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驻广东记者宾阳)具有500年历史的香云纱曾是中国“身价”最高的丝绸,是旧时富人夏季衣料的首选。香云纱在2008年申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今年9月1日,“香云纱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广东香云纱文化产业园区”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伦教街道正式挂牌,香云纱的保护和开发从此走上了新的轨道。
香云纱又名薯莨纱,俗称茛绸,是一种用两广特有植物薯莨的汁液浸染桑蚕丝织物,再用珠三角地区特有的富含多种矿物质的河涌淤泥覆盖,经日晒加工而成的一种纱绸制品。广东顺德曾是我国著名的纱绸晒莨加工基地。据史料记载,早在明永乐年间(约15世纪),就开始生产并出口香云纱。2008年,佛山市顺德区成功地将“香云纱染整技艺”作为传统手工技艺申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佛山市顺德区伦教街道党委委员黄炫丹介绍,当前香云纱已进入欧美国家主流市场,是中国丝绸业体现“中国风格”的代表作之一。但是,目前国内生产香云纱的晒莨厂却寥寥无几,香云纱制作工艺的保护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据了解,此次落户伦教的广东香云纱文化遗产保护基地,计划投资1.5亿元,初步规划面积600亩,拟发展成集保护、研发、生产和游览等为一体的香云纱产业园。产业园分两部分,一是建香云纱专题博物馆、染整技艺生产基地体验馆、香云纱产业园和研发中心、大师设计室等项目。二是建生态保护区,建成后,在这里可以看到原始的水乡原生态自然和人文环境。伦教也将被打造成中国香云纱文化、香云纱产业链的核心地区。目前,广东省文化厅已将顺德香云纱基地列为第一批申报名单,积极申报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此外,伦教已启动染整工艺技术标准制定、申报集体商标与原产地地理标志、培养下一代传承人、加大基地周围河涌的环境保护、延伸香云纱服装产业链等系列措施,力图通过与现代产业的对接和互动,加大对香云纱的综合保护力度。
顺德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梁惠英表示,香云纱是岭南传统文化的瑰宝,今后在加大保护这一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生态的同时,将制定针对性产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香云纱的保护和开发,推动香云纱历史文化资源向产业化资源转变,让这种古老的技艺重焕光彩。
“建立保护基地和文化产业园区只是手段,保护和开发才是目的。只要科学发展,保护和开发并不矛盾,而且可以相得益彰,相互推进,良性循环。”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杜佐祥说,产业化开发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