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自2000年部署实施建设文化大省战略后,全省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文化建设,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关注文化民生、实现文化惠民的重要举措。
让我们随着镜头,去感受浙江在完善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精彩。
镜头一:设施网络化
文化设施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阵地。经过几年努力,浙江基本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网络。该省把公共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整体规划当中,逐步加大投入力度,优化结构布局,努力构筑公共文化阵地“三张网”。
第一张网,构筑标志性文化设施网络。浙江着眼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加大重点文化工程建设力度,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近年来,建成了西湖文化广场、浙江美术馆、杭州大剧院、宁波大剧院、湖州大剧院等一大批上规模、上档次的现代化文化设施。位于西湖文化广场的浙江自然博物馆新馆开馆以来,盛况空前。开馆前6日,观众人数近9万,超过老馆的全年观众总量。历时7年建成的浙江美术馆,是浙江文化大省建设的标志性工程,自8月开馆以来,已吸引了10多万人次参观。
第二张网,形成基层文化阵地网络。浙江把完善农村文化阵地作为公共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实施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开展“浙江东海文化明珠”“浙江省文化示范村”“浙江省文化示范社区”评选活动,通过新建、改建、扩建、联建等方式,加快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公益性)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力争到2010年年底,全省的县、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基本实现全面覆盖。
第三张网,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浙江持续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覆盖农村,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联合共建基层服务站点4万余个,拥有教学辅导、组织管理和技术服务3支骨干队伍5万余名。积极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省有线电视联网率分别达到了城市100%、乡镇99.6%以上、行政村98%以上、20户以上自然村80%以上;有线电视综合入户率达到了78.6%,城乡居民有线电视入户率分别达到了99%和60%以上,位居全国前列。
【相关链接】浙江省目前拥有公共图书馆94座,博物馆242座,建成县级以上文化广场、文化中心近300个。全省共有全国文化先进县27个,省级文化先进县36个,“浙江东海文化明珠”乡镇524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覆盖率达100%,村覆盖率95%。县级文化馆、县级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覆盖率分别达97%、88%、77%、75%。其中县文化馆、图书馆的平均建筑面积分别达到了2442平方米和3528平方米。
镜头二:供给多样化
浙江基本形成了多种形式供给公共文化服务的格局,积极推动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加强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和传播服务,广泛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大力丰富公共文化供给。
主要体现在:一是坚持“送文化”。浙江省政府连续多年把送文化下乡活动列为“为民服务十件实事”之一,为全省欠发达县(市、区)和部分中等发达地区配送了流动舞台表演车和多功能图书流动车,持续组织大规模的“送文化下乡”活动。2007年以来,浙江省文化厅为重点解决农村观众看戏难、看名角难的问题,实施了省属艺术表演团体公益性送戏下乡的演出计划,每年有300万元补贴省属专业院团免费到农村基层,特别是到老少边穷、海岛渔村等条件艰苦的地区送文化服务。同时,引入项目招标等竞争机制,对一些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文化服务项目、文化活动,实行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通过竞争提高公共文化产品质量。如浙江的宁波、台州等地大力推进文化创新,积极探索“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买服务”的公共文化活动市场化运作模式,以“零门槛”方式面向全国公开招标公益文化活动项目。
二是扶持“种文化”。浙江基层文化“送”与“种”结合,在全省开展了“千镇万村农民种文化”活动,通过组织文艺骨干培训、农民文艺汇演、民俗活动展示等方式,大力培育农民自办文化品牌。已在杭州、宁波成功举办了两届浙江省“千镇万村种文化”展演展示活动。同时,大力实施农村文化队伍素质提升工程,分级分批分类对全省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干部及农村业余文艺骨干、村级文化管理员,进行大规模的全员培训。2007年和2008年,省、市、县三级文化部门培训基层文化干部以及农村业余文艺骨干、村级文化管理员4.39万余人。并且,精心指导各地农村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积极扶持培育农村文化队伍,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既推动农村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又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
三是鼓励“创文化”。浙江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大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开展青年艺术人才培养“新松计划”,加强文艺人才培养。近年来涌现出了越剧《陆游与唐琬》、昆剧《公孙子都》、甬剧《典妻》、民族音乐剧《五姑娘》等一批力作。把农村题材纳入舞台艺术生产、电影和电视剧制作、各类书刊和音像制品出版计划,充分发挥城市文艺创作队伍的优势,创作了一批反映当代农村生活、农民喜爱的作品,如《小村故事》、《乡里新韵》、《九斤姑娘》等。同时,以重大比赛活动促进农村文艺创作生产,陆续举办了浙江省农民文化艺术节、浙江省民间艺术节、浙江省广场文化艺术节等重大节庆活动。
【相关链接】近3年来,浙江年均送演出下乡1.5万场,电影20万场,图书200万册。近5年来,有230余件文艺作品在国际和全国性重大赛事上获得奖项。全省农村活跃着1300多支电影放映队、500多家民间职业剧团、近2.5万支业余文体队伍及51.4万名业余文体骨干。2009年上半年,全省各县、乡组织各类大型文化活动1498场,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去的愿望。
镜头三:载体品牌化
