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要情·人物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复兴之路

第4版
要情·人物
  标题导航
《西藏一年》怎么突然轰动起来了呢?
璀璨新星名叫曲丹
刀画“五岳圣尊”瓷瓶面世
《建国大业》的多赢及其他
张学友 杨沛宜
压轴香港国庆晚会




 中国文化报 >  2009-10-10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藏一年》怎么突然轰动起来了呢?

  本报记者 赵 忱 综合报道

  9月26日下午,《西藏一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八大处某地举行。《西藏一年》的编导、制片人书云,首先介绍了《西藏一年》的创作初衷、理念以及拍摄过程当中一些难忘的事情,也顺便介绍了《西藏一年》在国际上的反响。央视著名纪录片导演刘效礼、光明日报总编辑苟天林出于对《西藏一年》的喜爱、对书云的尊敬,在百忙中抽身参加了研讨会,十分认真地分析了书云以及《西藏一年》的特色与品格,回答了一段时间以来大家的疑问——

  书 云

  刘效礼 ■

  我是一个纪录片导演,《西藏一年》能够得到领导、同仁以及媒体的关注,我感到很荣幸。首先,我想感激在这个片子的立项以及拍摄阶段给予我支持的所有人。

  《西藏一年》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纪录片。1991年我从哈佛大学毕业,在校期间我学了藏文,做的论文也是关于西藏的。《西藏一年》之所以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同,我想主要是因为我对西藏的热爱。有人问我是不是藏族人,我用片中人物的话说:前世是藏族人。我懂一点佛教,会一点藏语,如果说我是藏族人,是对我最大的赞扬。我毕业以后一直从事纪录片工作,但是没有想过做有关西藏的选题,因为我觉得它太复杂,我没有能力真正做好。

  但是,2006年以后西藏的发展变化太快了,我觉得我要把它的现在记录下来。因为热爱,所以投入。从前期8个月的准备,到13个月的拍摄,再到后期的编辑,以及15个月的写作,差不多长达3年。我们的拍摄组有7位藏族人、3位汉族人,我们租下藏民的房子,跟当地人打成一片,整个过程很艰苦。我们要捕捉他们全部的生活,也许那些生活在旁人看来都是习以为常的,但我们要去记录这样的真实。

  我们的片子于2008年2月编辑完成,中央统战部、国务院新闻办、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科院等单位开始审核。片子审核通过之后,同年3月6日在英国广播公司首播,每周一期共播出5个星期。这个期间发生了3·14事件,但对于《西藏一年》的评价几乎是同样的:《西藏一年》记录的是一个真实的西藏,是西方社会从来没有见过的西藏。

  在英国广播公司播出之后,《西藏一年》由该公司发行。半年之内,在全世界五大洲传播开来。

  让我感觉欣慰的是,在国务院新闻办以及中央统战部和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帮助之下,《西藏一年》在中央电视台和国内的朋友见面了。英国广播公司为了排除疑议,曾经在《泰晤士报》发表声明:我们这个片子记录的是今天西藏普通人的生活。这就是《西藏一年》得到的最好评价。

  刘效礼 ■

  今天是一个很好的日子,我接到了好几个邀请,但我还是来到了《西藏一年》的研讨会现场。

  书云能够有勇气选择西藏的选题非常难得,这不光是她对那个地方空气稀薄的不畏惧。

  《西藏一年》在表述上非常平静、非常朴实,能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西藏一年》是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把江孜这个地方发生的事情非常平静地记录下来。聪明的编导用多点交叉叙述的方法让故事很耐看,很有吸引力。

  《西藏一年》非常简单,我们很多纪录片做得太复杂了。很多纪录片作者只是想借着片子把自己的学问展示一下,实际上看纪录片的人就是要看实在的生活。纪录片就是应该简单一点,把门槛放低一点,不要叙述得太复杂。

  这些年纪录片的地盘越来越小,尽管出现了很多电视频道,但是纪录片播出的却很少。现在“五个一工程”奖没有纪录片的事儿。我建议,在“五个一工程”奖评比当中加上纪录片奖,《西藏一年》完全可以获奖。

  苟天林 ■

  我大概在4个月以前,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书云,知道了《西藏一年》这本书和纪录片。书云和她的文字以及片子在我脑子里面鲜明地形成了朴实、真实、务实的印象,由此我想到黑格尔。黑格尔的创作体系是两组概念,第一组概念是辩证和逻辑,第二组概念是事实和真实。当然,黑格尔作为一个唯心主义的辩证大师,他不可能达到马克思的高度,但是作为黑格尔这样一位人类思维大师,能够把辩证、逻辑、事实、真实这4个概念连在一起,使人类的思维科学达到一个新的高峰,是非常了不起的。

  上世纪50年代以来,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令世界震惊的,全世界的人民都会为西藏骄傲,百万农奴变成了主人。在人类社会里,在地球海拔最高的地方,能够发生这样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这样大的提高,这是多好的事情,可是就是有人不接受、不认同。西藏发生的变化是真实的,在书云的所有介绍中,我感觉到的首先就是朴实。

  《西藏一年》开始拍摄的时候,没有开机仪式,在这个项目立项中也没有做前期的宣传,在这个过程中也没有举行任何一个仪式,朴朴实实。

  上一次在藏学中心的首发式上,书云在讲体会时说她最感动的是片子当中反映的主人公,是他们每天从早到晚的生活,从小到大的生活,是他们那种平凡与真实、平静的生活感染了她,给她提供了这么一个机会,提供了这么一个舞台,使她得以创作。她说到这儿的时候泣不成声,我觉得非常朴实。

  有时候我在想,书云开始想做这个事的时候,在做这个事的过程中,在这个事做成功以后,她脑子里都是怎么想的,我非常想知道她有怎么样的思考——关于她和她的家人,她和这个社会,包括中华民族和她所面对的那个国际社会。

  《西藏一年》也很真实。记录同样一个事实,站的角度不同,甚至观察的时间不同,观察的环境不同,光线的强度不同,光线的色彩不同,当然也有人们的立场不同、感情不同、目标不同和人们观察的水平不同,都会产生不同的认识,但是真实是不可改变的,它就像真理一样。《西藏一年》非常真实,我们看到西藏老百姓自己办工厂,看到大面积的青稞以及收割机,也有人自己在收,这都是西藏的真实。我们看到,老百姓愿意生小孩就生小孩,不用纳税,愿意下地去干活就去干活,非常真实。这是西藏老百姓自己创造的事实,这是西藏的历史。

  书云在回答“《西藏一年》给我留下了什么”这个问题时说,西藏既不是想象中的香格里拉,也不是等待拯救的蛮荒,是这样,今天的西藏其实就是这样,所以这是真实的。

  务实,求得实效,这是我看这部片子得到的很大启发,说真话、办真事。我要向书云和摄制组再一次表示敬意和感谢。他们所付出的辛劳,他们所付出的智慧,他们所付出的勇气和力量是值得尊敬的。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