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专 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专 题

第3版
视 野
  标题导航
科技自觉




 中国文化报 >  2009-12-06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圳文化建设中的
科技自觉
  图一:文化科技各类产品和服务所占比例
  图二:深圳文化科技业态增长速度与相关产业比较
  图三:文化科技业态人均产值与相关产业比较

  《新兴城市文化建设中的科技自觉》课题组

  课题牵头人 吴忠 严先机 执笔 王跃军 杨 建 林金华 贾 琤

  风起世纪之初,潮涌深圳湾畔。

  当世纪大潮激荡全球,全球化成为人类发展的大趋势,作为领中国风气之先的深圳经济特区,其所作所为无疑具有风向标的作用。在新世纪降临的首个十年,深圳这叶乘改革开放之风的小舟,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扬帆出海,还是在惊天波涛中沉沙折戟?特别是在2008年金融海啸开始席卷全球之后,新兴的发展中的城市深圳,能否抵御危机,化危为机,逆势而上?这是对深圳严峻的考验。

  深圳没有让世人失望。在这场世界经济百年未遇的危机中,深圳经济不仅没有受到严重打击,还继续保持着12%的增长速度,财政收入增长强劲,进出口保持稳定,全市每平方公里GDP产出达到4亿元,万元GDP能耗、水耗处于全国最优水平。

  分析深圳经济抗击国际金融风暴的原因,有一个现象引人深思,这就是深圳文化产业发挥的中流砥柱的作用。深圳文化产业在经济寒冬中却生机勃勃,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2008年,深圳文化产业出口增长28%,其中对拉美和非洲地区的出口增长50%。2009年前三季度,一大批文化企业快速扩张,以超常规速度发展。其中,腾迅公司实现总收入超6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近七成;华强文化科技集团销售收入和利润分别比去年同比增长达100%以上,所开发的动漫主题公园走向全球;雅图数字技术有限公司作为中国投影行业最大的研发制造商,借机收购全球投影仪第一品牌美国InFocus公司,创造蛇吞象的奇迹;2009年举办的深圳文博会成交额877亿元,比上一届增加175亿元。

  作为一个文化资源十分贫瘠、文化底蕴并不深厚的新兴城市,深圳的文化产业为什么能够迅速崛起,为什么能够和国际老牌的文化都市一争高低,为什么能够在新兴的文化领域中占领制高点?这不能不引发人的思考。通过对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形态进行分析,我们看到:深圳文化的领军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既是深入到文化核心层的创意企业,也是运用最新科技手段的高科技企业,它们实现了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在创新和创意方面都有着独特的建树。深圳文化的发展模式,就是“文化+科技”的模式。

  正如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京生所说:“文化与科技紧密结合,创意与创新水乳交融,是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特色和基本经验,也是深圳文化产业抵御金融危机的根本法宝。”事实证明,对于深圳这样的新兴城市,这样的路径选择是完全正确的。

  一、率先的觉悟者

  2003年是深圳文化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工作格局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被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

  这一年,深圳提出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并被确定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

  提出“文化立市”,深圳是全国最早的城市。而与西安、北京、上海等历史文化名城相比,深圳有何资格、有何基础、有何条件以“文化立市”?深圳市委、市政府对此进行了反复研究,对深圳文化特质进行了认真总结。大家认识到:深圳市场经济发育较早,具有文化发展的雄厚经济基础和市场环境;深圳位置特殊,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和中外文化的桥梁;深圳是典型的移民社会,具有包容创新的文化生态。除此之外,还有深圳在高新科技产业发展方面起步早、立意高、实力雄厚,已经成为深圳最具经济拉动力的产业,这一点国内很少有城市能够与深圳相提并论。而现代科技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推动了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理念和文化模式的形成。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形态,本身就是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产物。

  思想碰撞产生的火花,坚定了深圳人的信念:坚持深圳文化的鲜明个性和良好生态,坚持文化与科技的紧密结合,深圳完全可以有别于传统城市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创新之路”。

