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特别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开馆之后仍遭质疑




 中国文化报 >  2009-09-11
放大 缩小 默认
开馆之后仍遭质疑
——余秋雨捐款事件引人反思
  秋雨图书馆开馆
  秋雨图书馆外景
  刚开学的学生在图书馆里看书
  ▲图书馆墙上挂着名人题词      都江堰市李冰中学接收清单

  本报记者 焦 雯

  9月1日,对于四川都江堰的孩子们来说,是一个幸福的日子。这一天,他们正式告别了板房学校,搬进刚刚建好的永久性校舍。其中,蒲阳小学、李冰中学和都江堰外国语实验学校的孩子们还惊喜地发现,自己美丽的新校园里还矗立着秋雨图书馆。然而,走进这个图书馆的孩子们恐怕想不到、也理解不了,为何图书馆还未“诞生”就已被推至风口浪尖,在建成开馆之后,又一再遭到质疑……

  日前,由余秋雨捐助的四川省都江堰市3所学校图书馆已全部落成,并于8月29日在都江堰外国语实验学校举行了简短的开馆仪式。当日起,3所图书馆的3万册图书正式向学生开放阅览。

  记者从协助余秋雨落实图书馆捐助事宜的上海九久读书人文化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九久公司)了解到,这3万册图书全部由余秋雨出资购买,书单也由他审定,主要以适于中小学生阅读的经典文学读物为主,涵盖中国文学以及外国文学领域数千种经典名作,包括唐诗宋词、四大名著以及《鲁迅全集》、《家》、《春》、《秋》、《围城》等近代作家作品;《战争与和平》、《巴黎圣母院》、《堂·吉诃德》、《童年》等外国文学经典之作;畅销图书《哈利·波特》、《窗边的小豆豆》;新概念作文选、高考作文选、牛津英语词汇、《海伦·凯勒自传》、《安妮日记》等学习类、心灵励志类图书。

  九久公司董事长黄育海称,除3万册崭新的图书外,余秋雨还向3所图书馆捐赠了手提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照相机、音响等配套设施,总花费超过50万元。

  “这些捐助全部由余秋雨一人出资。”黄育海在采访中一再强调。经过了几个月的 “唇枪舌战”,他回答问题时显得十分谨慎。

  秋雨图书馆落成开馆之时,黄育海和他周围的人曾以为,质疑已经不攻自破,“假捐”事件就此尘埃落定,然而,事情却远不如他所想的那么简单。

  图书馆已开馆 质疑仍未止息

  都江堰教育局副局长肖融:

  “与其质疑,不如为灾区做点实事”

  “与其纠缠于个别字眼,打文字仗,不如为灾区的孩子们做点实事。”都江堰教育局副局长肖融,近日不得已客串起了“新闻发言人”的角色。面对纷至沓来的采访,她十分无奈,而对于“假捐门”事件的挑起争端者和纠缠不休者,她只得礼貌地劝告。

  “灾后重建的任务,三年要两年完成,我们现在都是‘5+2’‘白+黑’地工作,不敢有丝毫懈怠,根本没有时间上网关注这些争论。”肖融说自己和周围的人并不关心那些所谓的是非,但她满怀深情地告诉记者:“在都江堰的孩子和老师的心中,余秋雨是一位高尚的文化名人,我们敬仰他、崇敬他,不希望他遭受不公正的待遇。”

  肖融说,都江堰与余秋雨有着深厚的感情,不仅仅由于余秋雨曾在《都江堰》一文中写道:“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也不仅仅由于他为都江堰题写“拜水都江堰 问道青城山”的城市名片,更是因为他在灾后一直高度关注灾区人民,前后两次赶赴都江堰,还为孩子们捐建了这3所图书馆。“最让我们高兴的是,他对这3所图书馆的捐助是持续性的,在他的号召下,文化界的朋友们已经承诺每年向每所图书馆捐赠不少于15万元的中外新书。”肖融告诉记者,秋雨图书馆的开馆仪式,有都江堰市领导、都江堰市教育局领导前来出席,都江堰市委书记刘俊林还特意为图书馆题写了贺词:“咏拜水问道佳句颂扬古堰青城 行赠书益智善举传承道德文章。”