目前,浙江已培育了一批以政府采购公共文化产品为主导的公益性文化品牌。以政府采购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为主导,成功打造了“钱江浪花”艺术团文化直通车巡演、“赏心乐事”系列音乐演出、“雏鹰计划”优秀儿童剧演出、浙江“新年演出季”、民族艺术和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服务品牌,满足城乡群众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2005年7月成立的“钱江浪花”艺术团,采用政府采购的方式,利用文化直通车下基层巡演,重点组织省属专业院团的优秀演员和优秀剧目,常年深入农村基层免费演出,年均演出场次超200场,目前已形成了服务农民的文化品牌,受到农村基层群众的广泛欢迎,并得到中宣部、文化部表彰。
浙江品牌文化活动日益增多,曾举办了第七届中国艺术节、越剧百年庆典、中国越剧艺术节、首届浙江文化艺术节等一系列在国内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同时,对全省各地已举办多届、具鲜明地方特色和广泛影响力的18项重大节庆活动进行指导、协调和扶持,形成了极具本土特色和底蕴的文化品牌群。
【相关链接】从2008年起,浙江音乐厅推出公益性服务项目《赏心乐事·群英会》,每年为有一定水准的音乐爱好者免费举办7场个人音乐会;浙江京剧团推出《京腔京韵》晚会,以配合“京剧艺术进校园”的教学活动,生动有效;浙江话剧团(浙江儿童艺术剧团)“雏鹰计划”——优秀儿童剧免费送演出活动,自2004年7月启动以来,行程数万里,演出满千场,近百万少年儿童,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少儿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中外的优秀儿童剧。
镜头四:服务均等化
浙江基本形成了最大限度保障全社会各个群体基本文化权益的态势。在全国率先开通了网络图书馆,积极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嘉兴、杭州等地首先推行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推进公共图书馆系统“一卡通”工程——以市县级图书馆为中心,乡镇分馆为纽带,村(社区)图书流动站和图书流动车为基础,分馆不仅与市图书馆联网,实现了图书“通借通还”、一证多用,同时与各个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互联共享,使当地老百姓能得到与城市居民同样的服务。
在全国率先实行了博物馆常年免费开放。从2004年开始,以浙江省博物馆为试点,在全国试行国办博物馆面向社会常年免费开放,受到社会各界欢迎。目前全省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总数达92家。2008年,浙江省博物馆共举办陈列展览600余个,参观量达1100多万人次。
浙江大力实施“文化低保工程”,从2008年始实施“彩虹行动”,为全省11.2万户农村困难家庭送去电视机,占全省农村无电视机低保户的74%,并对城乡低保户实行了免除有线电视网络初装费和视听维护费等办法。
记者曾见证了宁波余姚市“阳光文化爱心卡”“阳光文化共享卡”的发放、使用过程。该市通过向全市低保户发放“爱心卡”、向外来务工者发放“共享卡”,切实保障低保户和“新余姚人”的基本文化权益。据介绍,常住人口83万的余姚市,有50多万“新余姚人”,全市低保户8000多户。当地政府致力于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余姚市财政出资350万元,由文化宣传部门制作4万张有一定金额的文化卡,发给全市符合条件的低保户和“新余姚人”,该卡以一年为期限,实行动态审核和管理,以实现公共文化共建共享,整个运作流程清晰而顺畅。记者从文化低保户和外来务工者的脸上,读到了幸福和满足,看到了余姚市“文化惠民”的举措正一步步落到实处。他们的目标是,要让公共文化服务的阳光洒遍余姚城乡的每个角落。
【相关链接】浙江省财政每年安排600万元的困难群众文化活动经费,重点加强对农村贫困人员、老年人、外来务工人员、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切实改善弱势群体的文化生活状况,已收到明显成效。
镜头五:投入多元化
浙江基本形成了各级政府投入大幅增长、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格局。坚持政府投入与社会参与双轮驱动,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形成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首先坚持政府主导。浙江各级党委、政府不断提升文化自觉,逐渐加大文化投入,强化政策保障,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十一五”以来,全省各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大幅增长,尤其是农村文化投入增幅明显。
同时,鼓励社会积极参与。充分利用浙江民营经济发达、社会资本丰厚、民间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抓住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后求知、求美、求乐愿望日益强烈的时机,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形成了以国有公共文化为主体、民间公益文化为补充的格局。如被命名为“中国博物馆文化之乡”的宁波市鄞州区,创造性地推出了“合作联办”、“企业+博物馆”、“景区+博物馆”、 “生产基地+博物馆”等建设模式,率先在全国出台了鼓励政策,由财政出资对全区民营博物馆按建筑面积和造价分类予以补贴,单个补贴最高可达400万元,以促进民办博物馆的发展。目前该区22座博物馆中,民办的占14座,博物馆的人均拥有量已达到国际水平。浙江242家博物馆中,企业、个人和行业组织等其它主体投资兴办的博物馆已有57家。
一直以来,浙江就是通过政府扶持、鼓励无偿捐赠、企业冠名、形象展示、重大文化活动推介等形式,激发了社会力量兴办文化的热情。2008年,绿城集团董事长宋卫平以香港丹桂基金会名义捐资1亿港币建设嵊州越剧艺术学院。
据统计,浙江省现有民营剧团500余家,全年累计演出约15.8万余场,观众7900万余人次,营业额3.16亿元人民币,约占全省年营业性演出场次总量的90%,观众人数的85%,演出收入的80%。观看民营文艺团体表演的观众95%是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年演出场次相当于每个农民每年至少可看到两场戏。浙江蓬勃发展、遍地开花的民间职业剧团,已日益成为了繁荣城乡演出市场、满足基层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主力军。
【相关链接】2006年,浙江省各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总额(不包含对基本建设的投入)达17.26亿元;2007年达21.9亿元;2008年则超过了26亿元,人均文化投入从“十五”期末的30.38元上升到了2008年的51.05元,位居全国前列。该省财政每年通过转移支付用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从“十五”期间的1500万元增至为目前的1.58亿元。据统计,浙江省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
苏唯谦 骆 蔓 陈如福
日前,记者在“浙江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浙江省以农村文化建设为重点,大力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均等化建设,形成了以政府主导、社会共建、多样供给、惠及全民为特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取得可喜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