  这是一条新路,也是一条根本之路,正如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刘玉浦指出的:“文化与科技相融合,是现代文化企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作为新兴城市,深圳在文化与科技结合方面率先自觉,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从而为新的城市发展战略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路径选择之后,关键在于实行。“文化立市”战略确立后,深圳随后相继出台了《深圳市文化规划发展纲要(2005—2010)》、《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决定》、《关于扶持动漫游戏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深圳文化产业促进条例》等十几个重要的产业规划和政策文件,对形成文化科技业态体系做出相关规划,建立起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如果我们按年度对深圳文化与科技的结合进行线性描绘,可以清晰地看到深圳文化发展的鲜明印迹。

  2004年,深圳提出打造“两城一都一基地”(即“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设计之都”和“动漫基地”)的特色城市文化发展战略,以作为“文化立市”的战略支撑。今天回头来看,不得不叹服当时决策者的远见卓识。去年深圳获得中国首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设计之都”的称号,深圳街区图书馆自助系统逐步建立,这些都是得益于当年的精心布局和政策扶持。“两城一都一基地”,深入到创意文化的核心,体现了文化与科技的联姻,是深圳把城市文化的相对优势转化为绝对优势,再把绝对优势变成文化特色的成功之作。同年,首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交易博览会举办,与深圳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相互呼应,成为深圳文化建设与科技建设的两大象征。

  2005年可以说是深圳文化产业发展“元年”,深圳市委第四次党代会提出把文化产业打造成继高新技术产业、金融、物流三大支柱产业之后的第四大支柱产业,明确提出“搭建文化产业发展平台,积极培育传媒印刷、创意设计、动漫游戏、影视音像、文化旅游等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同时提出运用高新技术促进文化产业升级,积极培育一批具有强大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运营能力的文化创意企业,打造一批具有中国风格和国际影响的国产文化品牌。

  2006年是深圳文化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迅速发展的一年。全市规划建设文化产业园区21个,其中3个园区荣获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腾迅科技、环球数码、华侨城LOFT等创意设计类园区强势崛起。

  在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同时,深圳高度重视人文精神建设,强调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相互渗透、相互补充。2007年,深圳大力倡导城市人文精神建设,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败,必将是现代城市竞争的最终选择。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必须找到互通的桥梁,而文化产业体现了两者的统一,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坚持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2008年,深圳人又更进一步,对城市发展的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进行了深刻反思。他们认为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包括以城市精神为核心的价值创造力,以城市智慧和创意阶层为核心的文化创新力,以文化输出和文化传播能力为核心的文化辐射力,以聚民心集民意为核心的城市凝聚力,以城市特质、民俗和历史构成的城市识别力,由城市品位、品牌、形象等要素构成的城市影响力。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不仅能够给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引擎,而且能够为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增值空间。于是,他们确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升城市形象、建立文化创意中心、建立公共智库、繁荣公共文化、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传播能力等七大工程。

  2009年,深圳文化面临着新的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国务院批准深圳与香港共同打造国际文化创意中心,深港文化合作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香港在电影、电视、流行音乐等方面的优势,和深圳高新技术和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等方面的资源互补,使文化适应并引领“深港创新圈”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文化产业突飞猛进

  在深圳,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于选择了一条超常规发展之路,在于把科技理性与文化激情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文化与科技之双翼“孵化”出新型文化业态和新一代文化科技企业。

  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催生出“文化科技产业”的新型业态。“文化科技产业”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深圳华强集团的战略发展报告中。正处在企业转型期的华强人抓住了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整合企业内部资源,成立了华强文化科技集团,充分利用自身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发展优势和基础,让文化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逐步形成了以文化为核心、以科技为依托的新型产业发展的深圳“华强模式”。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批类似深圳华强的成长型高科技企业纷纷向文化产业转型,广泛吸收文化营养;而传统的文化企业更加注重依托新兴科技的力量,将创新科技赋予传统文化以新形式,也使创意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腾讯、雅图、环球数码、雅昌、A8音乐集团、嘉兰图、网域、劲嘉、一立、康达富、华视传媒等一大批文化科技型企业迅速崛起,成为带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领军企业。这些领军的文化科技企业的发展共性就是:文化创意是灵魂,科技创新是动力,坚持打造“创意、研发、生产、销售”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拥有原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据抽样调查显示,目前深圳市有6477家文化科技结合的企业,约占深圳文化企业数量的70.37%,实现境内外上市的企业超过7家。据深圳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数据统计,2008年在401家申请重点文化企业资质的企业中,文化科技结合型有230家,具备软件企业或高科技企业资质的企业数量有49家(同时具备软件和高新技术资质的26家,只具备高新技术资质的14家,只具备软件企业资质的9家),占21.30%。主要经营方向包括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新媒体服务、移动数字广播电视、出版印刷、影视演艺类、珠宝及高端工艺品、互联网信息服务、移动信息服务等(见图一)。