  肖融说:“图书馆之所以要以余秋雨的名字命名,是想激励都江堰的孩子,能在这位文化大师的引领下成长。秋雨图书馆这个名字已经超越了其本身,包含了更多的、更丰富的文化价值。”

  余秋雨“假捐”这一说法,最初是源自今年6月初发表在网上的一篇博文。在这篇长达万余字的博文《余秋雨20万假捐款“真相调查”》中,作者萧夏林列举事实称余秋雨与他任名誉董事长的九久读书人公司,多次对媒体进行空头承诺,但20万元的具体捐款数额却没有兑现,声称要建的两所希望小学根本没有建。他指责余秋雨是借国难炒作自己,还说如果捐款了就要拿出证据。在舆论的质疑压力下,余秋雨回应称有四位“咬余专业户”挑起此事,但被指责成转移话题。

  6月8日,余秋雨通过九久公司发表书面声明,称20万元捐款已用于捐助都江堰3所新建学校的图书馆。但网民仍未消除疑虑,质疑焦点集中在余秋雨一直不能提供捐款的证明上。由于未能出具捐款的真凭实据,许多网民认定余秋雨“诈捐”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实,这之后,余秋雨甚至被斥为“文化首骗”。

  6月14日,易中天撰写博文《余秋雨的权利和义务》,认为余秋雨可以不捐款,但是不能“诈捐”,否则就是骗取公众的爱戴和同情,涉及到公德、公义、公信力以及公众回报。毫不客气地敦促余秋雨尽快拿出“捐款早已如期到位”的确凿证据,事件一时间被推向高潮。

  6月17日,四川省都江堰市教育局首度就余秋雨地震捐款事件发表回应,称是教育局建议余秋雨将20万元捐款改为装备3所学校图书馆。经过多次洽谈,双方达成“君子协定”:由都江堰教育局负责指定3所学校,余秋雨负责落实购买3万册图书的资金,九久公司负责配送图书。

  但这一解释并未得到早已认定余秋雨“诈捐”的网民的认可,一项民意调查显示,逾八成参与调查的网民不能接受余秋雨捐款改成捐书的说法,都江堰方面所称善举不签订协议、是“君子协定”这一说法受到了质疑。“救灾捐赠岂能是君子协议”“捐赠图书等同于捐赠图书馆?”等质疑一时遍布网上,还有网友直指余秋雨说大话使小钱,各种评论不绝于耳,直至图书馆落成开放,仍然未见止息。

  从是不是假捐到捐了多少;从捐建学校到捐赠图书;从6万元到20万元,再到最终的50万元,随着事态的一步步进展,网上总有人锲而不舍地追问、盘查,不放过一点点可能指向余秋雨“假捐赠”的蛛丝马迹。经过一波又一波的指责,实实在在的秋雨图书馆终于呈现在世人面前,而余秋雨“假捐款”的质疑却仍然没有完全止息。

  事件回放

  9月2日,某媒体刊登的一则评论《余秋雨图书馆里都有些啥》,矛头直指九久公司,言称据媒体报道,余秋雨所捐图书大多为九久公司策划推出,因此秋雨图书馆有转移九久公司库存之嫌,并讽刺图书馆为“疑似九久仓库”。

  面对这种质疑,黄育海说:“九久读书人是一家图书策划网站,只通过网络卖书,不可能推出什么书,又何来库存一说?再者,九久策划的图书也很少,且都是外国当代文学作品,在此次捐助的书目中涉及的很少。”黄育海说,此次捐赠给3所图书馆的图书按照一般中学图书馆的规模进行配置,涉及了近百家出版社的数千种书籍,都是按较低折扣购买的,自己绝不可能从中牟利。

  网上的质疑则更多也更加刺耳,有网友质疑余秋雨在博客上公布的图书馆信息中,依旧没有公布和提及任何捐款或者购书收据,还有网友抓住细节提出,余秋雨仅仅捐了书,并没有建图书馆,何以要说自己是“捐建”了图书馆并命名呢?

