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李开复在中国的知名度达到了顶峰——时任微软全球副总裁的他闪电加盟Google任职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全球两家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与一个人的分合纠葛,在媒体的强烈关注下,令许多平常不接触网络的老百姓,也记住了“李开复”这个名字,同时记住的,还有那个在当时尚未有中文名的公司——Google。
事实上,当2005年7月李开复闪电加盟Google之时,Google在中国的日子并不好过,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之一,完全没有本土化的Google正面临被中国本土企业百度拉大领先优势的困局。如此困局下,Google选择李开复这样的经理人显然有着自己的考虑:在中国找一个既有信誉又有人气,还有关系的“老师”,来帮助他们稳扎中国、理解中国,同时也让Google得以在中国塑造一个温和、谦逊、有内涵的形象。对于这个“代言人”的工作当时的李开复最合适不过了。
2006年,加盟Google不久的李开复就为Google起了个“谷歌”的中文名,这被视作Google中国本土化战略很重要的一步。但时至今日,在其本土化战略基本成功的当下,轻装上阵的谷歌中国则需要尽快进入另一个新阶段:如何在中国开疆拓土,唱响“谷物丰收之歌”。而对于已经48岁的李开复来说,选择在每个职业生涯的抛物线开始下行的时候,迅速找到另一个抛物线的起点,也是一个聪明的职业经理人最恰当的选择。
那么谷歌中国未来需要的是什么样的领导者?
事实上,包括搜索引擎在内的很多互联网应用企业都是一个必须同时面对搜索用户和广告商户两方面的特殊行业。对于用户来说,明星般的代言人当然对提升品牌作用显著,但是对于商户们来说,投资回报率才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关键点。
谷歌在中国已经过了构建对使用者的品牌形象的阶段,目前谷歌在中国真正面对的挑战是如何构建一个更有效的“商业生态圈”带动更多往搜索引擎投钱的商人们认同这个企业实实在在的、甚至金光闪闪的商业影响力。
显然,谷歌对此早已有所感觉。2008年1月7日,谷歌邀请原SK电讯中国区首席执行官兼总裁刘允加盟,任谷歌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业务总经理。据悉,刘允直接负责的正是谷歌在中国的Adsense(谷歌推出的针对网站主的互联网广告服务)和Adwords(谷歌推出的关键词竞价广告)业务,这被视作谷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最主要的两大收入来源。
身材高大、皮肤黝黑的刘允,与李开复拥有全然不同的气质。在此前接受采访时,刘允曾向媒体表示,未来将在中国进行“新营销”的持续发力,“在这个完全不同于美国的、潜力很大但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市场,不排除进行一些更深耕细作的本地化营销尝试”。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谷歌必须注意到单纯的“商业生态圈”推进还需要有技术和产品的强力支撑。目前谷歌中国还需要有更强力的技术领导者出现,并且能在产品和技术上构建更强大的影响力。这一点不解决,谷歌的新一代管理团队就算不上完整。
对谷歌来说,进入在中国发展的第二个大阶段,需要的是实际的操盘手和严谨的执行体系。目前,各界对于谷歌中国新的接班人猜测众多,但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短期内很可能不会有第二个“李开复式”的明星经理人来接班。首先,没有哪个本土职业经理人能够“穿进开复的鞋子”;其次,没有哪个职业经理人会愿意“穿进开复的鞋子”;或者,谷歌可能根本就不想要“开复的鞋子”。所以,估计谷歌中国会采用分权管理的模式。谷歌会有意识地把自己变得低调和务实一些──“看看百度是怎么低头赚钱的就能理解谷歌中国未来的前进路径了。”
(节选自《商业价值》2009年9月刊《别了,开复》,作者夏勇峰)
过去4年中,谷歌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的离职传闻屡见不鲜,而今年9月4日,他真的离开了谷歌。这,或许是李开复向自身目标迈进的又一步,亦或许是谷歌迈向一个新阶段的开始……
谷歌未来需要怎样的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