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国庆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国庆特刊

第3版
国庆特刊
  标题导航
献礼国庆 祝福祖国
敦煌“莫高”寻梦 月牙泉水动情




 中国文化报 >  2009-10-09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献礼国庆 祝福祖国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参加“献礼演出”的多家优秀艺术团体为国庆期间的首都舞台献上了丰盛的文化大餐。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中国广播艺术团等带来了各自代表性的剧目,如儿童剧《马兰花》,相声小品晚会《越来越好》,话剧《黄土谣》、《天籁》、《独生子当兵》,舞剧《大梦敦煌》,京剧《穆桂英挂帅》。这批久演不衰的献礼剧目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新中国成立60年舞台艺术的辉煌成就,也令首都观众大饱眼福。

  《马兰花》54年的不老神话

  本报讯 (记者翟群)“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儿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10月3日,这段伴随几代儿童成长、自1956年开始公演的中国原创童话音乐剧《马兰花》的歌谣再次响起在中国儿艺剧场。

  “前几天我听见我的女儿跟她的小伙伴玩的时候说起这个歌谣,要知道这是我的外婆教给我的啊,而我并没有教过她,但是现在仍然在流传。所以我决定带她来看这部音乐剧。”鲁女士一家三口特意选择中秋之夜来看《马兰花》,用这种方式带孩子过节。

  童话音乐剧《马兰花》伴随了新中国三代人的成长,为无数人的童年增添了快乐,至今已成为经典剧作保留在人们心里,更被誉为中国最优秀的经典儿童剧。它是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建院之作”。1956年《马兰花》刚一上演便十分轰动,全剧呼唤真、善、美的主题让孩子们的思想得到升华。在主题不变的基础上,演出至今进行了多次创新重排,主创人员不断对其进行符合时代变化的改进。

  《马兰花》的常演常新除了因为它有一个歌颂勤劳者且鞭挞贪婪者的永恒主题、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以及美妙的音乐之外,还在于它不断变化着表演的形式。中国儿童艺术剧院这次呈现的《马兰花》,已是第五次改编后的面貌。开场映入眼帘的便是漫山遍野的马兰花,色彩鲜艳的山林溪水和各种动物的生动造型,让身处喧嚣都市的城市孩子们真切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气息。在用布贴制造出来的艳丽的“水”中,各种鱼类和水下动物翩翩起舞、栩栩如生,这将观众带到梦幻之中,使全剧更具有童话传奇色彩。全剧通过大量的现代音乐和舞蹈表现戏剧冲突和人物情感,同时坚持并大胆使用了民族风格的舞美设计。剧中小兰的音乐形象得到了强化,并塑造了全新的为正义而牺牲的小鸟形象,原剧只有一只老猫,如今也增添了乖猫、凶猫和保姆猫。而剧中的流行音乐、现代舞蹈、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俗气息,更接近今天孩子的审美情趣。

  演出中,孩子们的惊呼声、大笑声、喊声、掌声不绝于耳。“我喜欢小兰,因为她对人特别友好。”“大兰偷花可真够笨的,马兰花怎么会喜欢小偷呢?”孩子们的评价往往出人意料而又犀利到位。一位带着孙子来看戏的老教师说:“在这样的剧场中,孩子的天性得到了释放,在轻松的状态下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传统价值观的熏陶。”

  相声小品晚会《越来越好》笑动中秋

  本报讯 (记者翟群)在国庆60周年的“献礼演出”中,中国广播艺术团的相声小品晚会《越来越好》作为唯一的相声专场于10月2日至3日在民族宫大剧院上演,在中秋佳节给观众们带来了轻松和欢笑。

  姜昆、冯巩、李金斗、李建华、巩汉林、金珠、赵炎、刘全利、刘全和、李伟建、武宾等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的主要演员们悉数登台。在剧目上,既有传统经典中加入时代元素的《电影灯谜》,也有反映时代精神的《为祖国放歌》。

  巩汉林、金珠夫妇的《美梦成真》对比30年来生活的变化,以一件件小事折射改革开放30年来国与家的巨变,夫妻两人的默契配合给台下带来了阵阵笑声。观众李先生夫妇表示,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家所经历的风风雨雨,是在“笑中带泪”地看这个段子。

