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在确立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之后,日前再次吹响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号角,提出三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标:到2012年,在广东全省建成城市“十五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公里文化圈”。
定位:建设文化强省
广东省委、省政府近日正式出台《关于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实施意见》,对新时期广东文化建设做出了重大部署,明确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在其中提到实现文化强省目标的七大工程当中,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程首当其冲。
“只有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设施网络,提供丰富多样的公共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发展的根基才能牢固,力量才会壮大,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才能实现。”在日前召开的广东省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林雄表示,打造一个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能提升人民群众整体素质,提高消费需求,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而且能够从根本上解放文化生产力,激发文化创造力,提升文化软实力。这也将为把广东建设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文化中心、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排头兵、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主力省和培育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生力军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标:城乡并举、全民共享
近期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到2012年,基本建立起与全省经济水平、人口状况和服务要求相适应,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建设各项主要指标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全省城乡群众人人享有公共文化服务,建成城市“十五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公里文化圈”。
具体来讲就是,力争到2012年,建成省、市、县、乡镇、行政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覆盖率,基层文化建设各项主要指标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努力实现全省基层文化设施的全覆盖。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机制,推进“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建设。建设城市“十五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公里文化圈”, 使每一个市民出门15分钟内、每一个农村居民出门10公里内,就能到达一个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在继续巩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免费开放服务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国有博物馆、美术馆免费或者优惠开放制度,有条件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应向社会免费开放。同时,各级展览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也要逐步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现状:有基础但并不平衡
据了解,在过去的6年间,广东省财政投入20亿元用于广东省博物馆、中山图书馆等一大批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大大提高了全省公共文化服务的层次;同时又投入3亿多元,扶持经济欠发达地区建立各类文化场馆1284个,推动了全省公共文化设施的均衡发展。截至2008年底,广东全省建成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32个,文化馆143个,博物馆152个,乡镇文化站1600多个,同时公共文化设施进一步向基层延伸,全省建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广场5000多个,“农家书屋”、村(社区)文化室8575个,“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流动演出服务队”如火如荼,仅“流动图书馆”62个分馆就接待了超过1000万借阅人次,借阅图书超过2000万册次。
在多个公共场合,林雄坦陈,近几年的文化大省建设让广东在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提升服务能力、创新运营机制、实施重点文化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公共文化投入不足、城乡区域文化发展差距拉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落后、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还不够高、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仍需丰富、公益文化机构的活力有待提升等问题。他举例说,广东省公共文化资金的投入不足,尽管总量居全国首位,但投入经费只占财政支出的0.54%,排全国第8位;人均文化事业费开支21.9元,排全国12位。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方面,目前全省地市一级仍有6个群众艺术馆、2个图书馆未达标;县一级有6个文化馆、20个图书馆不达标;镇(街道)一级有342个文化站未达标,比例达21.5%;全省仍有15772个城市社区和行政村没有建文化室,比例高达59.2%。
举措:规划发展,标准考核
为了克服一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无标准、无依据的现状,广东省将出台《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及《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广东公共文化建设将进入“量化”阶段。
由广东省文化厅等相关部门草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指标体系已进入省政府审批和修订阶段,近期将对外公布施行。
“指标体系”为全省农村乡镇和城市街道文化馆(站)提出了一系列硬性指标,如建成集书报刊借阅、广播影视、宣传教育、科普培训、体育建设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文化站,建筑面积最低不少于500平方米,中心镇(或常住人口超过7万人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筑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文化室则要按照“五个一”的标准建设:城市社区文化室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农村行政村不少于300平方米);配套一个活动广场,城市社区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农村行政村不少于500平方米);要有一个文化宣传橱窗;1000册以上藏书和5种以上报刊杂志;要有一批民族乐器、健身娱乐等文体器材设备。
按照这个统一的“指标体系”,广东省今年将实现大中城市和珠三角地区城市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达到国家一级标准,东西两翼和山区市县图书馆、文化馆(站)70%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到2010年,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覆盖全省所有城市社区和农村行政村;到2012年建立覆盖广东城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城市“十五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公里文化圈”。
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表示,今明两年主要抓好4项工程:基层文化设施全覆盖工程,到2010年全省所有农村乡镇基本要建成具有综合服务能力的文化站,力争在2010年前所有农村和城市社区建有兼具图书阅览、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信息服务等功能的基层文化阵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珠三角地区必须在今年内完成未建项目;公共文化流动服务工程,要继续抓好以“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流动演出服务网”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文化流动服务;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重点抓好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古籍保护工作。
本报驻广东记者 宾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