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曲晓燕
11月25日至29日,第四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在北京举行。据统计,本届文博会共签署合作意向、协议322个,总金额55.2亿美元,较上届增加8.4亿美元,为历届之最。
可以说,经过连续4年的探索,北京文博会已经成为我国综合性文化产业展会布局中的重要一环。对于目前的北京文博会而言,更为重要的已经不是扩大影响力,而是如何使展会在立足北京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首都的区位优势,更加切实地发挥展会的交易和平台功能,为全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服务。
北京的,中国的,
世界的
作为国务院通过并颁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以来举办的首个大型综合性文化产业展会,本届文博会在北京各区县参展依旧火爆的同时,其平台作用也吸引了全国各省市区的广泛参与。
作为文化产业项目发布和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北京各区县在文博会上发布重要的产业项目和信息已经成为惯例。在海淀区的展台上,记者看到,来自该区的七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组团参展,他们带来的各种具有互动性质的产品吸引了很多观众。据该展台的工作人员介绍,海淀区非常重视集聚区带来的集中效应,为此,特别加强了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为集聚区的形成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
与海淀区的“高科技”氛围不同,崇文区展台的京味儿文化十分浓厚,700平方米的展区内布置了不少老北京传统工艺品,吸引了很多观众驻足。根据组委会统计,展会期间,崇文展区传统工艺品的贸易金额突破一亿元,成为此次会展现场交易的一大亮点。
北京文博会面向全国的平台效应也吸引了很多省市区组团前来参展。在以“曲江模式”而闻名的西安曲江新区的展台,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曲江非常重视北京文博会的品牌效应,参加这样的展会就是为了有机会向全国甚至全世界推介曲江的文化产业。
在西藏自治区的展台,记者看到,一台老式的织布机周围挤满了拍照的观众和记者,这种老式织机能够生产出一种叫做“绑典”的藏族服饰。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种极富藏族民间特色的工艺品在展览现场已接到了两笔订单。
而在本届文博会的台北文创精品馆,一家台湾公司的展台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们的展台并不大,位置也不显要,却吸引了不少专业观众,因为他们的产品——木制明信片创意十足。据该展台的负责人介绍,他们有意开拓大陆市场,所以特地在台北市有关文化机构的协调下赶来参加此次文博会。(下转第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