  冯巩等人的群口相声《求求你,相信我》让晚会在阵阵掌声中达到高潮。冯巩在节目中是个见义勇为的好人,但由于误会,差点被人当成肇事司机,后来真相大白。其中包袱不少,笑料十足,更有一位“票友”级的年长观众评价这是:“人保活的节目,换个演员,这个节目不好演。”

  《越来越好》经过了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近10年的打造,特别是近5年来持续以艺术周的形式推出,已成为社会认同的品牌节目。从最初的依靠名星云集而产生震撼力,到如今每年推出的均为新相声小品晚会,《越来越好》新人新作层出不穷。今年9月,《越来越好——新相声小品专场晚会》作为中国广播艺术团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系列演出暨中国广播艺术团第六届艺术周节目之一在保利剧院演出。

  中国广播艺术团团长王书伟在谈到节目的选择时说:“演员们怀着热爱祖国的心情,并且常年从事文艺工作,对艺术的自身把握很好,所以,每年的节目都是演员们自发创作的。”王书伟表示,现在节目创作越来越难了,但创作是基础,所以艺术团坚持每年投入30万元的创作费用。

  中国曲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著名相声演员姜昆则呼吁加强对相声创作者权益的重视:“全国专业从事相声创作的作家不足几十人,后继人才培养尤显不足。创作过程的艰苦以及酬金偏低、著作权得不到保护等一系列原因,使得原本就不兴盛的相声创作队伍一再分流。”

  《黄土谣》:平实视角 伟大情操

  本报讯 (记者马子雷)《黄土谣》,一部出自部队剧团的农村题材话剧,自创排以来已演出100多场。这部现实题材剧不仅打动了广大北方观众,在深圳演出时,同样受到南方观众好评。编剧欧阳逸冰说:“《黄土谣》是现实主义作品具有强大生命活力的明证!”10月2日至4日,由总政话剧团创作的话剧《黄土谣》在北京解放军歌剧院连演3场。

  由孟冰编剧,胡宗琪导演,翟万臣、魏积安、孙涛主演的三幕剧《黄土谣》,以具有强烈西北风情的村庄——凤凰岭为背景,演绎了老支书宋老秋、其长子宋建军和这个村庄“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与情感,讲述了一个“父债子还”的故事:凤凰岭村老支书宋老秋带领乡亲们致富,集资建了地砖厂,没想到被人蒙骗,欠下18万元债务。宋老秋决定自己来还这笔“巨款”,临终前他把三个儿子叫到床前,交待这一笔“遗产”……围绕这一笔债务,宋家三兄弟以及他们的亲人之间,展开了一场灵魂的交锋。舞台大幕拉来,沟壑万千的高原上,一箍窑洞,一口老井、一座磨盘,典型的黄土高原风情。“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实在难留……”悠扬的“二人台”唱腔一次次响起,并贯穿全剧,让紧张的气氛得到了一些舒缓。《黄土谣》第二幕以宋老秋的死亡结束,大儿子宋建军发出:“这些钱我一个人还”的呼喊,全剧达到高潮。

  国家一级编剧、总政话剧团团长孟冰说,故事中的宋老秋原型是湖南省辰溪县一个叫宋先钦的村支书。编创中,《黄土谣》将故事背景放在北方,但那种生存环境和人的精神风貌,在中国很多地方都能看到。该剧导演胡宗琪说,《黄土谣》看似以平实的视角、淳朴的形象,讲述着一个并非惊天动地的故事,实则是一次关于责任意识、道德观念的冷峻展示,张扬的是惊天动地的情操。“10月1日,全体演员都在看国庆直播,随后马不停蹄地赶往排练现场,希望能在国庆期间把这个戏的水准提到最高。在这么重要的日子参加中宣部和文化部的献礼演出,我感到很骄傲!” 该剧主演、国家一级演员孙涛饰演了男主角“宋建军”,孙涛说:“他的身上体现了两个字——责任,集职业责任、家庭责任、社会责任于一身,剧中的这个‘傻男人’做到了。”

