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万安禅院石窟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双龙镇峪村,始建于北宋始圣二年(1095年),政和五年(1115年)完工。仅有1座大型洞窟,保存大小造像千余尊,造像游记、题记、题刻10余方。1956年万安禅院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安禅院石窟虽然规模不大,但雕刻精细,题材丰富,而且有明确的开凿纪年,是研究陕西宋代佛教造像的重要资料。
光天化日之下,3名歹徒蹿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陕西省黄陵县万安禅院内,将14尊北宋时期的佛像佛首敲下盗走,虽然当地公安部门很快将其中两名嫌疑人抓获,但佛首已被另一名歹徒带走,至今下落不明。9月4日发生的这起暴力抢劫案件,再次反映出文物单位的安全保卫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
震惊
文物大盗公然入室劫掠
据陕西省文物局9月9日下发至各市文管部门的通告称:9月4日下午5时许,黄陵县万安禅院内,游客正在陆续离去,3名男子却一边欣赏崖壁上的佛像,一边向禅院文管所办公室踱去。突然间,他们冲入办公室,将3名猝不及防的工作人员捆绑起来,搜走他们身上的手机、现金、钥匙等物,砸碎布施箱,盗走里面的现金,切断电话、电源线。此后,这3名男子迅速蹿至佛像前,利用随身携带的工具,将身高约9厘米到15厘米不等的14尊宋代石刻佛像佛首敲下,随即携带佛首逃离万安禅院。
接到报案后,黄陵县委、县政府立即责令有关部门成立专案组,于当日在全县各交通要道布控搜查,并将此案定性为暴力抢劫案。据了解,当晚8时许,当地警方即将准备潜逃的河南籍疑犯张英杰、张明强两人抓获。另一名疑犯张延兴在警方实施抓捕时,提前下车并携带14尊佛首逃跑。截至目前,张延兴尚未被抓获。对此,黄陵县要求公安、文物、双龙镇政府等部门,动员一切力量,抓捕在逃疑犯,追回被抢文物。
据了解,文物盗窃者一般都采取秘密盗窃的方式,但发生在黄陵县万安禅院的这起案件却一反常态,3名犯罪嫌疑人不但选择了在白天作案,而且公然抢劫。这一个案,是因为犯罪嫌疑人恣意妄为,还是万安禅院过于偏远,助长了歹徒的恶胆?或者是万安禅院本身疏于防范,让作案者有了可乘之机?就此问题,黄陵县有关部门以“案件正在侦破中,不便过多透露”为由婉言拒答。
安防
基层文保单位的难言之隐
就文物安全保护问题,记者采访了陕西的一些基层文保单位。应该说,近几年来,文物安全工作得到了方方面面的重视,和以往相比,资金落实、人员配备、设施更新等各个环节都有了明显改观。2006年,陕西省为扶风县文物行政稽查大队等19个基层文物管护单位配发了安全执法车,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新安防设备、增添安防专门人才等。但由于受历史欠账或现实开发等因素影响,许多较为偏远地区的文保单位,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其他省份一样,陕西这个文物大省的文保单位也基本是属地管理。那些经济状况较好、对文物重视程度较高的地区,其所属文保重点单位的资金、人员、设施等还基本能够满足安防需要,而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基层文保单位的现状则不容乐观。在陕北某贫困县,人们去年在几座庙宇里发现了一大批宋元时期的珍贵壁画,由于财政上的捉襟见肘,这些地区无力组建新的文保机构,只好采取了“秘而不宣”的消极保护措施。一位文物专家痛心地说,这些壁画年久失修,如果不及时修复,将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秘而不宣的消极保护手法,固然求得了壁画暂时的平安,但长远来说,其损害是不可估量的。而更多的基层文保单位,则仍停留在三五个人轮番值班,一把大锁看守大门的境地,不要说防盗防抢,就连基本的消防能力都不具备。
一家文保单位的负责人表示,稍微有点名气的文物单位即被当作景点来开发,而这是一把“双刃剑”,此举在提升文保单位知名度的同时,也给防盗防抢带来更大压力。如果安防设施、安防人员跟不上,被盗抢分子所觊觎的重要文物将会时刻处于危险之中。发生佛头被抢的万安禅院,就是在黄陵县准备建成双龙万安禅院佛教文化游览区之际发生的。
如何化解偏远地区基层文保单位的窘境?一位资深文物保护专家认为,应该结合正在陕西全省范围内进行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彻底摸清文物家底,对于值得加大保护力度的文物点,省里应拿出统一的编制保护规划,逐层督促加以落实。这其中,对于散落在偏远地区的文保单位,应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分类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本报驻陕西记者 任学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