  与此同时,文化科技产业通过创新使文化产品价值“倍增”,“创富效应”日益明显,在增加值和人均产值等方面均高于单纯的文化产业和科技产业。经初步估算,2008年深圳文化科技业态企业增加值约为476.36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550亿元的86.61%,同比增长20.08%,增长幅度较同期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幅度15.60%,高4.48个百分点;与同期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比例15%比较,高5.08个百分点(见图二)。

  通过人均劳动生产率的比较,文化科技业态也占有明显的优势。2008年文化科技业态的就业人数为15.61万人,占文化产业从业人数25万的62.46%,人均增加值约为30.52万元/人,比文化产业人均增加值22.00万元/人,多8.52万元,比高科技企业人均增加值19.9万元/人,高10.62万元(见图三)。

  实践证明,“文化+科技”的发展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文化产品的附加价值,也使高科技找到了新的应用领域,拓展了市场空间。文化和科技的结合,既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先决条件,也是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特色和基本路径。

  三、公共文化服务普惠众生

  2008年4月23日,深圳图书馆推出世界上第一台自助图书馆服务机,同时在多个居民区、工业区以及人流密集网点设置了40台,这无异于在全市增加了40个24小时服务的街区图书馆,由此深圳市民开始享受起便捷的“悦读”生活。对于这种应用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和先进的机电设备类似银行“ATM”一样的机器,深圳市民已经非常熟悉并熟练操作了。目前,自助图书馆累计办理读者证15417张,服务读者515798人次,图书借书量已占市图书馆的图书借书量的17%,占全市各级公共图书馆借书量的8%。未来3年内,这种自助图书馆的建设规模将达到300台,再配合全市550多个各级公共图书馆,为市民构筑了便捷的图书借阅网络体系。通过图书馆科技创新,深圳市民充分享受到公共服务均等化、便捷化、人性化,自身的文化权利也得到了充分保障。

  在图书馆科技领域,深圳还有一项引以为傲的文化科技自觉的一个成功典范,这就是深圳图书馆研制的“图书自动化集成系统(ILAS)”。20多年来,该系统已更新换代至ILASⅢ,成功推广到全球4000多家图书馆,成为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的主流产品,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图书馆自动化的发展进程,被誉为“中国图书馆界的骄傲”。科技创新拓展了文化公共服务资源,也极大地扩大了文化创新的社会效益。

  每逢双休日,很多深圳市民习惯性地聚集到深圳图书馆报告厅,来到“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聆听学者嘉宾精彩的演讲。“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创办于2005年,是一项深受市民喜爱的文化品牌活动。4年来共举办讲座423场,大讲堂现场听众累计达30万人次,市民文化大讲堂网站的总访问量达到241万多人次,如果算上电视、广播、报刊和互联网等多媒体,接受到大讲堂熏染的受众群体已经超过千万人次,社会影响远远超出传统的讲座模式。这主要得益于移动电视、网络传输、视频点播等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手段的充分应用。多年来,大讲堂坚持“一次讲座,多次传播”,通过在各区设立分会场,在多个门户网站链接讲座视频,在电视台、电台开设专栏节目,使高端讲座惠及更多的市民群众。科技手段的充分应用,使作为一种学术文化普及活动的市民文化大讲堂逐步显现出有利于促进市民求学问道、陶冶情操的综合社会效应,它探索出一种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形式,搭建了一个传播先进文化的新平台。