  观看该剧后,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党组书记王蕴明说,剧中黄土高坡的背景,沉重的题旨,深厚的社会断面,奠定了剧作风格的凝重,然而“走西口”音乐的成功运用,又洋溢着戏剧的幽默与活泼,使观众在受到心灵的震撼、理性的启迪的同时,不失审美的轻松和愉悦。作家唐栋说,《黄土谣》故事十分简单,就是一篇短篇小说的容量。平平淡淡的事情,平平淡淡地叙述,却把观众引入并不平淡的生活的深层。

  据介绍,话剧《黄土谣》是近年来总政话剧团重点推出的重点剧目,曾获2004—2005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奖、中国戏剧节“特别优秀剧目”奖。

  李胜素再现梅派经典

  本报讯 (实习生胡子轩)50年前,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京剧大师梅兰芳排演了《穆桂英挂帅》,凝重厚实的艺术风格堪称其晚年的巅峰之作。50年后,国家京剧院再度演出这一不朽经典,以此剧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10月3日晚,梅兰芳大剧院座无虚席,著名梅派青衣李胜素重装“挂帅”,携手黄金搭档于魁智共同演绎梅派经典剧目《穆桂英挂帅》。

  “穆桂英挂帅”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北宋时期,杨家将为保卫宋室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却被奸臣谗言陷害,无奈辞朝退隐。20年后,西夏藩王犯境,杨家曾孙金花、文广校场比武,刀劈王伦,夺回帅印。佘太君力劝孙媳穆桂英挂帅出征。全剧英武豪迈、深沉凝重,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

  梅派第三代传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的得意弟子李胜素担纲主演。她嗓音嘹亮甜润,行腔流畅华丽,极富感染力,表演更是炉火纯青,展示了穆桂英英姿飒爽的精神面貌。剧中,穆桂英一开始因忆起宋王朝对杨家的冷淡,以及奸臣的阴谋迫害,而不愿挂帅。最后,在佘太君的力劝之下,为了社稷安定,解除兵祸,穆桂英抛弃私愤,毅然偕同丈夫杨宗保,以及一双儿女杨文广和杨金花,信心百倍地登台点将,慷慨誓师、严肃军纪,驰赴战场。当李胜素唱道:“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这一经典唱段时,不少戏迷跟着一起低声吟唱,掌声、叫好声不绝于耳。

  一位72岁的老戏迷亲眼见证了新中国京剧事业的发展。演出结束后,这位戏迷激动地告诉记者:“国庆10周年时,我有幸看过梅兰芳先生演出的《穆桂英挂帅》。国庆50周年时,我在长安大戏院看过国家京剧院演出的《穆桂英挂帅》。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我又能在梅兰芳大剧院观看这出大戏。戏依然好看,剧场也越来越多了。我们戏迷有福啰!”

  《天籁》以纪实色彩再现长征

  本报讯 (记者赵凤兰)没有表现枪林弹雨,却同样蕴藏着战争的恢弘和气魄;一部饱经战火洗礼的留声机,传递出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留下的天籁之音……10月6日晚,话剧《天籁》在国家大剧院戏剧场隆重上演,这部话剧以强烈纪实色彩聚焦长征,带给首都观众截然不同的视觉震撼。

  近年来,表现红军长征题材的文艺作品很多,但从战士剧社文艺宣传队的角度折射长征艰苦卓绝战斗历程的戏剧则唯有《天籁》。据导演傅勇凡介绍,《天籁》以相同情怀、不一样的视角侧面表现了长征,整部作品由一部小小的留声机贯穿始终,讲述了长征途中一群独特的生命群体——红一军团战士剧社成员用生命捍卫革命文艺工作的故事。“《天籁》是用从莫斯科带回的留声机和贝多芬的《英雄》交响乐来串连的,那些人所熟知的民歌《十送红军》、《八月桂花香》被现代留声机和西洋交响乐所替代。整个戏的风格虽依然是铁板铜琶唱大江,却明朗、流畅,像是悲壮历程中一湾潺潺流水,让人耳目一新。”

  以往表现长征之旅的作品大多以“恶流险滩”居多,而《天籁》却拐了一下弯,摒弃了以往战争题材只懂扛枪打仗讲奉献、欠缺情感再现的旧形象,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刻画,奏出了一曲浪漫而不失悲壮之歌。剧中的朱卉琪和田福贵,一个是细腻的文化女性,一个是粗犷的红军营长,两人在戏中诙谐幽默的语言对白、欲盖弥彰的情感表达都令全场观众为之捧腹;童养媳周月儿与丈夫王来德以及恋人李槐树的“三角”关系,也牵引着观众的喜怒哀乐。这些在炮火连天岁月中仍在追求革命信仰和坚贞爱情的文艺战士,用青春和激情谱写了一曲革命胜利的凯歌。

