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杭州市余杭区第四届群众文艺刊物评比活动上,一本本飘着墨香的精美杂志令记者惊奇、感叹。该区大半以上的乡镇都有装帧漂亮、文章上乘、按期出刊、印数在两三千册的群文刊物。“这种现象,在全省尚不多见。”来自《浙江文化月刊》、《杭州群众文化》的评委们如是评价。
据介绍,杭州市余杭区群众文艺刊物评比活动始于2003年,每两年举办一次,该活动同时也成了“太炎读书节”的品牌活动之一。8年来,从最初只有三四家乡镇群文刊物参评,到如今已有十余个乡镇参评,对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底蕴,展示群众文化发展水平,繁荣基层群文创作等推动极大。这得益于余杭多年来对业余文体团队有效的扶持,平均每届评出优秀刊物十多种,发放补助4万余元。从区级优秀群文刊物脱颖而出的塘栖镇《唐栖》和临平东湖街道《临平山》等刊物,还曾荣获浙江省乡镇群文刊物评比一等奖。
“文化自觉”
催生群文刊物频出
杭州市余杭区是良渚文化的发祥地、运河文化的发端地、禅茶文化的发源地,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余杭文脉鼎盛、文风兴旺。近年来,余杭区形成了特有的“文化自觉”意识,不断推动着基层文化活动向细分和纵深发展,乡镇群众文艺刊物就此应运而生。创刊于1980年的《苕溪》,是最早的乡镇群众文艺刊物之一。2000年后,余杭区乡镇群众文艺刊物如雨后春笋般迸出,全区19个乡镇(街道)半数以上有了群文刊物,每本刊物年均经费在5万元以上,最多的10万元。从2003年起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区群文刊物评选,并把该活动列入对乡镇综合文化站年度考核的目标中。由此,出新刊、出好刊、出特色刊蔚然成风。
“一镇一刊”
展现地域风情特色
特色,是办刊的生命。“一镇一刊”的余杭区群文刊物特色显著。刊物名称最显本地特色,与当地自然、人文环境贴切。如塘栖镇《唐栖》、闲林镇《闲林埠》因古镇而名,临平·东湖街道《临平山》、瓶窑镇《窑山》、径山镇《径山》、星桥街道《黄鹤山》因山而名,余杭镇《苕溪》因水而名,仁和镇《三白潭》、中泰乡《南湖》因湖而名,良渚镇《良渚》因遗址而名,仓前镇《古运河》因运河而名;刊物内容、栏目设置突出地域特色和当地民俗民风,见刊如见家乡,如“话说临平”“美丽洲抒情”“古镇烟岚”“古今余杭”等。不论是封面封底,抑或插页设计等,均体现群众文化与乡镇文化站特色,丰富多彩,美不胜收。
“群文刊物”
成为基层文艺创作平台
繁荣的群众文化,需要繁荣的文艺创作。近年来,在群众性文艺创作日益繁荣的同时,人们却为找不到发表作品的刊物而犯愁。因此,身边的群文刊物自然成了业余创作员的练笔园地。余杭群文刊物特别注重对业余作者的培养,每本刊物都设有“登山新人”“青春驿站”“北湖文萃”“新蕾”等专栏,并配发照片、评论或创作谈,力推新人。该区许多小有名气的业余作者都是从此起步。同时,还注重与当地学校联手开辟诸如“小荷新叶”“观山桃李”等专栏,每期刊登三五篇孩子们的文章,为他们提供“用文之地”,效果很好。
优秀群文刊物成了余杭区群众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更展示了各乡镇形象的“文化名片”。各乡镇暗地里都在比拼较劲,有的请高人指点研讨,有的请专家会诊把脉,希望通过这一本本墨香四溢、精美丰富的群文刊物,让余杭人更了解家乡,让外地人更喜欢余杭。
(龚 蓓 黎 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