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理论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关于“当代文学”的理解
“80后” 文学现象解读
展秦人风采 传秦腔根脉
顾彬话语方式
与当代文学评价
报告文学顽强的生长姿态




 中国文化报 >  2009-12-11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展秦人风采 传秦腔根脉
——“陕西秦腔文化周”综述

  谢艳春

  陕西省文化厅举办的“陕西秦腔文化周”于11月16日在梅兰芳大剧院开幕,11月23日在中央戏曲学院实验剧场落下帷幕,历时8天, 6台剧(节)目分别在梅兰芳大剧院、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场、解放军歌剧院演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西安市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咸阳市人民剧团、渭南市青年秦腔团、周至县剧团参加了演出,演出共12场,首都近万名观众观看了演出。

  此次“陕西秦腔文化周”是秦腔发展历史上第三次大规模的秦腔进京活动。清乾隆年间,秦腔名角魏长生曾三次进京,以其精湛的表演、高亢激昂的行腔、表达人情物理的戏剧内容引起戏曲界的花雅之争。20世纪50年代,秦腔三班(陕西省艺术研究院前身、易俗社、五一剧团)进京演出《三滴血》、《火焰驹》、《游西湖》、《赵氏孤儿》、《梁秋燕》等剧目,轰动京城,随后巡演江南十三省。此次秦腔进京,是在秦腔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背景下,为了继承传统文化、弘扬秦腔艺术、促进秦腔发展、打造陕西文化品牌、培育秦腔演出市场而举办的,是继1958年秦腔大规模进京后,再度以集体形象亮相北京舞台,也是保护传承秦腔的一项有力举措。

  纵观“陕西秦腔文化周”,呈现以下特点:

  演员阵容强大。参加此次活动的演职人员共有703人,仅秦腔综合晚会《大秦之腔,华彩乐章——秦腔名家经典荟萃》就有280多名演员参加演出。参演演员有老一辈秦腔表演艺术家李瑞芳、马友仙,有秦腔艺术的中坚力量、历届梅花奖获得者李东桥、李梅、李小峰、侯红琴、孙存蝶、齐爱云、张蓓、任小蕾等,有秦腔流派的国家级、省级传承人,还有小梅花艺术团的青年演员们,老中青小,同台献艺。

  演出剧目丰富。6台剧(节)目包含秦腔经典唱段、表现秦腔绝技的综合晚会,也有表现杜甫知识分子情怀和使命意识的新编秦腔古装剧《杜甫》;既有反映青年人误入歧途、导致家破人亡的古装戏《母子恨》,又有关注老百姓普通生活的现代戏《桥弯弯,月圆圆》;既有描写唐代名妓薛涛和元稹爱情故事的新编历史剧《浣花溪赋》,又有传统经典剧目、近百年来盛演不衰、深入人心的《三滴血》,让首都观众从秦声秦韵中,欣赏到了陕西秦腔经典和新创剧目。

  参演单位众多。参加“陕西秦腔文化周”演出的剧团,是由陕西省文化厅精心选拔的具有代表性的院团,其中既有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有市级剧团,也有最基层的区(县)剧团,让观众在欣赏秦腔剧目的同时,全面了解到陕西目前秦腔的整体发展状况。

  观众反响热烈。“陕西秦腔文化周”演出盛况空前。11月20日,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演出的《三滴血》在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场演出,演员们细腻生动、惟妙惟肖的精湛表演,舞台美术对传统剧目的现代呈现,特别是每个演员对“易俗腔”和表演风格的继承,征服了现场所有观众。他们声腔中的一字一句、一板一眼,表演中的一招一式、举手投足,始终充盈和贯穿着易俗社气韵:委婉而饱含激情,细腻而不刻意造作,典雅而不失质朴,庄重而风趣诙谐。观众称赞《三滴血》的演出是“满堂彩,一根葱”。周至县剧团演出《母子恨》时,中戏实验剧场也出现爆棚现象。23日晚,文化周演出结束后,观众们意犹未尽,以热烈的掌声感谢来自陕西最基层的艺术家们。

  “陕西秦腔文化周”在首都引起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并获得专家高度评价。“陕西秦腔文化周”演出期间,中国戏剧家协会召开了专题研讨会。会议由原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戏剧理论家王蕴明主持,何西来、薛若琳、李春喜、雷抒雁、李炳银、蔡体良、刘玉玲、王宗仁、白烨、安志强、黎继德、朱绍玉、赓续华、崔伟等20多位戏剧界、文学界专家和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陕西秦腔文化周”全面立体地展示了陕西秦腔艺术继承传统、开拓创新所取得的新成果,以及陕西省文化厅在保护和传承秦腔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出的新贡献。演出的剧目丰富,题材广泛,阵容强大,让首都观众了解和感受到了陕西秦腔文化发展的全貌,在首都再次播下了秦腔的艺术种子,对推动秦腔艺术繁荣、对当前中国戏曲艺术的继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剧目整体呈现出的质朴、厚重的美学品格,对中国戏曲整个美学风尚的平衡和健康发展功不可没。

  “陕西秦腔文化周”的成功举办,展示了秦人风采,传承了秦腔根脉,宣传了陕西文化,扩大了秦腔的影响,弘扬了秦腔艺术,培育了演出市场。在本次活动的推动下,秦腔艺术一定会更加发扬光大,再造辉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