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磊
从卡通形象的生命周期来看,只有那些被认为已过气、即将过气却还有希望不过气或者厂商不愿看它们过气的形象,才会被拿出来翻拍,以避免因其彻底过气而带来的损失。这句话虽很拗口,却是一个定律。因此,阿童木被翻拍成电影,并不是它越来越有市场价值的标志,相反,正是它逐渐失去市场价值的象征。
阿童木形象1952年首次出现在漫画中,1963年被改编为电视动画片,创下了平均收视率超过30%的纪录,1980年,彩色的阿童木电视动画片问世——但当时中国引进的还是1963年的老黑白片;2003年,阿童木电视动画采用更先进的现代化技术被重拍;今年又有阿童木动画电影问世。
身为一个80后,笔者对1980年阿童木动画片进入中国时引起的热播和反响几乎没有任何印象,对这个形象也没有特别的感情,和笔者有类似断代感的80后应该不在少数。某一个群体的这种断代感正是阿童木必须被翻拍的又一个原因——阿童木在新时代需要新的观众,需要新一批小孩子的喜欢、认可和崇拜,而不仅仅是一些已经长大的、充满怀旧感的“老粉丝”,否则,阿童木没有未来。
制作方无疑很清楚这一点。从阿童木的历次“变身”可以看出,几乎每隔20年它就会被大张旗鼓地翻拍一次。为什么?因为20年算是一个周期,原先的小观众长大成人,新一批没有看过阿童木的小观众又在成长。
就像一个故事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4部分一样,一个卡通形象,一般都会经历诞生期、发展期、高峰期和衰落期的发展曲线。从最终目标来看,卡通形象的发展周期又有所差别:有些形象从问世伊始就是为了迅速获得声誉、达到高峰状态,获得盈利以后就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而有些形象则是为了打造一个长期的、持续性较强的品牌,使该品牌的生命曲线在滑落速度上慢一些或在低落之后又有所回升。
这两种卡通形象的营销策略各有优劣,生命周期短的形象虽然只是一时占有市场,但它在维护品牌价值上所花费的成本要低廉得多;而生命周期长的形象尽管需推陈出新、花费气力维护品牌,但其形象产生衍生价值的时限也相应大大延长。
显然,阿童木走的是后一条发展路线。不断翻拍,也就成了维护品牌价值的必要手段。因此,当我们看到某个老形象又要推出一部新的电影或者系列片的时候,不应仅仅觉得是为了吸引怀旧群体消费,更要意识到,这是为了建立新一代消费群体而实行的品牌延续策略。
相比于阿童木,我国的动画形象走的几乎是清一色的短生命周期营销路线。也许,与其说是他们主动选择了短生命周期的道路,不如说是想采取长生命周期的策略却没有找到合适的手段与路径。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不考虑翻拍呢?像阿童木那样,把那些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至八九十年代风靡全国的国产动画片拿来翻拍,唤醒那些“沉睡”在资料室和博物馆里的曾经脍炙人口的形象,让它们焕发第二次青春。
举个例子,对《天书奇谭》的故事进行拓展,可以拍一部关于主人公蛋生的动画片,不仅详细讲述他学习天书魔法的历程,而且让他在每一集中都用学来的魔法和妖魔斗智斗勇……《天书奇谭》问世的时候,我们还没有市场化经营的头脑,没能充分发挥该形象的衍生价值,那么,借助翻拍的电视动画片,这个形象或许可以在当今渐渐成熟的产业化运作中发挥更大的能量。
近日传出的一则有关中国经典卡通形象孙悟空的消息可视为又一实例——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和法国汤姆逊集团将联合开发“3D版孙悟空”,对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经典动画作品《大闹天宫》进行电影老胶片修复,在对白、音乐、效果上稍作变化并重新配音,启动孙悟空全球化市场开发计划。孙悟空终于可以“复活”了,未来的孙悟空,或将不再仅仅是一批成年人口中追思仰慕的对象,更是一大批小观众深深喜欢的新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