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文化产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上海文化信息产业园进京招商
剧场魅力不仅在于外观
长春:“红色图书”国庆节前热销
戏剧制作人涉足小剧场建设
大文化视角下的本溪选择
中国版权事业成就展开幕
江苏演艺集团演出季力推低票价
文化产业成创业的重要选择




 中国文化报 >  2009-09-11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剧场魅力不仅在于外观

  编者按:本文作者从事剧院管理工作多年,曾多次赴欧洲多个国家的剧院参与商业谈判和交流。近期,作者陪同爱尔兰《大河之舞》先遣队赴全国各地剧院进行技术考察,对国内十几个大型城市的标志性剧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剧院建设迅速发展,但是相应的管理却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剧院定位不明、票价虚高等。对此,作者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中国的剧场建设速度和规模就像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中国经济一样,如骏马飞驰。但是刚刚起步的中国剧场建设,仅仅是在硬件设施上达到了国际级。目前,中国还没有哪一个剧场的管理运营能够得到国际性的美誉。甚至,很多剧场基础的物业管理都还很不专业。要让中国的剧院、剧场真正成为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剧场的硬件建设是各地政府很关注也是投入大力气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内各地的剧场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很多省市都建设了自己的大剧院,尤其是东南沿海各省,几乎每个较大的城市都建设了自己的大剧院。这些新剧院投资巨大,规划宏伟,设备先进。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很多新剧院在硬件设施上已经进入了世界上最好的剧院行列,其奢华壮丽的外观和专业化的设施常常令很多世界顶级艺术剧院的管理者都叹为观止。

  剧场的基本管理包括基本的物业管理和内容运营。剧场作为一个空间结构,一个提供表演的场所,建设得再好,说到底首先是一个物业的概念,所以剧场的基础是一个物业管理。只有物业管理达到了一定的水准,才能为内容服务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和保障。而且,要成为一个专业的演出场所,关键是看剧院能够提供什么样的内容和服务。演出内容才是剧院的核心。世界上一些著名的表演艺术中心,不是因为有华美的外表,而是因为提供了丰富而又有特色的剧目和优质的服务,才成为著名的艺术中心,如维也纳金色大厅、悉尼歌剧院、肯尼迪艺术中心等。

  实际上,大多数国际知名的剧院,其硬件设施并不出众。伦敦的DOMITION THEATRE因为上演音乐剧《We Will Rock You》而名扬世界,而这个剧院是由麻风病院和酿酒厂改造的。上演《歌剧院幽灵》的HERMAJEST THEATRE可能比北京某个区的文化中心还要小很多。而莫斯科市属最大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模范音乐剧院也是由一个医院改造的。所以,外观和硬件应该说只是成为一个著名演出场所的有利条件,不是必然也不是必须。

  现在国内各地投巨资兴建的“大剧院”,基本上都被当地政府定位为“高雅的艺术殿堂,人民的艺术剧场”,表达了当地政府把大剧院打造成精品艺术场所的良好愿望。但是当前中国的剧场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比较突出的就是高票价和“水团潮”现象。

  常识告诉我们,高成本是导致高票价的重要因素。我们知道,国外的艺术团,尤其是顶级的艺术团,运作成本动辄就是上千万元人民币,这对中国目前的市场承载力来说,无疑是难以承受的。加上大剧院又是当地租金最贵的剧院,直接导致成本的飙升。比如上海大剧院的场租每场平均达到了20多万元,平均到每个座位上要100多元。也有人测算,国家大剧院每场演出成本摊到每个椅子也要近千元人民币。剧场的高门槛带来了高成本,而高成本必然导致票价的提升。但是剧院需要持续运营,于是出现了另一种极端现象,即为了减少风险和降低成本,演出商们不得不选择成本低的艺术团,但这样质量又难以得到保证,于是“水团潮”也就难以避免。

  要解决这些问题,应当从多方面着手。

  首先,是推进剧院特色化、专业化的建设。其中,一个剧院专门演出某个或者某种类型的剧目,可能是大多数剧院的生存之道。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目前北京现有剧场的定位日渐清晰。比如,已被中央芭蕾舞团收回管理的天桥剧场,至少可以保证吸引来看中芭的忠实粉丝;首都剧院则一直是北京人艺的坚固阵地;北京展览馆剧场已经成功转型为大型的音乐剧和小众演唱会的场所,成功地规避了国家大剧院的冲击,为自己在市场上赢得了独特的声誉。

  其次,是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场团合一”的进程。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剧场因为是独立的物业经营单位,所以,吸引各种类别的艺术进入剧场,提高剧场的场地出租率是各地剧场经营的首要考虑因素。而如果剧场与剧团能紧密结合,则必然保证了一定的出租率,而且长期合作又能降低成本,这将极大地缓解运营压力。

  国外很多剧场都是和剧团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巴塞罗那歌剧院、英国皇家芭蕾舞团、法国巴黎歌剧院、莫斯科大剧院等。这使得剧场有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至少可以为剧场的定位带来实实在在的独特内容资源。这也在客观上规避了“水团潮”等现象的出现。

  观众是冲着“团”来剧场的,而不是因为剧场而来剧场的,因此当剧团作为剧场的附属机构时,演出成本必然会大大降低,这就为低票价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市场和艺术并不是天生对立的,但是市场和艺术毕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什么时候我们的艺术家不再谈市场了,只关心艺术创作了,演出市场也就成熟了。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把不擅长的事情交给擅长的人,这就是专业。

  (作者系北展演艺文化有限公司北京展览馆剧场演出总监)

  张力刚

  相关链接

  ●国家大剧院,投资38亿元●重庆大剧院,投资15亿元●广东广州歌剧院,投资超过

  10亿元

  ●湖北武汉琴台大剧院,投资

  10亿元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投资

  11.4亿元

  ●杭州大剧院,投资9亿元●河南艺术中心,投资9亿元

  ●浙江宁波大剧院,投资

  6.19亿元

  ●东莞大剧院,投资6亿元

  ●绍兴大剧院,投资3.1亿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