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芭蕾舞团调研时的讲话
刘延东
同志们:
在举国上下喜迎共和国60华诞的欢庆日子里,适逢中央芭蕾舞团建团50周年,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中央芭蕾舞团建团50周年表示热烈祝贺!向辛勤工作的艺术工作者特别是毕生奉献、成就卓著的老一辈艺术家,向全团干部职工,致以诚挚问候和良好祝愿!
今天来到中央芭蕾舞团,感到十分亲切。我与成千上万的广大观众一样,从青年时代起,就深切感受到了中芭艺术家的精湛艺术所带来的艺术熏陶和美的享受。后来因为工作的关系,又与很多中芭的艺术家成为好朋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因而也更多地关注中芭的演出、中芭的发展和中芭的艺术家。
中央芭蕾舞团作为唯一的国家级芭蕾舞团,是为我国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作出过杰出贡献的光荣集体。五十年风雨兼程,五十年春华秋实,你们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辉煌历程。半个世纪以来,在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倍加爱护下,经过一代代中芭人的刻苦努力和探索创新,中芭从一个规模很小的北京舞蹈学校实验芭蕾舞团,成长为阵容强大、名家辈出、精品纷呈、享誉海内外的一流院团,成为我国文化艺术发展中一道高雅、亮丽的风景线,奠定了在国际芭蕾舞坛的地位。50年来,中芭不仅上演了《天鹅湖》、《希尔维娅》、《奥涅金》、《火鸟》、《卡门》等一批世界经典作品,而且创作出《红色娘子军》、《祝福》、《草原儿女》、《沂蒙颂》、《黄河》、《林黛玉》、《梁祝》、《大红灯笼高高挂》、《牡丹亭》等富有中国文化特色和艺术魅力的芭蕾作品;不仅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本土芭蕾舞演员,还涌现出许多著名艺术家。50年来,中芭的足迹遍及神州大地,远播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中国人民及各国观众的广泛赞誉和一致好评。50年来,中芭走出了一条古典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相互融合的艺术发展道路,这条道路符合我国的国情,符合人民群众享受芭蕾舞艺术的愿望,符合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发展的方向。中芭人用自己的努力证明,芭蕾舞作为起源于西方又以西方文化为主要背景的非本土艺术形式,在东方大地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环境中,在我们中国人的手中,经过“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艺术再创,能够形成生机勃勃的发展局面。中芭发展的历程表明,中华民族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积淀,也有着海纳百川的胸怀,能够对外来艺术形式给予深刻的理解和出色的运用,使之展现出民族的魅力、时代的光芒。这是新中国文化艺术从探索起步到蓬勃发展的一个真实、生动的写照。
50年来中芭之所以取得这样骄人的成就,我想至少有四个方面的经验值得认真总结:
一是以党的文艺方针为指引,坚持把握正确方向与尊重艺术规律相统一。在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思想,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同时,艺术也是一项极其专业、复杂的精神劳动,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必须尊重文艺工作者的劳动和创造。多年来中芭发展的实践证明,只有围绕国家发展大局,走科学发展之路,坚持弘扬主旋律,坚持鼓励艺术探索和艺术创造,才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时代潮流,开辟艺术发展的新境界。
二是以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为宗旨,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统一。艺术的成长需要培养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欣赏氛围,芭蕾舞艺术只有滋养社会文化土壤,培养更多有欣赏能力的观众,得到群众的广泛喜爱和支持,才能有艺术生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拿出问鼎世界的精品力作,在国际芭蕾舞坛占有一席之地,才能拥有影响力和竞争力。普及和提高是相辅相成的,厚植社会土壤,我们就能更加坚实地站在艺术的高峰上;提高艺术水准,我们就能带动群众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中芭在这一点上始终有清醒认识,坚持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道路,既有“阳春白雪”,又有喜闻乐见的“下里巴人”;既努力扩大芭蕾艺术在中国的受众空间,为广大中国观众服务,又努力向国际一流水平攀登,塑造国际舞台的中国芭蕾形象。中芭这条路走得扎实,走出了中国特色,要毫不犹豫地一直走下去。
三是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为己任,坚持移植与原创相统一。在芭蕾艺术的漫长发展历程中,诞生了一大批艺术大师和艺术经典,如中国观众熟悉的《天鹅湖》、《胡桃夹子》、《卡门》等。对于世界经典特别是常演不衰的经典要虚心学习和移植,体现出中国舞蹈家对这些芭蕾经典的理解、再创造和东方演绎韵味。但仅仅做到这一点还不够,在其基础上还要有原创,还要追求芭蕾艺术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中芭始终坚持移植与原创相结合,牢固树立民族文化的信心,挖掘民族文化精华,创作出了《红色娘子军》、《沂蒙颂》和《大红灯笼高高挂》这样一些深受国内观众喜爱又有国际影响的中国芭蕾经典,实属不易,确实可圈可点,可喜可贺。(下转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