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实习记者刘伟)在青山环抱的湖南韶山冲,一位母亲唯恐她的第三个孩子也过早夭折,于是让他拜石为母,并取乳名“石三伢子”。石三伢子渐渐成长为浓眉大眼的少年,他像石头一样坚强刚毅,终于有一天他决定离开家乡,走出大山,创造了一番顶天立地的事业。9月8日至9日,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我们33周年之际,这部由湖南省木偶皮影剧院演出的大型木偶儿童剧《石三伢子》来到中国儿童剧场,以妙趣天成的艺术手法演绎了伟人多彩的少年时光。
童真童趣是该剧最大的亮点。水牛、蚂蚁、青蛙……这些城里孩子很少见到的东西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舞台之上。石三伢子和小伙伴们上房抓鸟、逃学戏水,过着活泼天真的山乡生活。剧中每一个小家伙都个性鲜明,顶着瓜皮小帽的富家子“秋丝瓜”爱打小报告,破衣烂衫的穷孩子“五满”鲁莽调皮,而石三伢子则总是有很多鬼点子,聪明而叛逆,惹得父亲火冒三丈……在满足儿童观众的同时,该剧还突出体现伟人成长的教育意义,石三伢子之所以能勇敢反抗暴力,善良地对待穷苦人,不仅仅是因为他爱读书明事理,更因为他怀有安世济民的鸿鹄之志。
演出开始不久,小淘气鬼们就迅速安静下来,伸长脖子,睁大眼睛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坐在旁边的家长们也不失时机地展开教导,告诉他们“毛润之是谁”“为什么秋丝瓜家会有那么多粮”。
《石三伢子》来自伟人家乡,自然少不了浓郁的湖南乡土气息。全剧从开始到结尾,多次响起了幽婉的韶山山歌,据湖南木偶皮影剧院业务主任郑特介绍,这些民歌是根据主创人员前往韶山冲实地采集来的素材创作的。此外,服饰、民俗、童谣、俚语中的湖湘元素也都被运用得巧妙合理,其中最有意思的是用湖南方言读出一些特定台词,这既不影响全国各地小观众们理解剧情,又使得人们将木偶造型的石三伢子和纪录片、影视作品中的毛泽东形象自然、紧密地联系起来。
演出谢幕时,表演者举着各自操控的木偶走到台下与小观众进行了热烈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