  《天籁》的最大看点在于强烈的纪实色彩。《天籁》中表现的战士剧社并非虚构。据了解,战士剧社于1933年4月在井冈山成立,是我军最早的文艺团体之一,她的前身是1928年由罗荣桓同志创建的红四军宣传队。罗瑞卿、刘旷达、潘振武、梁必业等同志都曾先后担任过战士剧社的社长;聂荣臻、陆定一、肖华、黄镇、李卓然、张际春、李克农、李兆炳、李伯钊等同志都曾为战士剧社写过剧本;聂荣臻、罗荣桓、罗瑞卿、陈士渠、钱壮飞、潘振武、童小鹏等同志都曾在战士剧社的舞台上演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同志曾多次观看过战士剧社的演出。如今的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的前身,就是战士剧社。所以,《天籁》既是一部再现长征壮举和讴歌长征精神的话剧,也是一部战士剧社的后代演绎前辈精彩华章和追寻自己血脉渊源的话剧。

  导演傅勇凡为该剧付出了不少心血,《天籁》是他执导的第一部话剧“处女作”。谈到该剧的创意,傅勇凡说,长征,不仅仅是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上的长征,也是一次精神和文化意义上的长征。

  《独生子当兵》:笑声乐人 泪水感人

  本报讯 (记者马子雷)来自五湖四海,一群独生子,当他们在部队聚在一起的时候,将会发生哪些故事?10月7日至8日,由武警政治部文工团创作演出的喜剧《独生子当兵》在解放军歌剧院艺术地反映了这一现实问题。在很多观众看来,它既像话剧,情节曲折,又像春节晚会上的小品,夸张的表演引人发笑,结尾的画面发人深思。两个小时的演出,深刻表现了军队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解决的新办法。

  武警政治部文工团艺术指导、国家一级编剧王宝社编剧、导演的《独生子当兵》,通过对刚入伍的独生子们荒谬言行的描写以及新兵教导大队指导员、班长以情以理模范带兵过程的叙述,生动展现了新时期武警军营中浓浓的战友情。《独生子当兵》贴近部队基层,洋溢着浓厚的连队生活气息。剧中男主角、以铁嘴钢牙著称的新战士任友友,从小由妈妈、姥姥带大,性格有些女性化的新战士刘顺顺,入伍前在外打工、有点圆滑的新战士赵小康,憨厚善良的新兵班长韩中和,每个人物既个性鲜明,又真实可爱,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整场演出,可以用两个关键词概括——笑声和泪水。滑稽的对白和肢体语言让笑声不断,观众被搞笑的演出深深吸引;随着剧情的发展,矛盾冲突越来越激化,家人之间的亲情、战友之间的友情,化作感人的泪水。“第一次观看部队题材的大型演出,它用笑声把快乐传递给孩子们,最后带给他们深刻的教育。今天带着儿子一块来看戏,我希望自己的独生子能够从中受到教育!”演出结束后,一位父亲说。“这样题材的剧目应该在部队广泛演出,因为它所反映的问题是目前军队组织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这部戏的表现形式如此鲜活,非常有利于部队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来自济南军区某部的孔女士告诉记者。

  据王宝社介绍,《独生子当兵》取材于真实的军营生活,创作之前,他曾对200多个独生子新兵进行过深入采访,剧中主人公形象就是众多现实中人物的提炼。“2000年,我所在部队一个班平均有一个独生子。2004年,一个班的独生子就有四五个。现在,这个数字还在增加。独生子当兵,已经成为当下关注的切实问题,以喜剧的形式关注这一话题,很容易为广大观众接受。”王宝社说。

  据悉,目前国内已经有9个剧团对这一剧本进行排练演出,可见其受欢迎程度。该剧曾获得陕西省第五届艺术节最佳剧目奖、最佳导演奖、最佳舞美奖和优秀表演奖。

  (本版图片由文化部艺术司提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