  也有网友表示,“假捐门”的尘埃虽然尚未落定,但无论如何,秋雨图书馆毕竟是建起来了,而且将会持续地“强大”下去。这场争论或许也该就此划上句号了吧。

  “九久”回应库存说

  称自己是此事全程的见证者的黄育海向记者讲述了事情的详细经过:“地震发生后不久,也就是在去年5月下旬,我和秋雨先生一道去了都江堰,看到当地学校损失惨重,秋雨先生一开始想捐建一所希望小学,由于都江堰灾后重建的建筑全部要求抗8级地震,一所学校的造价在1000万元左右,于是当地教育部门建议我们援建图书馆。”黄育海说,灾后当地的学校涉及到撤除、合并、重建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他们的捐助也因此一直未能落实。今年5·12地震周年祭,余秋雨再度前往都江堰演讲时,学校已经初步建成,都江堰方面这才向他明确了接受捐助的几所学校。“5月中旬我们就已经确定了要捐助的学校,而假捐款的言论是6月初才传出的,仅凭这一点,就能断定孰是孰非了。”黄育海对于至今仍有人认为图书馆的落成是网民和媒体“舆论监督”的功劳,感到十分不公。

  余秋雨被指“假捐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未能出具收据,对此,黄育海的解释是,个体捐助灾区有多种方式,比较简便的一种是通过红十字会汇款,比较艰难的一种是凭借自己的专业成就把捐款变成一项工程。余秋雨的捐助就是后一种方式。“他希望自己的钱用在对灾区孩子们精神、心灵和文化的援建上。建成的图书馆就是最好的收据。”黄育海说。

  余秋雨曾在博客上写道:“去年5·12地震,我被全国的抗震救灾所感动,到灾区做了很多事,但几乎每一件事都受到文化界少数人的反对……我深感悲哀的是,中国文化界怎么会被这样的造谣者所践踏,而我们却毫无阻止的办法……为什么(有些人)永远闭着眼睛颠倒黑白。后来才知道,造谣诽谤,是他们的生存方式。”

  图书馆落成是舆论监督的功劳?

  此次“假捐”事件,余秋雨和九久公司在公布捐款消息之时,或不够严谨,在没有全面评估资金需求的情况下,就声明要捐建学校,受到质疑后,又未能在第一时间对事实做出澄清,引起了新一轮次的“声讨”,从而陷入了被动局面。

  但如今秋雨图书馆已经建成开馆,捐助清单公开,“假捐”事件也该划上句号了,为何还有那么多咬文嚼字式的质疑?

  最令人费解的是,这些心细如发的质疑者们,在要求别人出示真凭实据的同时,却忽略了,自己的质疑仅仅来源于一些从媒体报道上截取的片段,以及对余秋雨博客个人化推理。

  萧夏林在博文中质疑对该事件的4篇报道说法均有出入,同一天的两篇报道:“第一篇是56万元,第二篇是36万元,相差20万元,到底那个是真的,那个是假的?第二篇报道就根本没有提99书友希望小学。”又指出:“报道的时态不一样,前三篇是完成时态,意思是已经完成56万元捐款,或者36万元的捐款,或者捐献希望小学,第四篇是‘余秋雨将要捐建希望小学’,是虚拟计划,是未来时。”

  作为一位从事媒体工作多年的编辑,不知道萧夏林在质疑时,有没有向这4篇文章的作者求证一下,究竟是余秋雨本人的说法有出入,还是媒体在解读和报道的时候误传了余秋雨的意思。对此萧夏林并未言明,但从他带有“强烈个人感情色彩”的万言博文中,确实找不出他找有关单位或者相关人士求证的“证据”来。

  这篇几乎没有进行任何调查求证的博文题目叫做“真相调查”,恐怕也名不符实吧?

