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星 鲁月红
11月14日,天气晴朗,恩施清江大桥下,一块玻璃罩面的展板在阳光的照射下,折射出耀眼的光芒。它的上面是恩施古城六角亭片区的规划图,一位身着深色中山装的老人拄着拐杖,认真地看着。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对老城进行规划了。”老人对这个规划的出台并不感到意外。聊天中,我们得知老人今年78岁,住在和平街,正好是我们要去采访的古街,他很热情地为我们带路。
“每次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几年前就听说政府要对这里进行规划改造,最后都不了了之。”老人一边给我们带路,一边谈他对古城改造的看法。
在老人的带领下,笔者很快来到和平街与西正街。这两条街是目前保存相对完好的古街,街道很窄,尚不足4米,两边大部分是民国时期的建筑,一部分为木制房,大部分为黄泥和石块垒成的房子。由于年久失修,这些房子的墙体大多出现了倾斜和裂纹,一些房子因受雨水侵蚀,用手一碰墙体,就会有石块和粉末掉下,然而,就是这样的房子却还住着人。
在和平街一所保存相对完好的木质二层小楼里,一位老大爷告诉我们,他所住的房子有7年多了,因为恩施多雨,他必须经常对房顶的瓦面进行修葺、更换。在他所居住的不足10平方米的房子里,居住着几户人家,人均居住面积十分狭小,因为年轻人大多已在外面买房,在这里居住的多是老人,他们对这里有着特殊的感情。
古城的改造已迫在眉睫,可是,为什么到目前为止,才刚刚出台规划呢?古城改造的困难到底在哪里呢?
产权复杂,改造资金不足
其实,早在2002年,湖北省规划院就明确提出恩施古城旧城改造的原则和方法。随后,对恩施的胜利街也进行了试点改造,最后这个改造计划无疾而终。
整个六角亭片区如果进行重新规划改造,资金必定是个大问题。因为目前纳入规划的老城片区位于西城区南部,清江西岸,南北长2.4公里,东西长1.2公里,单是搬迁补偿就需一笔不小的费用,而产权不清晰,也是困扰改造的一大问题。笔者在和平街的一些房屋的门框上看到有“恩施市直管公房”字样,其余房子也因为年代久远和各时期的迁入迁出,产权十分混乱。这样一来,政府在拆迁补偿等问题上解决起来十分不便。
显然,如果仅靠政府的财政拨款,恩施古城改造很难成功,至少短时期内不能实现。
商业开发,还是文化保护?
一方面政府财政困难,另一方面古城改造迫在眉睫,权衡过后,政府认为商业开发模式似乎能解决这个矛盾,因此,政府在2008年12月8日恩施老城区规划项目启动后,吸引了内地7家乙级以上资质和香港1家、国外4家公司报名招标“恩施老城区规划”的项目。
看起来,商业开发不仅可以解决古城改造的资金缺口,同时可以拉动恩施经济的发展,似乎是一个再好不过的选择了。而此前,同样遵循商业模式的胜利街的改造却没能成功,原因何在?
据了解,胜利街的开发并没有得到当地居民的支持,当地居民对商业开发持怀疑态度,认为外地的开发商对当地历史文化的理解存在偏差。
居民们的怀疑不是没有道理的,恩施市是一个既充满浓郁少数民族风情,又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早在1991年7月,恩施就被列为湖北省九大历史名城之一,有许多文化遗迹需要保护,像和平街这样的古城区,如果进行商业开发,可能会对古城文化产生负面影响。
古城改造,路在何方?
其实,古城改造中的成功实例并不少,与恩施情况相近的湖南湘西凤凰古城就是一个,将商业开发与古城文化保护相结合,发展旅游产业,使凤凰成为一座著名的旅游小城。
“我们恩施的旅游资源比凤凰还要丰富!”恩施文史专家贺孝贵很自信地说,“恩施的抗战文化在国际上都有一定的地位。”在抗日战争时期,恩施曾作为湖北省省会,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
当谈到对古城规划改造的看法时,贺孝贵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纯粹的商业开发是行不通的,政府往往更多地考虑经济利益。”他认为最好对古城进行全面保护。
然而,无论如何,古城改造已刻不容缓。值得庆幸的是,由湖北建筑标准设计院编制的《恩施六角亭老城区控制性规划》及《恩施市六角亭街区详细规划》出台,并于今年9月26日至10月3日向社会公示。
笔者日前在恩施市城市规划管理局了解到,相关《规划》正在上报市政府审批,对于规划的实施细则,因为涉及到相关经济利益,工作人员表示不便透露。
恩施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说,他们已经开通监督电话,对群众的意见、咨询及时反馈。他说,每天打电话咨询古城改造的市民很多,他们都关注着恩施古城未来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