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视 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专 题

第3版
视 野
  标题导航
枣庄运河上的
喜闻乐见的青岛萝卜会
清朝第一大贪污案
一纸扇画
无穷回味




 中国文化报 >  2009-12-06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纸扇画
无穷回味
  扇面画《临宋人画》
  《凭栏溪荷图》

  王德芳

  炎炎夏日,一把扇子在手,可以引风纳凉。但它的作用远不止于此。在扇面上绘出物象,是中国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

  扇画有上千年的历史,打开扇子,江山、竹石、花草、人物尽收眼前;折上扇子,一帘幽梦则慢慢逝去。“静”可观大千世界一草一木,一人一物,“动”可摇心中千思万绪、滚滚红尘。

  唐代的扇子大都是圆形的,称为团扇。日本奈良时代,团扇传入日本,后来日本人将之改良,变成折扇,宋时又传入中国。我们所说的扇画大多使用的是团扇和折扇,折扇画更多一些。

  团扇在唐代极为盛行,一种礼仪之用,一种仕女专用。仕女用扇大多画一些美人花卉蝴蝶之类,为女子随身佩带。在日本奈良时代,团扇只供宫廷贵族专用,到平安时代才允许百姓使用。到了室町时代,在团扇上画日月星辰,在扇柄端缀上穗头,战争时可作为武将指挥的工具,与诸葛亮的“羽毛扇”类似,千军万马皆摇于羽扇之下,扇子在此有了特殊的意义。

  折扇由日本传入中国(又有说由朝鲜传入中国),人们喜爱她远远超过团扇。一把普通的扇子,经画家巧手经营,便成为艺术品。

  唐代诗人罗隐的扇上面绘有牡丹:

  为爱红芳满砌阶,教人扇上画将来。

  叶随彩笔参差长,花逐轻风次第开。

  闲挂几曾停蛱蝶,频摇不怀落莓苔。

  根生天地如仙桂,疑是姬娥月里栽。

  一幅优雅的画呈现在扇子上,令人回味无穷。

  为什么古人对扇子上的画或字情有独钟?因为扇子已成为一种载体,手中之扇尽显儒雅和倜傥,文人雅士相聚时互相欣赏扇上字画,更能显示扇主人的艺术品位。文人雅士将斯文摇于扇上,大家闺秀将羞涩藏于扇下。唐代诗人王建中有“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之语。以扇遮面,团扇与玉颜相映,借扇写出仕女的“病态美”。

  扇画可随身携带,这一点满足了文人官宦对绘画的审美需要。一把素扇,一经书画便身价百倍。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就与扇子有一段佳话。《晋书·王羲之传》记载:有一次王羲之去一个村子,在集市上看见一位老婆婆拎着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叫卖,可无人问津,老婆婆很着急,王羲之对老人家说:“扇子是空白的,什么都没有,当然不好卖,不如我给你在上面写些字。”老婆婆心想反正也不好卖,看他有什么办法,就同意了。于是王羲之在每个扇子上草草写了些字,老人家看到还很不高兴,觉得字太潦草。王羲之说您就说上面的字是王右军写的。结果不一会儿扇子就全卖完了,价格还由原来的二十文涨至“百文”。

  宋代花鸟画大行其道,扇画作为绘画的一种特殊形式被继承、发扬,已脱离了实用性,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明代皇帝令宫廷定制一种有字画的扇子,五月五端午节分赐给嫔妃和宫女。这种扇子一面由待诏学士书写楷书诗词文句,另一面则由画师画上工细精美的图画。明永乐帝曾下令内务府大量制作扇面上有题诗赋词的佳品扇子,作为奖品分赠给大臣,文人权贵也争相效仿。文徵明的扇画最突出,他的《万壑争流图》,在小小扇上千山万壑,气势宏大,画面紧凑,有着一般大尺幅山水画都难以达到的效果,是一幅咫尺天涯的好扇面。到了清代,有字画的折扇随处可见,可以说大部分书画家的作品中,都有一定数量的扇面画。近现代的扇面作品多如繁星,其中齐白石的扇面作品就超凡脱俗,如他的《莲蓬藕》就有高度的概括力,与唐宋时期的扇面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摘自《中华文化画报》2009年6月刊)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