  今年9月,深圳的24小时街区自助图书馆系统和市民文化大讲堂两个项目双双通过了专家的评审,荣获第三届文化部创新奖。

  深圳认识到,公共文化服务借助科技创新力量,拓展了文化资源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全民文化共享,更好地保障了市民文化权利。于是,在政府文化管理中,强化文化科技自觉,自主运用知识创新和科技进步的成果,不断强化和升级“深圳文化网”的服务功能,开发建设“网上申报、网上审批、网上查询”电子政务系统,应用信息技术有效提升文化政务能力;在文化信息共享方面,通过文化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实现了政务信息、文艺信息、数字文献和文化执法信息的共享,使广大市民足不出户即可分享技术进步带来的文化信息便捷服务,深圳也因此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市”;在文化设施建设方面,深圳音乐厅和深圳博物馆新馆大量应用先进科技工艺和现代科技装备,给市民带来非凡而深刻的文化体验和文化感受,就连世界指挥大师祖宾·梅塔也赞叹“深圳音乐厅是中国最好的音乐厅”。可以说,文化科技自觉为公共文化服务注入了新的内容,建构了新的平台,创造了新的形式,延伸了服务的触角,丰富了服务形式,也给市民带来了特别的文化体验和文化感受。

  四、面向世界服务全国

  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使我国的传统出口大受影响,但却给文化产品“走出去”创造了机遇。世界经济发展中有一个称之为“口红效应”的现象,就是在经济危机或经济低潮期出现时,反而使得人们有闲暇增加对“廉价而令人愉悦”的文化产品的消费。加之网络、动漫等新媒体、新文化业态的兴起,更加刺激、便利了文化消费,深圳的文化科技产业正面临着大发展的难得机遇。

  更为难得的是,深圳对文化“走出去”有战略上的考虑,就是树立新的资源观和市场观,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面向世界、服务全国,把一切有利条件都充分利用起来,在全国范围甚至全球范围配置资源,大力支持本土文化企业“走出去”,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此同时,深圳还认识到,不能将文化“走出去”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产品出口,而是要善于抢抓机遇,积极介入国际文化产业的分工体系,并在这个分工体系中成为重要的原创性内容提供者,而不是仅仅去加工复制别人的文化产品,在世界文化产业领域,也要有深圳的“中国创造”。

  有资料显示,通过实施积极地“走出去”战略,2008年深圳有形文化产品出口总额为137.7亿美元,增长率为28.7%以上,增幅大大高于全市外贸出口的增长水平,与国内其他地方的外贸逆差相比,文化产品的贸易顺差大幅超出,深圳文化产品的外贸发展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其中最具特别意义的,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输出也实现了突破,尤其是文化科技企业表现比较“抢眼”。一批以“文化+科技”为特色的深圳文化企业积极走出去,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成效显著。比较典型的包括,华强文化科技集团积极推进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题公园整体打包输出,分别出口到伊朗、南非、乌克兰、尼日利亚等多个国家,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出口领域的一大亮点;华夏动漫的原创动画片《憨八龟》及其衍生品打入日本市场,已经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和中国价值观“走出去”的市场先锋。文化科技业态企业逐步“走出去”,表明我们的创新型文化产品,已经具有了国际市场竞争力,我们的文化科技企业规模不仅在做大,而且实力在进一步增强。

  作为推动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重要平台,“文博会”已在深圳举办5届。文博会为中国文化产业搭建起一个直面全球文化产业的“大舞台”,不仅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搭建起一个高起点、高规格的展示、交易、信息平台,而且使大量投资资金、文化产业项目、信息、技术和人才在深圳汇聚,有力推动了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2009年深圳第五届“文博会”在文化产业的国际化上浓墨重彩,200家国外的相关企业参加了此次盛会。第五届“文博会”总成交金额达887亿元,其中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交易额达到130亿元。文博会的海外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为我国文化企业寻找商机、洽谈业务、出口交易创造了良好条件。

  相较于文化产业,深圳在文化价值观念输出方面的步伐走得同样坚实有力。2008年深圳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计之都”称号,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联盟,实现了中国城市参与国际创意设计组织的新突破。“设计之都”成为深圳自主创新和文化价值观念输出的重要平台,有助于推动中国文化产品和价值观走向世界,增强中国文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今年11月,在“第二届世界知识城市峰会”上,深圳被授予“杰出的发展中的知识城市”称号,这是世界知识界对深圳倡导创新型、智慧型和力量型城市主流文化的充分认可,也向世人有力地证明了,这座缺少秦砖汉瓦的现代新兴城市,正大步走在文化加科技的创新之路上。

  本版图片摄影:韦洪兴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