  那位讽刺秋雨图书馆为“九久仓库”的作者,从未到过秋雨图书馆,甚至不了解九久公司的真正性质和出版行业的基本常识,只是从媒体的报道上进行推断,就称秋雨图书馆有转移九久公司库存之嫌。

  然而,这些质疑的真实性、合理性,萧夏林曾与余秋雨有过个人恩怨的事实,却淹没在网上掀起的一片骂声中,人们只记住了质疑中那个假定的结论。

  于是,质疑便成为了真相。如同这几日炒的火热的桑兰“保姆门”事件,质疑者们成为了抽丝剥茧破案的“公民警察”,甚至是对别人进行道德审判的“法官”,引得桑兰在博客中如是慨叹:“如今一篇评论即可当新闻去发。”

  可是在行使公民话语权,要求别人交出证据时,质疑者自己是否该首先拿出证据来,或者,至少是要根据确凿的经过求证的事实来进行质疑?

  质疑者可能会说,我只是质疑而已,不需要调查得那么清楚。然而,事实上质疑在传播的过程中,早已经丢掉了后面的那个问号,成为了言之凿凿的“事实”。

  也有质疑者认为,我质疑是因为不信任政府有关部门、不信任名人、不信任媒体。但一个不具备任何专业资质和公信力的质疑者的个人观点,或者不明根底的“网友曝”,就比政府有关部门、名人和媒体来得更加可信吗?就真的是更加公正吗?

  是谁、为了什么,固执着自己的质疑?又是谁不惮以恶意去解析一件正常的善举?

  秋雨图书馆开馆了,质疑者们是不是也可以偃旗息鼓了?请别再让这些喧嚣的声音,打扰了灾区孩子们刚刚恢复平静的生活……

  质疑该结束了吧

  素 馨

  图书:

  总计30166册,其中蒲阳小学10068册,李冰中学10047册,都江堰外国语实验学校10051册。

  图书馆设备:

  惠普台式电脑12台、惠普笔记本电脑6台、佳能复印机6台、惠普传真扫描一体机6台、松下数码摄像机6台、佳能数码照相机6台、ALES声艺主配广场用音响功放1套、ALES声艺主配会议室用音响功放1套。

  图书馆书橱书柜书架书桌(注:另有部分物资尚在配购中)若干

  余秋雨捐助清单

  王 蒙:与书为伴,以书为师

  张贤亮:长夜萧萧意自如,窗前风雪枕边书。

  且凭只手开天阙,肯待他人叩草庐。

  贾平凹:读书为福

  冯骥才:在这里,你一定会找到智慧的长者,思考的伙伴,心灵的知

  己,甚至还有你自己,相信我,快来吧。

  余光中:琅嬛福地在人间

  部分名人题词

  我为地震灾区捐助的三个学生图书馆,已于日前落成。大家一进门看到,热忱支持这三个小小图书馆建设的,是当代华语世界最重要的一些文化巨匠。他们的文化嘱托,就在这里亲笔递交给了最年轻的读者,这是海内外别的图书馆都没有做到过的事。朋友们决定把我的名字放在图书馆前面,其实,里边包含着更多更重要的名字。

  记得5·12地震之后不久,我对受灾的孩子们说,面对山崩地裂,我们中国人的回答,首先是抢救的声音,接着是重建的声音,然后是读书的声音。我说,在这个过程中,我不希望仅仅成为一个捐款者,还要成为一个志愿者,亲力亲为。

  但是,用我所捐的五十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来建设三个学生图书馆,显然不够。因此,今天我要感谢一年多来任劳任怨、精打细算帮助我购置各种设备的工程承办小组;感谢“九久读书网”想尽办法以50%的书价为我购得了三万余册优质图书;更要感谢都江堰市教育局的大力协助,使这件事情顺利完成。图书馆建成后,文化界的朋友们已经承诺每年向每个图书馆捐赠不少于十五万元的中外新书。这些事实都证明,大灾激发大善,大善建立大信,即使再难的事,也能在心心相印中完成。

  最后,我还要感谢即将使用这三个图书馆的同学们。你们走近书籍的脚步,是我们这代人的最终企盼。

  2009年

  我的感谢

  余秋雨

  相关链接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