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浙江记者 苏唯谦 骆 蔓 通讯员 陈德宝
日前,浙江中部山区的磐安县披红挂绿、喜气洋洋,该县正热热闹闹地举办民间艺术展演暨首届农民运动会,阵阵喧天锣鼓和高涨的人气不断感染着参观人群。
民族民间艺术闪亮登场
丰收时节,秋高气爽,磐安县体育场上人头攒动,以“庆国庆、展风采、促和谐”为主题的全县民族民间艺术展演活动拉开帷幕。铿锵的鼓点声震山谷,嘹亮的号声响彻云霄。鼓乐声中,两面龙虎大旗各由80名壮汉合力竖起。磐安县副县长潘丽霞介绍说,《迎大旗》是当地的民间艺术瑰宝,是一项高难度表演,堪称“中华一绝”。威武壮观的龙虎大旗迎风招展、气势恢宏,乡亲们竖起的不仅是龙虎大旗,更是20万磐安人民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意志。
随后上场的深泽乡《先锋》也极具特色,丰收喜悦和农民的粗犷豪迈展露无遗;气势磅礴的《玉山大鼓》,更显盛世豪情。《玉山大鼓》是近年来该县民俗节目的一大亮点,融合南北鼓乐精髓,刚柔并济,粗犷豪放的鼓点和振奋人心的节奏展示了新农村气象和新农民风采。前不久,《玉山大鼓》还在第二届浙江省“千镇万村种文化”展演活动中获奖。
深泽乡的《四轿八车》演绎的是热热闹闹的迎亲景象,盖着红盖头的新娘和新郎、媒婆、轿夫等人一路手舞足蹈,个个欢天喜地。夸张、诙谐的肢体语言将婚嫁的喜庆、热闹表现得淋漓尽致。《龙凤刀钗》、《铜钿鞭》、《山乡茶韵》等节目,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和原汁原味的当地民俗,这些古老的民间艺术和时代精神完美结合,引得观众叫好不断。
沐浴着金秋的阳光,山乡农民以崭新风貌、昂扬姿态,放飞激情、绽放梦想。磐安县文广新局局长骆金平告诉记者:“今天的民间艺术展演有800多名当地农民参加,其中年龄最大的82岁,最小的10岁,82岁的阿公就在《迎大旗》的队伍里。”
磐安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独特多样的民间艺术在这里传承发展。“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是这里的真实写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该县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炼火》、《乌龟端茶》、《磐安先锋》等7个项目先后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民族民间艺术保护项目”。
原生态炼火震撼人心
夜幕降临,我们乘车去磐安的双峰乡看炼火。炼火是流传在磐安一带具有神秘地域色彩的传统民俗。
炼火现场四周已密密麻麻地围满了人,旁边楼房顶上也站满了观众。
夜幕降临时,随着鞭炮和锣鼓声响起,炼火仪式开始。四人手举火把走到火堆四方站定,还有16人分两排向堂前摆设的香案祭拜。这16位炼火者袒胸赤脚,手持平头刀。祭拜毕,其中领头的炼火者跳上方桌,大声吆喝,意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底下呼应,俗称“喝山”。“喝山”完毕,领头者跳下方桌,带领弟兄向火堆四周喷洒净水,把火堆的东西南三个方向封住,把北方水门打开。随后,领头的炼火者挥舞刀铲,火花四溅,火堆腾空升起条条火龙,观众一片欢呼,火红的炭火飞洒,犹如铺上火红的地毯,炼火者赤脚从火堆上飞奔踩踏而过,其他炼火者紧随其后,有的边踩边做出各种花样,夜色中耀眼的火焰随着炼火者奔跑而一次次腾空、火光四溅,很是惊心动魄,引得观众欢呼声不断。经这样来回20多趟的踩炼,原先高耸的火堆渐渐变得平坦,而越平坦则预示着越是平平安安。
炼火时,我们坐在离火堆十来米远的地方,尚觉得热浪袭人,而炼火者却如有神助,毫发无伤,若非亲眼所见,真难以置信。
据介绍,炼火起源于先民对火的崇拜,与祭拜胡公等传统风俗相结合,兼具驱瘟辟邪、祈福消灾等性质,是当地传统民俗文化的“活化石”。2005年,“磐安炼火”被列入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百名记者采风磐安
活动期间,来自长三角地区近50家媒体记者走进被誉为“浙中大盆景、天然氧吧城”的浙江版山城——磐安。
作为山区小县,磐安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陆游感悟山水而得的美丽诗文,婺州南宗的孔氏家庙,隐居种药的昭明太子,还有被称为“中国茶文化活化石”的玉山古茶场,都为磐安增添了几分厚重。
磐安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境内有全国唯一的以中药材资源为保护对象的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还是中国香菇之乡、中国药材之乡,是国家级卫生县城。
近年来,磐安依托山水资源、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先后开发了花溪、夹溪十八涡等省级风景区和百杖潭、高姥山等省级旅游区,同时充分保护挖掘人文资源,为磐安山水增添了内涵。去年,磐安被命名为“中国最具魅力生态旅游大县”后,今年又被命名为“中国休闲养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