娘》非常注重商业化设计,瞄准市场进行整体包装,努力探索走市场化、产业化的路子。
在未来的发展中,《大围屋——雪娘》将继续大胆探索市场运营项目制。一是联手文化传媒公司,分阶段、有计划地进行舞剧的广告宣传,对舞剧的创作、排练和演出进行跟踪报道、传播客家文化,突出深圳特色,提高舞剧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为在全国进行市场化运作做好铺垫。二是联手文化经纪公司,利用其市场运作经验和专业触角进行商业演出推广,积极寻找广告赞助商,拓宽票务渠道,把舞剧的商业演出推向国内外,在良好的社会效益基础上争取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